从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探究我国教师职业开发与管理
2013-08-15汪小凤
汪小凤
(陕西宝鸡渭滨教师进修学校 陕西·宝鸡 721000)
职业枯竭一词来源于一本名为 《一个枯竭的案例》的小说,1961年,该书在美国引起巨大轰动。书中讲述了一名建筑师因工作重压感到极度疲劳,从而丧失了理想和热情,选择逃往非洲原始丛林。此后职业枯竭(job burnout)逐渐被人们意识到其重要性及其给我们社会,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心理学家认为它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职业疾病,并定义为“个体无法应付本职业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心智、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后,人们普遍在就业、工作、生活方面的要求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职业枯竭普遍发生在各种职业群体中,据调查教师是职业枯竭现象的高发群体之一。课题组在2002-2004年间连续调查了来自全国各地共2022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枯竭情况,发现有20%的教师受到“职业枯竭”的困扰,16%的教师处于一个比较高的心理枯竭水平。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2004年09月,《法制晚报》与新浪教育频道(edu.sina.com.cn)联手推出了“老师,您累吗?”在线调查,采用的是北师大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所长许燕教授设计的 《职业枯竭》问卷。共有5621人参与调查,93.7%是教师。数据显示,感觉生理耗竭和对自己职业评价衰落是教师中的普遍现象。其中,近六成被调查者有生理耗竭现象。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表现及危害
职业枯竭主要表现为3个维度:(1)情绪衰竭:是枯竭的个体压力维度,表现为个体情绪和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情感资源干涸,工作热情完全丧失。(2)去人性化:是枯竭的人际关系维度,表现为个体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麻木不仁的态度和情感去对待自己身边的人,对他人再无同情心可言,甚至把人当作一件无生命的物体看待。(3)个人成就感降低:是枯竭的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个体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评价下降,自我效能感丧失,时常感觉到无法胜任,从而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不再付出努力。教师职业枯竭不仅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厌恶,同时对周围人际关系的敌视,从而出现教学态度的恶性转变,对学生冷漠甚至误导学生的身心健康之路。具体而言:
(一)心智枯竭
很多教师工作量很大,感觉到身心疲惫,头昏脑胀,整天很忙,但是自己所做的工作没有被大家认可,同时在教学上感到自我知识的极度欠缺,有时甚至力不从心。这种情况一方面会因身体上的过度疲劳导致疾病,另一方面在教师职业将会打破“终身制”的情况下,这些教师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危机感,但苦于当前时间太紧也没有办法去“充电”进而产生恶性循环。
(二)工作丧失进取心
由于教师工作的单调和枯燥,很多教师觉得没有前途,于是他们斗志消沉,不再追求工作上的成就和进步,影响自身的职业发展。心理枯竭会使教师虐待自己、配偶和孩子,进而带来婚姻和家庭的问题;也会导致失眠、酗酒、药物依赖和自杀。
(三)对学生的身心摧残
教师出现心理枯竭后,易对学生的行为做消极解释,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和关怀的质量会降低,学生无法从老师身上获取关注和爱,甚至还会被老师以恶劣态度和行为对待,这对于学生的身心都是一种伤害,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消极的教育工作态度
体验到枯竭的教师会士气低落,时常抱怨,工作效率下降,与同事的关系恶化,甚至会发生缺勤和离职的情况,进而严重影响组织的稳定性和工作效能。职业枯竭不但会直接影响教师身心健康,也会影响他的工作士气和工作能力,甚至还会使教师厌教,最终会对教师自己、学生及学校都会产生许多消极影响,危害极大。
二、职业枯竭的成因
教师的职业枯竭主要是由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造成了教师该职业的过大压力,从而引发职业枯竭。环境因素既有社会舆论对教师的过高要求,也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同时包括教师工作的一些特性;个体因素主要是个人兴趣、爱好,以及知识学习能力等所致。
(一)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期望值过高
从社会各界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来看,教师必须具备博大精深的知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具有高尚人格和公民道德,有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忽视了教师物质方面的需求;承担家长角色,对学生无微不至的体贴;具备保姆式的服务,对学生的衣食住行关心的同时也需对学生关心。但是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可一旦教师犯了错,就会招来一片指责声。面对社会上的一些是不理解,一些教师难免会对自身的职业选择及教育理想产生动摇、怀疑并引发失落感。当今社会日趋功利性,师生关系日渐淡薄,教师既要加倍用心于教学,而获得的心理补偿却又相对渐少,这也容易导致心理枯竭感的产生。
(二)学校及教育机构管理观念落后,教师评估体系和激励体制的不健全带来职业枯竭
对教师的管理依旧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层面上,搞后勤服务和行政的人员不仅待遇高于科任教师,而且在职权地位上远比科任教师为高;考核体系落后,很多地方教育机构专注于学校的升学率,而校领导则把这种压力自然而然转移给科任教师。于是,该科的学生成绩、升学率就成了中小学教师评估的重要标准。同时繁多的竞教、无休的旬考、月考等不仅忙坏了学生,也令教师身心疲惫;激励体制严重缺失,不仅体现在待遇的分配上,而且体现在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开发中,当务之急是要让教师在心理上提高满意度,建立归属感和荣誉感。
(三)教师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教育要实现社会的变化就必须进行改革,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已全面展开,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力度加大,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不断涌现。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师不仅思想政治素质要过硬,熟悉国家的教育法规和方针政策,还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有相当的教育学、心理学、外语等知识;教师既要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还要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由此看来,教师的专业质要求高,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又因为从事的是基础教育,干的都是默默无闻的工作,工作成绩又不易被人所看到,导致一些教师产生失落感。
(四)个人对教师职业的兴趣、爱好程度较低
很多学生在选择专(职)业的时候,由于对自我兴趣、能力把握得不是很清楚,而学校也缺乏科学的引导机制,故在择业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另外目前在学校处于成熟期职业生涯的中小学教师大多第一学历毕业于中师或大专,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虽然大多数都后来通过各类进修取得本科学历,而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他们必须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内容和结构,但是相对薄弱的基础令他们感到力不从心。
三、职业枯竭的对策——教师职业的开发与管理
面对教师的职业枯竭状况,社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个人都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需重视其职业开发与规划,采取可行的激励机制,让他们不仅“安教”,而且“乐教”。
(一)社会应采取包容态度看待中小学教师,同时需重视教师物质需求
社会应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生活大环境,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缺陷,我们不应对其持“圣人”式的苛刻要求。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在各种职业中属于中下游,相对于其付出更不可能成正比,而鉴于教师职业对社会的重要性,就必须让他们安心于教育事业,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大幅提高教师待遇,在收入上成为大家向往的职业,从而在社会上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二)学校领导层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转变其管理观念,打破“官本位”的概念
他们应将其定位于职能后勤部门,职责主要是给直线部门的教师提供方面的生活、福利条件,为他们创设愉快的工作环境;形成良好的教学研讨、科学研究氛围。积极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分发展的条件;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打破以“升学率”、“考试成绩”决定教师一切的体制,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创设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使每一个中小学教师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激发他们积极进取、追求上进。
(三)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校本研修作为最常见、最主要的教师专业成长方式,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部门、学校应针对校本实际和教师需求为教师设计相应的研修专题内容,鼓励教师自我反思找准专业发展瓶颈,解决自身专业发展困惑。对于以前中师毕业的教师,应多给予他们一些时间,鼓励他们自学和培训结合,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赵玉芳、毕重增(2003)的研究结果表明:教龄6-10年是教师职业倦怠最严重的阶段。所以学校需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为中小学教师提高心理素质和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和调适方法,有条件的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教师心理咨询室、开辟教师心理保健热线等,缓减教师的心理压力,为他们搭起心理宣泄的平台。
(四)提高师范生生源的质量,从而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正确引导高中毕业学生选择报考专业,比如进行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爱好兴趣测试。大力宣传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对于那些优秀且喜欢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应鼓励他们报考师范院校,减少因职业枯竭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下和人才流失。
[1]朱小萍.专业伦理与教师教育[J].教育评论,2013(10).
[2]杜民学.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3(9).
[3]王芳,许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5).
[4]新浪网 http://edu.sina.com.cn/l/2004-09-10/84281.html新浪法晚调查:近六成老师感到生理耗竭,2004.9.
[5]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复旦大学教育出版社,2004.[6]薛文平.教师职业倦怠心理探因[J].职教通讯,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