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发明创造教育体系构建的探讨

2013-08-15池金谷赵海莹徐志玲孙波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创造型人才发展

池金谷 赵海莹 徐志玲 孙波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无止境》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全球问题千头万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怎样开发人的创造能力,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消除人类对全球问题方面的差距”,“在未来的挑战面前,人类已不能依靠有限资源、能源,也难以依靠历史经验,只有抓住创造这个关键,通过创造发明,才能取得突破[1]。”在这种现实背景下,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型创新型人才,迅速成为世界潮流。各国为了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人才发展的制高点,千方百计研究各种创造教育模式来培养人才。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以发明创造教育为载体开展创造教育是其中最高效的形式之一。世界上较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及产业在50~60年代都在大力开展发明创造教育,并取得显著效果,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日本松下公司等等[2]。

发明创造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程度落后。在那些为数不多的已经开展发明创造教育活动的高校中,也多限于开设创造学、专利申请、专利科技文献查询等选修课程,举办相关讲座或者组织学生专利协会社团的形式,尚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教育体系,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程度,远远满足不了国家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高校亟需研究构建一套可持续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发明创造教育理论体系并付诸实践,以发明创造教育为载体逐步营造创造教育氛围,并以此为中心辐射扩散,将创造教育逐渐渗透到各个教学科研领域,最终达到全面进行创造教育的目的,令高校创造型人才培养水平提升至一个新台阶。

一、大学生发明创造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发明创造教育的内涵

创造教育是根据创造学的原理,结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通过理论或实践的方式培养人们的创新精神,训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技能,开发创新、创造能力,为造就发现、发明、创造、创新、创业型人才服务的一种教育方式。创造教育渗透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各类创造性活动中[3]。发明创造教育是创造教育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在发明创造学理论教学基础上,通过开展发明创造实践教育,达到培养人们的创造性综合素质的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发明创造教育涵盖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个方面。

(二)发明创造教育的目标

知识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一个共识已经形成:人才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传统的观念认为“人才”是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解决问题的人。因而传统的教育注重于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专业知识型人才。然而,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大量实践证明,专业知识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知识经济的到来对人才是否具备突破性、创造性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被提了出来,发明创造教育应运而生。发明创造教育以发明创造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创造学理论指导下,科学地训练人的创造性思维、树立创造性意识、塑造创造性人格、引导开发人的创造力,最终达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目标。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育模式就如同“授之以鱼”,受教育者学到多少就只能发挥多少。而发明创造教育则如同“授之以渔”,受教育者被培养出开拓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他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他们总是不断“开疆辟土”,提出新方法、创造新事物。在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念下,要求现代教育不仅要提供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奠定终身教育、自我发展的基础。在当代社会发展形势下,后者越来越收到重视。

(三)发明创造教育的内容

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发明创造能力,但只有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发明创造教育,才能使人的创造潜力得到良好的引导、开发和提升,使人的内在潜力转化为现实能力。大学生是发明创造教育的主体,高校开展发明创造教育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内在特点和发展需求来设计教育方式、方法和内容。发明创造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它不仅需要在理论上给予学生指导,更注重结合实践让学生进行体验和锻炼,通过指导、互动、训练、实践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发明创造素养,开发潜在的创造力。在内容设计上,需要从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人格的培养,以及创造思维、创造技法、知识储备等方面的训练入手,结合丰富的发明创造实例的体验与分析,融合理论与实践教育,以开展具体的发明创造实践活动为主要的教育形式。

(四)发明创造教育的关键

发明创造教育的关键是营造创造创新的文化氛围。首先是要对发明创造教育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明创造不是专属于少数科学家、精英分子的特权。发明创造的意识和潜能潜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只不过没有被适当的引导和激发出来。要让学生认识到:只要肯学习、肯思考、肯努力,发明创造就在你身边。发明创造教育是创造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育创造型人才所不可或缺的。要引导高校师生对发明创造教育形成科学客观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才能使广大师生踊跃参与其中,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质疑精神。发明创造始于对现有技术的不满足,始于对现状的质疑。保持质疑的精神才能使人们对现状不断提出问题,有了问题之后才能进一步思考如何创造创新来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对权威质疑,欣赏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想法,营造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

再次,要鼓励包容的精神。一要包容不同观点。发明创造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过程,其本质特性是制造“不同”——“不同”于旧事物、旧传统、旧思想。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需要有“制造‘不同’”的意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包容不同的观点、想法,不能以权威、真理自居,要欢迎新事物、新思想的诞生,对一些非主流的、有悖传统的想法也不要轻易否定,要营造“兼容并包、百花齐放”的宽松的文化氛围。二要包容个性。个性是创造性的基础。个体的发展千差万别,创造性的想法往往来自于某一个个体在特定情况下的灵感。只有承认个体差异,对不同人的个性和特点保持包容的态度,才能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激发自由探索精神和首创精神。

(五)发明创造教育的精髓

发明创造教育的精髓是鼓励个性的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流水线只能产出标准件,却难以诞生传世佳作。同样,只注重共性教育而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也只能训练出众多高级工匠,却难以培育大师。共性是人才的基础,而个性体现了不可代替性,是人才的关键。个性简而言之就是个体的天赋,它并非少数人的特权,而是藏在每个人身上的潜能。个性的发展就是每个人独有天赋的充分发挥,是个体潜能的发掘。哈佛大学校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哈佛最值得夸耀的,不是获得了多少诺贝尔奖,而是使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4]。可以说,鼓励个性发展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活动的灵魂所在。发明创造教育就是在尊重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以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为前提,以创造教育活动为手段引导学生个体天赋觉醒,打破思想束缚,使之在个性上不断突破发展,充分发掘个体潜能。

(六)发明创造教育的本质

发明创造教育的本质,归根到底,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21世纪的最伟大成就,不只是在征服自然和物质生产方面的科学发展,而应是人的潜能的开发,人的自我发展[4]。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中心,以人的发展为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理念承认学生个体差异,主张个体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主张教育是引导而不是支配,是感化而不是教训,是解放而不是束缚。发明创造教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打破框架束缚,充分发掘个体潜能,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发明创造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大学生发明创造教育实践体系的构建

(一)营造科学的观念氛围

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方式。正确行为的产生必定先有正确的观念认识作为指导。当前,国内高校师生普遍存在对发明创造教育的认识误区,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认为发明创造是科学家的事,普通大学生没有能力参与,因此不需要对普通大学生进行发明创造教育;二是对发明创造教育重视不够,认为掌握了专业知识自然就会创造创新,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发明创造教育。这种错误的观念认识直接造成当前国内高校发明创造教育落后的局面。要打破这种局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认识,要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到广大学生全面普及对大学生发明创造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正确认识,要通过制度保障、课程教育、活动宣传等多途径全方位营造发明创造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科学客观的观念认识是发明创造教育兴起的前提,也是发明创造教育蓬勃发展的土壤。

(二)保持务实的培养方向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才,人才必须满足社会需求。发明创造教育要保持青春活力,就必须坚持正确务实的人才培养方向。发明创造教育首先要坚持人才培养的社会化方向。人才培养要满足社会需求,就要使教育活动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发明创造教育要时刻关注相关专业领域、行业的最新技术动态;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了解其技术需求、发展方向;要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与相关行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互动。发明创造教育还要坚持走专业化的培养方向。发明创造不能总是停留在 “小发明、小制作”的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发明创造的道路上由浅入深,勤奋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将创造素养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在相关专业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多的价值。只有以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储备作为支撑,个人的发明创造能力才能具备不断提升和发展的空间。也只有与专业技术相结合,发明创造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三)建立多方位的保障机制

高校发明创造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从三方面进行保障:师资保障、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三者之中,师资保障是核心。要培养创造型的学生就必须要有创造型的教师。国内高校发明创造教育意识淡薄,因而该领域的师资十分匮乏。创造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创造学理论知识,还要拥有较高的发明创造实践能力。高校必须重视对创造型教师的培养,为其创造对外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其参与学术研究实践,建立创造型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二是要落实制度保障。制度保障包括对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保障和对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保障。合理的制度保障对推动高校发明创造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要将发明创造实践活动参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建立相关保障制度。对学生的发明创造实践成果要在学分认定或荣誉奖励上有所体现,对教师的发明创造教育教学成绩要在年终评价中有所体现。多数高校的发明创造教育尚处于发展初期,合理的制度保障对推进发明创造教育发展效果尤其明显。

三是要建立组织保障。发明创造教育注重实践,光靠课堂内几个学时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学生的课外时间利用起来。另一方面,有别于普通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临时性和暂时性,发明创造教育活动时间跨度大,实践环节趋向日常化。因此,建立一个以组织开展发明创造实践活动为宗旨的学生社团组织来保障高校发明创造教育在课余时间的开展,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社团由学生骨干承担组织工作,由教师承担指导工作。社团定期组织发明创造实践活动,为学生们提供共同交流学习、实践实训的平台,实现发明创造教育实践活动的常态化。这种形式充分发动了学生的力量,使教学活动的效果得到了极大增幅。

(四)开拓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发明创造教育既要重视理论教育也要重视实践教育。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掌握正确的理论方法可以使实践活动事半功倍。实践是理论的执行者,是最终目的。没有实践的发明创造只能徒有其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掌握,才能有效提升创造力。因此,课堂授课的形式不可替代,而实践活动的形式更加不容忽视。此外,发明创造教育还可以通过举办创意比赛、申请专利、举办讲座、组织展览等形式开展。通过比赛的形式,可以借助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申请专利,可以大大提升人们对发明创造的认可程度;通过讲座、展览形式,能有效普及发明创造理念,有助于形成良好氛围和环境。多种形式协同发展,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法国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3]。这句话道出了发明创造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明白这个道理,清醒认识发明创造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努力践行。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培养出的一批又一批富有创造力的学生,使之能够肩负起推动祖国建设发展的历史使命。

[1]罗曼菲.实施创造教育建立大学创新体系[J].惠州大学学报,1999(3):85-90.

[2]刘玉岭.强化发明创造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J].民主,2001(9):26-27.

[3]袁张度,许诺.创造学与创新方法[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4]田建国.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思考[J].泰山学院学报,2008(1):100-106.

猜你喜欢

创造型人才发展
人才云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职机械教学中创造型教学方法的应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创造型领导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