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学生党建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3-08-15俞小和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大众化学生党员高校学生

俞小和

(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合肥 230061)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①把我国大学生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这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高校学生党建担负着教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学生党员的工作,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学生党建的职责和使命

高校的学生党建工作,一般而言是指高等学校党的组织对大学生进行的人党启蒙、发展、教育和管理等系列工作和完整流程。学生党建工作是党组织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学生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青年学生的自觉过程。

从党的发展历程来看,在青年学生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党成立之前,正是李大钊、陈独秀、张太雷等一大批高校师生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先驱,在北京大学、北洋大学等大学中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发展了最初的一批党员。在民主革命和建国后的高校学生党建中,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成为学生党建的先导,学生党员的成长过程中无不经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熏陶。

高校学生党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可以把学生党建描述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历史、宗旨、使命和追求以及行为规范等诸多内容的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知识,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先锋队员。而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促使大学生了解、熟悉、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武装青年大学生,通过改造大学生的主观世界,最终达到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目的。可以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学生党建内在的职责和使命是完全一致的。

二、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教育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

当前不少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不够,理论学习也往往停留在“听报告,念文件”的水平上;党性观念不够强,对党所肩负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认识不深;党员意识不强,受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严重。从入党动机上来看,有的学生党员并非是完全发自内心对党的认同和向往;从角色意识来看,随着入党时间的增加,部分学生党员的优秀意识逐渐减弱,对实现共产主义的信念逐渐下降,少数同学严重违反党章要求,存在宗教信仰现象。这些现象都是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不相符合的。

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在学生党建中实行全程马克思主义教育。关键是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理性上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信念。具体的做法是,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根据普通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中共预备党员、中共正式党员等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为主导,辅之以业务课学习,在各个阶段都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档案,按照明确条件、详细档案、严格程序的工作要求,对其进行跟踪培养,使之达到每一层次的培养目标。在学习教育中要注意“三个结合”:一是党员自学与专题讲座相结合,二是集中培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三是党校学习培训与对党员的日常管理、学生党支部的建设相结合,从整体上全面地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当前,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方式创新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是极为重要的。在学生党员教育可以实行“协同教育模式”②,即各种学生党员教育机构、模式之间协调、合作、互补。学生党员教育机构的协同:建立“学生社团——院(系)分党校——学校总党校”三级协同党员培训机构,明确学生党员专业教育机构,把党课纳入学校总的课程体系;学生党员教育评价体系的协同:评价主体主要有三个,学生党员自己、他人(包括党内同志和党外群众)、学生党员所在的党支部。评价内容的协同,党员素质的内容包括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素质四个部分。学生党员教育方式方法的协同:党支部共建,即高年级党支部与低年级党支部共建;开展自我教育讲坛活动;建立党员责任区,发挥党员的教育引导作用;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设品牌形象工程。通过协同教育,建立完善的学习机制,从制度上形成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保障力量。

三、党建工作方式创新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器

只有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党建工作才对学生有吸引力,依托于学生党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才能顺利开展。首先,在学生党建“三进”方面,高校应该创新思想观念,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党建进公寓园区的重要性;其次,学生公寓园区要加强党建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建立一套体系完备、操作规范的学生公寓园区党建工作制度;再次,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活动载体,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能力;最后,完善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记载学生党员在公寓工作、学习、活动的情况,鼓励学生党员争优创先。高校应充分利用学生公寓网络化平台的优势,开发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专门网站以及上网系统服务窗口平台,引导学生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和弘扬党建主旋律的重要阵地。如建立公寓党建专门网站、论坛以及创建公寓网络登录平台,平台设立“理论学习”、“党建研究”、“经验交流”、“BBS论坛”等专栏以及QQ群等,并配备专人在线提供答疑。利用学生党员的组织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介入校园或院系、班级的网络管理等,促使更多的学生党员参与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来。

此外,学生党建的“互动共发展”模式也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形式。。通过党支部与其他学生群体组织(如学生社团、兴趣小组、QQ群等)的对话、协作、互动、治理,开展党的理论宣传、群众联系、实践服务、群体监督、活动创新等工作,从而实现党支部和其他学生组织双赢发展的局面。有的高校在学生党建工作中引入“导师制”。选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高、丰富教育经验和专业知识教授、学者来担任导师,将导师制与学生党员的发展、管理相结合,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从而积极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发展,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党总支早在1992年就成立了以高校学生为主体地位的“青年先锋队”,“青年先锋队”成为继团组织、学生会后形成的第三个主要学生组织,其工作侧重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方面,充当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部”的作用,其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来实现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党员“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培养”的目的,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渗透到党建发展的每个环节。通过党建工作方式的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找到生根发芽之处。③

四、党务工作者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高校学生党务工作者是学生党建的具体执行者,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决定着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目前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党建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高校党务干部队伍与党建工作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支部书记全是兼职,高校党务干部队伍数量不足。有的学者对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提出了批评,认为许多党务工作者对发展大学生党员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紧迫感,缺乏积极性;部分学生党建工作者对新形势下高校党员思想教育工作研究不够,部分学生党建工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已不适应新的学生党建形势的需要,

因此,一方面,基层党务工作者要结合高校的特点和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研究和探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党员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彻底转变不适应形势变化的旧思想、旧观念,明确自己肩负的重任,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做到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学生党员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另一方而,作为学校,要选拔培养好基层党务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使他们能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动权,自觉将学生党建工作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

②耿俊茂,张瑞,邱杰.基于协同理论的学生党员后续教育云对策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

③刘吕高,刘江,吴冬.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兼论“青年先锋队”在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S1).

[1]李向勇.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高校党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2).

[2]陈东海.构建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河南师范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3]纪亚光,王雪超.大学生社团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理论导刊,2009(4).

[4]董雨,付淼.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党建工作创新模式为例[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猜你喜欢

大众化学生党员高校学生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