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质实体名词的内涵性词群和外延性词群

2013-08-15张道新朱俊华马宇菁

关键词:语素外延关联

张道新,朱俊华,马宇菁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物质对象无限丰富,人、动物、植物等生物体,金属、非金属、天体等自然物质,服装、工具等人工物品等都属于物质性实体对象,用于指称的名词是物质实体名词。物质实体名词除了反映人认识了什么物质,还反映两个不同的认识方向:向内认识物质对象的结构,向外认识不同对象之间的运动关系,概括起来,就是内涵性认识和外延性认识。在语言中,物质实体名词复制了物理世界的逻辑关系,形成了内涵性和外延性词群,这两个词群能从一个侧面折射人的认识能力和词语组合的逻辑理据。本文从语义学和逻辑学的角度探讨这两种词群的认识和语言价值。

一、内涵性词群及其形态

内涵性词群是由具有结构关系的物质实体名词形成的。对于物质对象内部结构的认识有两个基本方面:第一,作为结构体的对象存在若干构成元素,任何一个元素如果是一个结构体而存在更小的元素,直至最小的元素;第二,某一对象由于属性的差异而衍生出若干分化对象,分化的前提是对固有属性差别的认识和对属性的人为改变。这样,词汇中必然使内涵性词群相应地表现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表示结构体与表示元素的词群,可称作“结构体——元素词群”;二是表示属范畴对象与表示种范畴对象的词群,可称为“种-属词群”。

(一)“结构体-元素”词群

这类的主要特征是存在一个表示结构体的词和表示结构体构成元素的一组词。例如,“人”作为表结构体的词,在自然生物体乃至社会行为主体两方面能找到一组具有元素意义的词,从而形成具有显著层级特征的词群:

人:{头/眼/耳/鼻/口/齿/颈/胸/心/肺/肝/脾/胃/肠/腿/手/脚/气管/血管/胳膊/…}

如果继续以“眼”为表结构体的词,也会建立一个词群:

眼:{眼球/角膜/巩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视网膜/黄斑(中央凹)晶状体/晶状体悬器/玻璃体/瞳孔/眼前房/视神经/眼外肌/眼睑/结膜/泪腺//睫毛……}

如果继续以“晶状体”为表结构体的词,也同样会建立一个词群。

这种词群是分析性思维的结果,每一种分析出来的元素都成为人认识该对象结构的成果,并成为追求更小元素的研究对象。人就是在这种梯次性的认识进程中逐渐获得对万物的本质性认识的。“结构体-元素”词群与科学研究存在因变关系,时刻处于更新、发展之中,呈现无限发展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讲,关于一个对象的已知构成元素的数量,意味着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如果单个词尚不足以显示认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那么,将它们纳入内涵性词群,就可看到人关于一个对象究竟认识到了什么程度,这一点不仅是科学前进的足迹,也是语言之于智力提升的价值。

(二)“种-属”词群

某个范畴的对象由于属性的变化总会引发对象的分化,进而产生若干分化对象,这种认识层面的变化反映在语言上是产生表示分化对象的词语,并形成词群。每个表示分化对象的词语在词义结构上会具备相同的语义成分,与表示母体范畴的词语构成种属关系。例如:以“机器”为范畴可建立的词群:

机器:{计算机/拖拉机/榨油机/电视机/冰箱/空调……}

分化对象决定于属性的差异。例如:

(1)以空间属性意义语素来表示分化对象。如:

衣:{内衣/外衣}

雷:{水雷/地雷}

豆腐:{南豆腐/北豆腐}

等级:{上级/下级}

(2)以时间属性意义语素来表示分化对象。如:

班车:{早班车/晚班车}

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

假期:{寒假/暑假/春假}

水稻:{早稻/晚稻}

(3)以数量属性意义语素来表示分化对象。如:

车:{独轮车/三轮车}

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

价格:{高价/低价}

导弹:{远程导弹/中程导弹}

(4)以状态属性意义来表示分化对象。如:

茶:{红茶/绿茶}

桌:{圆桌/方桌}

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

物体:{固体/液体/气体}

(5)以功能属性意义来表示分化对象。如:

人:{工人/农民/军人/商人/卫士}

车:{消防车/救护车/军车/警车}

导弹:{地空导弹/反舰导弹/反坦克导弹}

服装:{登山服/运动服/警服}

(6)以结构属性意义来表示分化对象。如:

电视机:{液晶电视机/等离子电视机}

炉:{电磁炉/煤气炉/煤炉/微波炉}

瓶:{玻璃瓶/瓷瓶/钢瓶}

车:{马车/汽车/电车/火车}

(7)以性质属性意义来表示分化对象。如:

人:{伟人/好人/圣人/小人}

马:{良马/驽马}

颜色:{白色/黑色/红色}

奖牌:{金牌/银牌/铜牌}

(8)以运动属性意义来表示分化对象。如:

星:{行星/恒星/流星}

门:{塞拉门/卷闸门/自动门}

生物:{动物/植物}

车:{自行车/自动车/推车}

可见,“种-属”词群的构建主要依据对象属性的差异,而差异的物化表达形式是反映属性意义的语素,这样,从词形上就可以判读出对象分化的理据所在。

二、外延性词群的认识依据和建构

外延性词群是由不同对象的属性关联而形成的词群,能反映一个对象与其他对象在认识上的联系。一个外延性词群的大小,既表明这个对象在人的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大小,也表明相应的词语在句法上的逻辑组合范围的大小。

(一)外延性词群构建的认识依据

人对任何一种物质对象的认识,总是为其建立起属性系统,这在亚里士多德的古典范畴论中已经做了深刻的阐述,即物质实体的意义包含着时间、空间、数量、性质、状态、运动、结构、关系等许多属性意义。就认识层面来说,每一种对象的属性系统都是特定的,而特定的属性系统对对象本身和对象间的关系都有着特定性,反映在语言上则是物质实体名词的组合具有“选择限制条件”[1](P194-195),只有具有相同属性意义的词才能组合成同一性的语义和句法结构。

语言中,对物质对象的关系通常有两种反映形态:一是对物质关系的现实性描摹,二是超越物质关系的想象。前者是同一性的结构,后者则是悖谬性结构。判断同一性和悖谬性的基本依据是词对物质实体的反映意义,它在词的组合中充当了“选择限制条件”,只有以物质实体对象本身固有的意义组合成的句法结构才是同一性的,而以臆断的或想象的意义组合成的句法结构很可能是悖谬性的。

例如,要判断“那人在读书”和“熊猫在读书”这两个句法结构是同一性的还是悖谬性的,可作这样的分析:因为“人”的属性系统中包含读的认知行为属性和书的行为客体属性,所以“那人在读书”在语义上是同一性的;“熊猫在读书”则会因为“熊猫”的属性系统中不包含读的认知行为属性、书的行为客体属性,而在语义上显现出悖谬性。

从对比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任何一个词的外延性词群的构建不能解构辩证逻辑上的关系,如果解构,那只能发生在认知和语言表达层面。所以,外延性词群一旦将认知和语言表达作为构建的依据,那么词群就会陷入混乱,也就失去了反映辩证逻辑及其发展状况的价值。因此,外延性词群的建立只能依据物理世界的逻辑关系,而非认知隐喻所产生的非现实性关系,概而言之,只有存在同一性的词才能建立外延性词群。

(二)对象间的属性关系与外延性词群的构建

外延性词群形成的认识和认知依据是不同对象之间在某种属性上建立的同一性关系。物质实体名词都可以建立外延性词群,因为词的所指虽有各自独立的属性意义系统,但在认识中都处于一种关联而非孤立的状态,因而表示实体意义的词汇系统中不存在无关联的词语孤子。

从哲学的视角看,对象间的关联是运动性关联,描述关联只能着眼于运动关系。运动性关联具体体现为存在、作用、生产、使用等几种关联形态。存在性关联,是一个对象将另一个对象作为空间、时间而存在其中。如桌子与房间,诗歌与唐代等。作用性关联,是一个对象对另一个对象的单向作用以及两个不同对象的相互作用。前者,如阳光与生物、水与鱼类等;后者,如男人与女人、老师与学生等。生产性关联,是一个对象对另一个对象所发生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生产运动。前者,如母亲与孩子、大地与动植物等;后者,如人与工具,人与文学作品等。使用性关联,是一个对象将另一个对象作为工具来使用。如工人与车床、教师与粉笔等。上述的运动性关联并非问题的本质,不过是外在的表象,其本质在于这些运动性关联形态是以属性之间的关联为条件的,也就是说,每一种形态都是属性关联引发的运动现象。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就有可能为物质实体名词建立外延性词群。在此,以“人”为例来说明。

第一,存在性关联的词群反映人与时间和空间属性的关联。如:

{时间:汉代/唐代/清朝/……}

{空间:太阳/月亮/行星/恒星/山/水/土地/土壤/空气……}

第二,作用性关联的词群反映人与其他对象的单向或相互作用。如:

单向作用:{食物:粮食/蔬菜/植物……}

{矿藏:金属/非金属/石油/天然气……}

相互作用:{人:亲/友/上司/下属/老师学生/陌生人…}

第三,生产性关联的词群反映人对某些对象有生产能力。如:

{食品:馒头/米饭/炒菜/酒……}

{机械:汽车/电视机/电脑}

第四,使用性关联的词群反映人对某些对象有使用能力。如:

{工具:车/船/家具/文具/厨具……}

{自然物:水/光/石油/煤炭/空气/稀土……}

从直觉上说,在所有外延性词群中,“人”这个词的词群应是最大的,原因在于这个世界是以人为认识主体的世界,如果跟“草”、“太阳”等物质的词群相比,最大差别很可能是使用关联形态的词群,“人”这个词群会有,而“草”、“太阳”等的词群是不会有的。这种差异实质上表明人与世界的关联程度远远大于物体之间的关联程度,也表明人与已知对象都存在运动关联。

三、内涵性和外延性词群的语言学价值

除上面阐释的认识论意义之外,两种词群在语言上的价值是为词语组合、新词语产生提供可能性。

(一)内涵性词群的语言学价值

(1)“结构体-元素”词群中的词在词义阐释时相互依赖

首先,阐释表示结构体的词,必然要用表示元素的词来说明其构成。就语文义而言,表示元素的词可被简单、扼要地列举出来,例如,《辞海》对“虎”的释义中出现了“头”、“体”、“尾”、“纹”、“背”、“唇”、“颌”、“腹”、“四肢”、“前额”等关于身体的外在特征的词语。

其次,表示元素的词需用表示结构体的词来显示存在依据。表示元素的词有两种基本词形:一是无表示结构体对象的语素,如“眼、舌、鼻子、耳朵、叶、根”等,是为结构体对象中的部分对象特制的词形;二是有表示结构体对象的语素,如“车胎、虎骨、头发、眼睑、舌苔”等,前一语素表示后一语素指称对象所属的结构体。不论哪一种词形,释义中通常会出现表示结构体的词或语素,以显示元素与结构体之间的结构关系。如《现汉》中的释义(加点儿者为结构体词):

A组:“鼠标器”——计算机的一种输入设备。

“叶”——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通常由叶片和叶柄组成。

B组:“车厢”——火车、汽车等用来载人或装东西的部分。

“舌苔”——舌头表面上滑腻的物质。

(2)如果某个元素为某一对象所独有,那么,相应的词会成为某一对象的特征词,会使人产生定向联想。如“手”和“说”是人的特征词,只能联想到人。但是,如果是多对象共有的词,就不可能成为某对象的特征词,如“头、眼、肉”等的所指是人与其他许多动物的共有构成元素,就不能成为人的特征词,因而在语言中使用这类词语时通常用表示结构体的词或语素来加以限制,如“狗头、猫眼、猪肉”,以明确所指的归属。

(3)“种-属”词群中,表示属与表示种的词在词义结构中都具有共同的基本意义范畴,只是诸如空间、时间、运动、性质、数量、状态、功能、结构等属性上存在差别,不管分化对象的属性差别有多大,人们通常都会根据基本意义范畴而将其纳入其应属的范畴之中,这样,在构词和用词上也引发了一些现象。

第一,复合词以表示基本意义范畴的语素显示分化对象的范畴隶属,基本制式是“表示属性意义语素+表示基本范畴意义语素”。如:“马车、汽车、电车、机车、军车、货车、客车、火车”等,构成“车”词群,其中“车”显示了分化对象所隶属的基本范畴。

第二,词的使用会发生以属代种的现象,即用表示属的词代替表示种的词,形成引申用法。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原因是在话语中忽略了分化对象与基本范畴对象之间的属性差别。如:军队中称爱人为“家属”,“家属”之于父母、妻子、孩子而言是属词,但在这句话中仅指种,即妻子。

第三,表示属的词有可能增加反映种的义位。如“机”是表示属的词,“飞机”则是表示种的词,在“机”中增加了“特指飞机”的义位;再如,“党”是表示属的词,“中国共产党”是表示种的词,在“党”中增加了“特指中国共产党”的义位。

(二)外延性词群的语言学价值

一个词与其外延性词群的关系为一个词与其他词的同一性组合提供了可能。话语中,所有能在句法层面组合并具有同一性的词都处于外延性词群之中。下面,以“汽车”为例,其外延性词群可概略描述为:

显示运动空间的:{道/路/道路/公路/国道/省道/高速公路……};

显示生产、操纵主体的:{工人/司机/设计师/生产商……}

显示服务客体的:{人/货物/乘客/学校/医院……}

显示为车提供服务的物质、机构和人员的:{汽油/柴油/电/加油站/加电站/充气站/汽车厂/车票/交通/修配厂/车站/车库/市场/刷车场/加油工/维修工/销售员/4S店/广告/刷车工/车蜡/车饰/坐垫/脚垫……}

在句法和语义层面,词语组合通常受制于外延性词群,这主要表现为属于外延性词群的词才能与“车”组合成合乎同一性的句子。如:“车行驶在{道路/道/路/公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上”,合乎车与空间之间关系的同一性,与认识中的车的运动空间属性一致;“生产商制造/设计师设计/工人装配/司机驾驶……车”,合乎车与生产、操作主体之间关系的同一性,与认识中的行为主体属性是一致的;“汽车到加油站加油”,合乎加油站与汽车的服务功能关系,与汽车的燃料结构属性一致;“乘客乘汽车”,合乎汽车与乘客之间关系的逻辑性,与汽车的工具功能属性一致。等等。不在外延性词群中的词语如果与“车”在句法上组合,语义逻辑就是悖谬的。如“猴子”不在行为主体的词群中,说“一只猴子在设计/制造/驾驶汽车”就是悖谬的;“云彩”不在空间词群中,说“汽车行驶在云彩里”也同样是悖谬的。总之,外延性词群是词与词组合成句的逻辑范围,超越这个范围就会产生意义诡异、悖谬的句子。在话语中,超越外延性词群的组合是存在的,如“功夫熊猫”、“女驸马”、“中国的保尔”、“活人墓”等,这是利用词的外延性词群之间的认识差而故意创制的,以悖谬感而实现某种言语目的。悖谬性之所以能被识别出来,所依据的尺度仍是词的外延性词群所构成的常识和常理。

四、结语

实体物质名词的内涵性和外延性词群是基于物质实体的逻辑关系而形成的,一方面反映着人关于物质世界的知识系统,另一方面具有对语义和句法具有如利奇所说的“选择限制”作用,而这两个方面的共同背景是物理世界的逻辑关系。因而,对两种词群的分析和阐释,不仅可为解释某些句法和语义现象提供理据,也能使词汇成为开发智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1][英]杰弗里·N·利奇.李瑞华等译.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 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3]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语素外延关联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最低入门等级音节、汉字、词汇表》语素和语素义分析
多义语素识别及教学探讨
——针对对外汉语语素教学构想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语素的判定、分类及语法单位关系研究述评
因果复合词
奇趣搭配
智趣
关于工资内涵和外延界定的再认识
入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