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语料库为基础的译者痕迹研究

2013-08-15

关键词:痕迹语料库译者

陈 佳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一、引言

翻译研究,从归纳式的经验总结到后来的演绎式的科学研究,都是对翻译过程进行严格的描述,对翻译的终极产品进行科学的鉴定。以往的翻译研究多着重定性研究,进行理论阐释,从而忽视了量化研究和对科学数据的依赖。翻译研究如果想更进一步,必须把译者根据大量翻译实践所总结出的翻译经验和系统科学相结合,用科学方法验证其准确性及合理性。正如切斯特曼(Andre Chesterman)所指出的,20世纪90年代翻译研究大致有三个趋势:“一是从注重翻译本身的研究兴趣扩展到注重译者及其决策研究。二是从规定性的方法转向描述性的方法。三是从哲学的概念分析转向验证式的研究。”因此,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应运而生。而译者痕迹研究更是体现了注重译者个人特色这一层面,所以本文致力于以语料库为基础的译者痕迹研究的初探。

二、译者痕迹及其影响因素

(一)什么是译者痕迹

译者痕迹是译者在译文中突显的自身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及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为了特定的翻译目的对原文进行操控而留下的创造痕迹。译者痕迹是译者所偏爱的、反复出现的语言行为方式,而不是个别偶然的例子。译者痕迹既可以指译者在翻译创造中表现出的一贯的整体风格,也可以指译者在翻译某一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风格特点。译者痕迹表现在译者翻译的全过程中,从文本的选择、文本的理解,到翻译策略的选择、译文的表达、译文的接受等各个阶段都显露出译者的痕迹。译者痕迹既是译者自身内化的语言表达习惯的自然流露,反映译者自身的知识背景、思维习惯和审美修养,也是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影响和制约的结果,体现着特定时代的意识形态、社会规范、文学观念等因素。

(二)译者痕迹的影响因素

译者痕迹作为文学痕迹的一种特殊形式,既具有与文学创作痕迹类似的特征,也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译者痕迹是译者无意识的语言表达习惯与译者有意识的选择的统一体。影响译者痕迹形成的因素既包括译者独特的语言表达习惯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包括译者自身的学识修养、翻译观念、翻译策略等中观层面的因素,还包括意识形态、社会规范、文学观念、读者期待等宏观层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反映在译者的翻译文本中,形成译者独特的痕迹特征。译者痕迹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与合理性。

三、译者痕迹研究概况

研究发现伴随着语言学、文体学、翻译理论的发展,译者痕迹研究的方法经历了从规定性方法向描写方法转变的过程。古典翻译理论时期对文体的认识以直觉感悟为主,借鉴文艺美学的观念,对文体做出印象式的、笼统的审美评价,缺乏科学、系统的分析与论证。在结构主义语言学时期,以卡特福德、奈达、纽马克等为代表的语言学派把“科学”的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对翻译研究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探索,提出了翻译对等原则,把原文和译文的对等或等值作为译者追求的目标,对文体的探讨也是以原文文体与译文文体的对等为标准,具有很强的规定性。

20世纪70年代,在语言学派陷入困境之时,翻译研究学派兴起。翻译研究学派以译文和译入语文化系统为主要取向,把翻译活动置于宏大的文化背景中来研究,注重翻译的文化和社会属性,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翻译研究以解释学、读者反应理论、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为基础,对译者痕迹的研究以哲学思辨为主,忽略了翻译研究的语言属性,呈现出泛文化倾向。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基于语料库的翻译研究方法得到发展,以贝克为代表的翻译理论家倡导运用语料库的方法来研究译者痕迹。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痕迹研究以描写翻译学为基础,借助计算机的强大数据处理功能,通过对大量语料的量化分析与描写来发现译者独特的个人痕迹,并对形成译者痕迹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做出解释。这种模式将语言研究与文化阐释有效地结合起来,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与文化研究途径的融合。

四、以语料库为基础的译者痕迹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操作模式(研究方法)

(一)理论依据

在整个哲学认识论系统中存在两大主要流派: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源于经验,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而理性主义认为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人类天生具有判断和辨别真假的能力,人类可以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获得知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影响和妥协,二者密不可分。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痕迹研究以哲学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为认识论基础,把经验主义的量化描写和理性主义的推理解释相结合,以客观的语言现象为依据,揭示语言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描写翻译学的发展为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痕迹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描写翻译学克服了规定性方法的不足,提倡对客观存在的译文进行描写与分析,从而阐述译者的翻译行为,揭示影响译者翻译活动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

(二)操作模式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痕迹研究的步骤为定相观察、定量分析和定性解释,其描写方法为历时和共时对比。语料库的分析与检索是语料库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充分使用语料库的关键所在。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和理论假设设置研究对象,然后对反映语言特征的多个指标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译者的痕迹特征无论是语言因素还是非语言因素,无论是译者无意识的表达习惯,还是译者有意识的创造,都会或隐或显地表现为可以认知和把握的语言特征。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语料库数据从标点、词、搭配、句法模式、篇章衔接手段、叙事视角,以及体现译者痕迹的翻译观念、翻译策略、社会文学规范、意识形态、读者期待等多个角度对这些文体特征进行统计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痕迹研究方法是一种把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对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进行定量的统计,以统计数据为出发点,在文学和文化层面进行定性的分析和归纳。该方法的应用在于克服传统印象式点评方法的主观臆断,弥补纯客观描写以及哲学思辨方法的不足。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痕迹研究属于实证研究的范畴,是对译者(或者某个流派、某个特定时期的译者群体) 的翻译行为以及其行为结果即译文进行全面描写,从而发现译者的翻译痕迹特征,概括出总体特征和规律。该方法是建立在观察翻译活动的现象,获取有用的、可靠的数据基础之上的。实证研究方法的意义在于探索现象的起因,用数据事实增强研究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揭示译者的翻译行为、知识结构、影响因素、内在的策略、产生译品的决策过程。

描写翻译学是以产品、功能、过程为导向的描写。对译者痕迹的描写也可以从翻译产品、翻译功能、翻译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以产品为研究对象的描写可以分别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描写,或者对同一原文的多个译文进行描写,或者对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译者群体的译本进行描写。以功能为导向的描写主要研究译者翻译的目的,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所发挥的功能。以过程为导向的描写主要研究译者的翻译心理,影响译者翻译的各种因素,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等。无论是以产品、功能为导向还是以过程为导向的描写都可以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进行。历时的描写是翻译描写中的主要描写视角,体现社会历史文化演变的过程,而共时的描写也是必要的,更多体现个体差异,而且共时描写的变量相对较少。

对译者痕迹的描写可以采用历时和共时的角度。译者痕迹的历时描写主要包括研究同一原著在不同时期的译本,或者研究同一译者在不同时期内的译作(包括同一原著或不同原著的译作)。历时研究虽然需要设定的变量较多,研究的困难较大,但对考察历史文化的变迁对译者痕迹的制约和影响更为有效。文学作品的复译就是为了从历时的角度来更新语言,使之符合每个时代的语言规范,解决译文老化的问题。

译者痕迹的共时描写可以对同一时期内同一原著的不同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或对同一时期不同原著的译本的语言特征进行归纳,如五四时期的译本受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很大,而且译文中的欧化句比较多,对汉语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共时描写可以发现各译本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从而可以考察出译者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文化立场、翻译观念、翻译策略等。

历时对比描写主要把同一原作不同时期的多个译本,或者同一译者不同时期的多种译文进行对比,考察历史文化的变迁对译者痕迹的制约和影响。共时对比描写则把同一时期同一原作的不同译本或同一时期不同原作的译本进行对比,考察译者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的文化立场、翻译观念、翻译策略,等等。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痕迹描写可以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微观层面主要指构成译者痕迹的语言特征,包括译者在标点符号、词汇、搭配、句法、语篇、修辞、叙事视角等方面偏爱的表达方式和重复出现的语言模式。中观层面主要指译者自身的审美修养、翻译观念、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等在译文中的反映。宏观层面主要指影响译者痕迹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包括文学观念、翻译规范、意识形态、读者期待等宏观因素在译文中的反映。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痕迹研究作为科学研究,其研究步骤也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但和其他描写对象相比,译者痕迹更加复杂,它既具有可以直观把握的形式标记,又具有不可捉摸的非形式标记;因而既具有客观性也具有主观性。对译者文体的把握不仅需要客观的描写,也需要研究者的主观体验和感悟。因此对译者痕迹的描写我们应该把主观观察、客观描写和理论解释相结合。因此,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痕迹研究的有效步骤应为:定向观察、定量分析和定性解释。就描写的步骤而言,可将它分为两步:发现和证明。由于对个别文本的描写不能反映总体的理论,因此可扩大语料的范围。其他学者也对科学研究的步骤进行了阐释。指出大多数统计分析都要遵循以下四个步骤:提出问题一收集数据一数据处理一解释数据。也有学者提出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本质就是对假设进行检验,其具体步骤如下:(l)提出假设;(2)建立研究目标并对假设进行验证;(3)描写和分析数据;(4)对发现进行理论阐述;(5)将假设精确化;(6)在此基础上,为将来的研究提出新的假设,在重复运作的基础上对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并建立初步的方法论体系。我们可以将这六个步骤简化为:假设—描写—解释—结论—验证—新的假设。

五、结束语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痕迹研究将对大规模的语言事实的量化描写与对语言现象的文化阐释有机地结合,是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与文化途径的融合与互补。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痕迹研究扩展了翻译批评的客体,对翻译批评以及翻译学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应在今后的研究和学习中进一步完善和推广。

[1]Chesterman,Andre.“Causes,Translation Effects”.Target,10.2(1998):201-230.

[2]董娜.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痕迹研究——林语堂翻译文本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胡壮麟.理论文体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封宗信.文学语篇的多重结构与译者的多重角色[J].中国翻译,2003(3).

[5]柯飞.双语库:翻译研究新途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9).

[6]廖七一.语料库与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5).

猜你喜欢

痕迹语料库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小偷留下来的痕迹
生命痕迹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触摸岁月的痕迹(2005)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