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警示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2013-08-15涂克明

关键词:腐败干部教育

涂克明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湖北 武汉 430024)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痼疾,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坚定立场。教育是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反腐倡廉教育的方式很多,如:理论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主题教育和自我教育等。 警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通常是教育者利用反面案例,分析其中的负面影响,示之以人,使教育对象对其保持警惕,戒备,防止再次发生类似或者相同的问题。2012年1月10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十七届第七次全会公报中专门强调:“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加强反腐倡廉宣传工作,认真梳理和总结党的十七大以来反腐倡廉建设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营造良好舆论环境。”胡锦涛总书记在此次全会上讲话强调:“加强警示教育”、“发挥舆论监督积极作用”。①总书记在讲话中,重点强调“警示教育”,而且是要“加强”。可见,中央对警示教育是空前重视的。

一、警示教育的积极作用

首先,抓好警示教育,进一步促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干部不注意廉洁自律,思想蜕化变质,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腐败,既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流失,同时也败坏了党风、败坏了社会风气。通过警示教育,促使领导干部吸取教训,廉洁自律,在要求别人的同时,应该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避免重蹈覆辙,永远做党和人民的好干部。

其次,抓好警示教育,进一步促使党组织对领导干部进行严格监管。领导干部贪污腐败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原因外,监督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如:对领导干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不完善,在发现贪污腐败的苗头时,及时批评教育不够等。通过警示教育,警醒我们的党组织反思对领导干部监管上的薄弱环节,抓紧研究制定解决办法。完善对领导干部的监管机制。

第三,抓好警示教育,进一步促使廉洁从政的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贪污腐败,既害国家和人民,同时也败坏了党风、社会风气,同时也害官员自已。通过对警示教育中典型案件的分析,警醒我们的官员,要廉洁勤政、无私奉献;号召人民群众要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严格监督领导干部履行自已的职责,保持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思想的纯洁性。

二、警示教育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警示教育也不例外。警示教育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有时也可能产生某种负面效应。其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如释重负的解脱心理

很多落网官员在审查中坦言,他们在任时也曾参加过警示教育活动,但是当看到一些警示教育案例中那些比自己级别更高的干部犯了更严重的错误时,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相较于某些巨贪大鳄,不过是小菜一碟、小巫见大巫,没有必要过于自责。因而,其负罪感与愧疚之心大打折扣。可以说,有这种另类解脱心理的落网者绝非一两个,只是更多的人选择掩饰而不是把真实感想直言相告。

(二)未雨绸缪的防备心理

对于坚持在腐败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的腐败分子而言,警示教育不仅会使他们如释重负,还会使他们更加敏感、更加狡猾、更加“聪明”起来。因为通过各种形式的警示教育,站在接受警示教育人群中或坐在警示教育旁听席上的潜在腐败分子会从中不断学习到很多东西:见识其他腐败分子的腐败细节及落网细节;在众多的腐败案件中找出当事人被发现被查处的漏洞及破绽;知悉一些部门或领域制度设计与权力监督中的软肋;熟悉或掌握办案机关查办腐败案件的基本路数;提早准备危急或危机时对抗调查的应对之策;降低被偶然性因素或意外情况暴露腐败的发案几率等等。总之一句话,一些腐败分子参加警示教育活动,一方面为形势所迫,另一方面,就是想充分吸取别人落网的教训,总结自己成功潜伏的经验,从而避免自己成为下一个被发现的腐败者和忏悔者。有人说,对于胆大包天的腐败分子来说,这样的警示教育无异于变相的腐败经验传授课,腐败分子就会琢磨自己怎样才能避免被纪检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发现。

(三)麻木不仁的认同心理

通常而言,警示教育活动中所选用的案例只是众多腐败案例中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一般也是有相当影响力的大案要案,不少个案甚至还能够诠释某一类腐败的特性,如权钱交易型、权钱色三位一体型、窝案串案型、买官卖官型、官商勾结型、家族腐败型、前腐后继型、边腐边升型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警示教育给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幅现实社会真实的腐败图景,是种种病态的社会现象。这些社会乱象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或者看不到根本解决的迹象,人们就会对腐败现象熟视无睹、见怪不怪、麻木不仁。久而久之,一些人逐渐会滋生出从愤恨腐败、认同(容忍)腐败、羡慕腐败到实行腐败的奇异心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原副行长于大路坦言其受贿犯罪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心理严重失衡:“看到有的人搞腐败一夜暴富,真是眼热心烫!”无论在普通公众还是国家公职人员身上,这种麻木不仁的认同乃至羡慕腐败的心理对于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都是有害无益的。②

三、充分发挥警示教育功能,有效遏制腐败

(一)说服力是教育的关键,警示教育对教育的说服力更加深刻

首先警示教育一般是用已知、现存的事实进行分析和教育。选用现实题材,使人身在其中,感同身受。使教育对象对发生的案例更加信服。现实和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们也愿意主动了解警示教育的内容,防止覆辙。例如警示教育常常采用的现身说法就十分具有现实说服力。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当人们目睹眼见的现状,其意义不言自明。警示教育需要反映现实,实事求是,是什么就是什么,直接指导现实。其次,警示教育所运用的正反对比方法有助于增强说服力,正面教育有了反面衬托也更加明晰。警示教育一般有反面选材,就要有与之相对的正面选材。二者要求内容上相近、性质上相反、条件上相似、形式上相融。例如“孙武吴宫斩宠姬”中孙武斩杀不听号令者,而奖赏听从号令者,就做到了正反相对,在明显的区别中加强了说服力。再者警示教育内含的保护性价值有助于增强说服力。教育选材一般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事实,这些事实一般带有极为深刻的教训,在大的范围内有发生的可能,其结果往往和特定的人员相关,如果不汲取这些教训,则有可能陷入危机,因此其固有的防护性价值增强了教育的说服力。③

(二)把握教育的畏惧性,发挥教育的威慑力

警示教育的威慑来自于教育对象对反面材料中负面后果的畏惧,畏惧是因为人们害怕某种现存的事物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当这种潜在的伤害的程度达到教育对象所不能坦然承受时,教育对象就不得不引起注意。因此教育对象在此种情况下不得不受到负面后果的威慑,在威慑与后果之间还有一条警戒线,或者称之为底线。开展警示教育,发挥警示教育的威慑力,就是要制止教育对象越过底线。

四、把握教育的时效性,发挥教育的预防力

预防的价值在于隐患发生之前防止隐患的发生,而警示教育正好具有这样的功能。实践中很多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有风险,如何将风险变成现实的概率降到最低,需要我们对风险进行评估,从而设定目标加强防范。而警示教育的整个过程:通过反面、感知类似事物蕴涵的隐患、评估隐患的性质和发生的可能性、预测隐患的进程及途径、进行教育预防。通过警示教育,既可以说明隐患,又可以对症下药,以便有病去病,无病预防。警示教育这样一种超前性和及时性,会对一些教育对象起到及时的的警示作用,对于可能发生的问题能及时的制止。

人的观念的转变、世界观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遵纪守法观念确立,也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环境、地位的改变而改变。反腐倡廉教育特别是警示教育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累积过程,不可能靠参观几次监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腐败的产生除了个人思想原因外,还有体制制度不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社会历史因素影响等多重原因。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和机制不完善,体制转型过程中存在许多漏洞和薄弱环节,诱发腐败的因素很多,这些都决定了目前我国正处在腐败的易发期和高发期。因此,在健全我国反腐倡廉体制机制的同时,警示教育不可忽视,要注意在巩固、深化和扩大警示教育成果上下功夫。在深化警示教育的同时,强化示范教育,强化思想引导,强化学习法规制度等,不断探索预防腐败的新路径和新方法,不断提高党政干部的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不断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注 释:

① 《总书记首次纵论保持党的纯洁性》,人民网,2012年1月18日。

②黄金桥:《警惕和避免警示教育的负面效应》,检察日报,2010年8月3日。

③ 李振华、杨后强:《把握警示教育的特点 发挥警示教育的作用》,资治文摘,2010年第6期。

猜你喜欢

腐败干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腐败,往往由细微处开始……
国外警察腐败控制与启示
腐败至死怎么死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