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
2013-08-15夏青,周敏
夏 青,周 敏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现代服务业的出现是市场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能适应服务需求的变化时,则要求提高服务的供给,从而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提高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支撑,不仅直接推动了服务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变,而且推动和影响了市场机制和政府监督方式的完善,使得服务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服务业发展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丰富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容,包括物流、动漫、信息服务业等在内的新兴服务产业使得服务业的发展突破了行业与部门的界限,与其他传统产业产生了较强的关联效应。就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得到了明确与界定。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与范畴
潘海岚(2008)[1]认为:现代服务业的本质是服务业的现代化,核心是发展技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王守法(2006)[2]提出,现代服务业更突出高科技知识与技术密集的特点,本质是服务业的现代化,是指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作为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而发挥中间投入功能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业部门和一部分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业部门,如金融服务、信息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会展服务等,主体是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
被国内大多数学者普遍认可的“现代服务业”的定义是:伴随工业化进程发展起来的,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是一种现代化、信息化意义上的服务业[3]。现代服务业中既包括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型服务业,也包括经过了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进行改造和提升后的传统服务业。
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范围。如朱晴睿(2005)[4]认为现阶段的现代服务业应当包括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电子商贸服务业,文化、教育、体育、娱乐,知识,技术咨询业等;来有为(2004,2013)[5,6]则提出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咨询和信息服务业,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产业部门;侯祥鹏(2012)[7]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将现代服务业界定为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在内的十个分支产业部门。
本文认为,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划分应当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概念相对的现代性,应当包括新兴的服务业和经过改造的传统服务业;第二,依据于现代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进步的高新技术性;第三,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供具有较高知识含量的专业性服务的知识密集性;第四,可为其他产业和最终居民消费共同提供服务的强产业效应的高关联性。因此,考虑分析数据的可得性,根据国民经济产业分类标准,本文将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范畴界定为:①传统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②新兴服务业——租赁服务业、会计、法律、咨询、广告、设计等商务服务业;信息技术、计算机服务、软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高新技术产业,公共服务、教育、卫生与医疗保健、文化等新兴社会服务和休闲服务产业。
闫星宇、张月友(2010)[8],查奇芬、陈晓燕、朱婷(2010)[9]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研究了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选择,前者侧重于计算各产业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后者则考虑了市场需求、增长与贡献、改革与就业、环境与资源、关联度和开放度几个产业发展原则。徐剑光、陈斌(2012)[10]以温州市为例,从市场需求、比较优势等五个基准上提出了一个城市现代服务业的选择方法框架。王一卉、刘腾飞、范茹婷(2010)[11]结合区位商指标,基于因子分析方法研究了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但这些学者的研究均未对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范畴进行划分,则主要是将服务业的各细分行业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现代服务业是由多个生产部门组成的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的集合,不同产业部门由于产业竞争力等因素的影响,在现代服务业中所占的地位不同,在一定时期内表现为以部分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为主导的结构特征。本文基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连续性和动态性,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从竞争力和结构优劣势的角度研究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状况与主导产业部门。
二、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模型——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SM)
偏离—份额分析法[12](SSM)注重实效,具有时间的连续性,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参照标准,将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三个方面,以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可以用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13]。本文引入涉及产业结构方面的指数,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来进行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为保证统计口径和数据的一致性,本文以上文所提到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江苏省2005-2011年相关产业部门数据,将江苏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与全国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运用SSM分析方法的模型构建过程如下:
以现代服务业各产业部门产值作为产业部门规模考察指标,设初期2005年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经济总量为b0,以各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增加值总和来表示,2011年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为b1,则现代服务业划分成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等在内的九个产业部门,以bi0、bi1(i=1,2,…,9)分别代表各产业部门在2005年与2011年的增加值,即经济总量规模[14]。
相应地,以B0、B1分别表示全国2005年和2011年的现代服务业规模,以Bi0、Bi1(i=1,2,…,9)表示为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则可以分别计算出江苏省和全国的某一个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i的变化率为:
以全国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将江苏省的产业部门进行标准化处理,则:
则可将2005-2011年时间段内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i的增长量Gi分解为Ni、Pi和Di分量,各自的表达式为:
则Ni为份额偏离分量,指江苏省标准化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i如按照全国现代服务业的平均增长率所产生的变化量。Ni>0说明该产业部门属于增长性产业部门,数值越大增长率越高;Ni<0说明该产业部门属衰退性产业部门,数值越小,增长率越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长率。
Pi为结构偏离分量,指的是江苏省与全国的增长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两个区域的产业部门的比重的差异引起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i的增长相对于全国标准所产生的偏差。Pi>0且数值越大,说明该产业部门的结构对现代服务业增长的贡献越大。
Di为竞争力偏离分量,指江苏省的增长速度与全国相应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的差别所引起的偏差。Di>0且数值越大,表明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i的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
则江苏省现代服务业总的经济增量为G,表示为:
同时,为了评价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总体产业结构特征,令:
引入区域相对增长率指数L、区域结构效果指数W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其中,
三、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偏离—份额分析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按照各年的价格指数,以2005年为基期,对数据进行处理,转换成2005年不变价格的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从而计算机出九个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的分量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内部结构偏离份额分析
并进一步计算出江苏省的区域相对增长率指数L=1.277356,区域结构效果指数W=1.014016,区域竞争效果指数u=1.2597。
(一)现代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效果分析
(1)从2005年到2011年,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总体增量Gi为8641.37,数值较大且区域相对增长率指数L>1,表明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率要快于全国的增长率。
(2)产业结构偏离份额较大且W>1,表明现代服务业的构成中主要以朝阳产业为主,增长率高的产业部门占据了绝对优势,产业结构对现代服务业增长的贡献较大,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3)由Di较大且u>1,表明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较大,具有较强的总体竞争力,地位在区域范围内正在不断上升。
(二)现代服务业各产业部门相对变动情况分析
(1)份额偏离分量Ni均大于0,说明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九个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均快于全国同期水平,江苏省现代服务业总体具有较好的发展势头。
(2)PDi反映了现代服务业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优势,且Pi均大于0说明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各产业部门的比重均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贡献。
(3)在现代服务业的九个构成产业部门中,除教育业外,其他八个产业部门的Di均大于0,说明现代服务业的总体竞争优势较大,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具有区域竞争力。
综上所述,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在总体发展效果上和产业部门相对变动上都体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特征,现代服务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一)Shift-Share分析图
根据表1的结果,绘制出Shift-Share分析图,对现代服务业的各产业部门进行直观地横向对比分析。
首先,对表1中的数据采用Z-score评分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具体方法如下[15]:
其中,xij表示第i个指标的第 j个实际值,表示第i个指标的样本平均值,si表示第i个指标的样本标准差,yij表示经过无量纲化后的指标评价值。
经无量纲化处理后的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结果见表2。
表2 无量纲化处理结果
根据上表,可以绘制出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部门优势分析图与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图(见图1和图2)。
图1 部门偏离份额分析图
图2 现代服务业部门优势分析图
图中编号代表意义:1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2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为金融业;4为房地产业;5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6为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7为教育业;8为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9为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图1的部门偏离份量分析图中,分布于第一象限的两个产业部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的Di和Pi均>0,说明这两个产业部门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其产业结构优势与竞争优势明显,并且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对产业总量增长的贡献较大。位于第三象限的产业部门Di和Pi均<0则属于产业基础差,缺乏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劣势的产业部门,这些部门在目前的情况下是属于竞争力比较差的部门。位于第二、四象限的产业部门,有的产业基础较好具有结构优势但不具有竞争力优势,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地位正处于下降时期,有的产业竞争力优势发展迅速,但基础较差不具有结构优势,缺乏持续发展的基础,此时,位于第二、四象限的产业部门属于一般性产业部门,还未表现为主导产业部门的带动性特征。
在部门优势分析图中,位于第一象限的产业部门为较好的部门,同样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此外还有房地产业Ni和PDi均大于0,说明这些产业部门是具有部门优势的增长部门,具有较大的规模优势,产业基础较好,在区域具有部门竞争优势,其结构对产业发展有较大的贡献。位于第三象限的产业部门则是因Ni和PDi均小于0,相对于全国情况看该产业部门的增速明显慢于全国平均水平。位于第二、四象限的产业部门为一般性的或者相对较差的产业部门。
图中,现代服务业九个产业部门有三个产业部门位于第一象限,其他大部分都位于或者接近于第三象限,说明这些产业部门目前发展规模较小,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还不够明显,发展速度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有所差距,产业实力不足,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二)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部门
根据对shift-share分析图的分析,一般应当选择其中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都较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备选产业,即处于第一象限的产业。房地产业在部门优势分析图中同样也位于第一象限,即产业发展具有部门优势,但在偏离份额分析图中则位于第四象限,说明房地产业的竞争力不强,但结构优势明显,还没有显示出主导产业部门的特征。由上文的分析结果,无论是在部门优势的对比分析中,还是在现代服务业结构的偏离分量分析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两个产业部门位于第一象限,这些产业部门的Ni、PDi、Di和Pi均大于0,且数值较大,说明这些产业同时具有高增长率、总体增长优势显著、产业结构合理、对产业发展贡献大、产业竞争力强的特点,是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
从这两个产业部门的特点来分析,也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主导产业的特征:首先,都是具有传统发展基础的、经过信息化改造后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部门,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经济增长中具有稳定的发展趋势和较好的发展潜力;其次,在江苏省,交通运输和金融业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地位,这两个产业部门在江苏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已经成为了支柱产业;最后,不仅在江苏省范围内,在全国范围内,他们都是增长性的部门,具有较快的增长率,生产效率较高,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五、结 论
本文界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九个产业部门隶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并以此为研究对象,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研究了2005-2011年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发展状况与主导产业部门,研究结果表明:
(1)无论从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效果上,还是从各产业部门的相对变动情况来看,江苏省现代服务业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在产业构成中以朝阳产业为主,产业结构对现代服务业增长贡献较大,表现出较强的总体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在江苏省的地位正不断上升。
(2)部门偏离分量分析和部门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现代服务业的大部分产业部门发展规模较小,结构优势和竞争力优势都还不够明显,发展速度较慢,部门实力不足,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
(3)江苏省的现代服务业九个产业部门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在份额偏离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三个方面的数值都较大,即具有增长率高,总体优势明显,产业结构合理,贡献率大,竞争力强的特点,是现阶段江苏省现代的主导产业部门,有很好的产业带动力量。
[1]潘海岚.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分析——基于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数据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32-38.
[2]王守法,王云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9-92.
[3]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10-12
[4]朱晴睿.从世界工厂到世界服务商品中国的下一个25年——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浅析[J].上海企业,2005(10):37-40.
[5]来有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4(95):27-28.
[6]来有为.我国新兴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特征[N].中国经济时报,2013-02-19.
[7]侯祥鹏.我国发达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水平、结构与优势[J].华东经济管理,2012(10):30-34.
[8]闫星宇,张月友.我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6):75-84.
[9]查奇芬,陈晓燕,朱婷.我国现代服务业主导行业选择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3):15-17.
[10]徐剑光,陈斌.城市现代服务业选择方法——以温州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2(10):35-39.
[11]王一卉,刘腾飞,范茹婷.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江苏商论,2010(8):114-116.
[12]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60-261.
[13]崔功豪,魏清泉.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9-127.
[14]王良举.基于SSM的安徽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6(10):76-78.
[15]刘鑫.我国上市公司的行业信用风险研究——运用“Z评分模型”评价[J].北方经贸,2008(5):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