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工业文化内涵
2013-08-15高尚荣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8
高尚荣(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8)
精神文化因素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反作用。无论是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还是一个企业、一个生产者来说,都是如此。在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各个区域在发展中更加重视思想、理念和意志等“软实力”的作用,为本区域的综合实力全面提高、持续增强提供精神动力。2011年10月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集中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共识,将“三创”精神拓展为“三创三先”,确定为新时期江苏精神:即“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这一新时期江苏精神,充分展示了新时期江苏人民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勇于创优的精神状态,展现出争科学发展之先、领社会和谐之先、率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先的实践新境界,是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和集中体现。
一、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内涵
(一)江苏精神的“首创”与“在先”内涵
“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基本内涵是:“三创”倡导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全民创业;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精益求精、勇创一流、追求卓越。其中创业是基础、创新是灵魂、创优是追求。“三先”即主动进取、奋发向上、不甘落后;工作谋划在先、工作在先,成就在先;率先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其中争先是前提,领先是责任,率先是目标。“三创三先”有机统一,贯通了现实与未来。从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实质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意义板块:一是“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概括起来就是“首创精神”,即敢于自我超越,创造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反对小富即安、求稳怕变的思维方式,这是江苏走向新经济的必要途径。二是“争先领先”精神,即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敢为人先”,具有“先在意识”,敢于开风气之先,成为新兴产业的领军者。三是“率先”精神,是对首创精神和先在意识所作结果的要求,其实质内涵要求全省实现继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开放型经济转到发展新兴产业的第三次转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即到2015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江苏精神的三大内涵中,除了“率先”是对未来结果的预测外,“首创”与“在先”精神均有深厚的工业文化内涵。
(二)江苏精神的人文根基及其不足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三创三先”精神是江苏的宝贵思想财富,决不能停留在对“创”与“先”的内涵作出肤浅、表象的阐发,浅尝辄止;也不能将其与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简单挂钩,穿凿附会;更不能将其仅仅当作一般性的号召和工作口号,否则只能是热闹一时,难以真正深入人心发挥作用。要使新时期江苏精神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和持续的导向、凝聚和激励作用,必须深度开掘作为其思想底蕴和根基的江苏人文精神:一是“融会通达、兼容并蓄”的人文习性与文化传统,具有开放胸怀、开拓意识和包容气度。二是“聪颖睿智、灵动机敏”的人文禀赋,并凝结为精美雅致的审美取向和知行结合行为方式。三是“崇文重教、兴学育才”的社会风气,成就长久兴盛不衰的业绩。四是“经世致用、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以及在它哺育下形成的群众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分的务实个性。五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干部群众具有在于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勇于突破的超越意识和摆脱种种羁绊的胆略。总之,江苏人文精神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重要源泉。
虽然这种分析十分深刻,但是由于现代文化本质上是人文文化与工业文化的复合体,而且工业文化对区域精神具有更直接的联系。因此,在明确新时期江苏精神的人文精神根源的基础上,还应当更加紧密地联系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工业文化基础,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深化和理解江苏精神,并且能够对江苏的经济支柱工业生产发挥更加有效的促进作用。
二、新时期江苏精神的工业文化底蕴
(一)“首创”精神的工业文化基础
江苏工业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重视“首创”,这种精神既是历史上江苏工业在封闭半封闭条件下应对西方封锁的需要,也是中国民族企业不卑不亢、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体现。建成于19世纪30年代的永利宁厂的建设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1931天津水利制碱公司获准在南京卸甲甸筹建制酸工厂,在候德榜的主持下,工厂于1935年建成投产,成为为当时中国乃至远东最大的制酸工厂。侯德榜将制酸工艺用英文写成《纯碱制造》专著,在美国公开发表,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与垄断,为世界化学工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1934年永利集团总经理范旭东提出了“四大信条”的企业文化:“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在事业上积极的发展实业;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1]四大信条全面概括了永利集团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作风、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使集团同仁有了共同的信念和是非标准。迄今仍然在天津碱厂、南化公司等企业沿用,成为化工文化的典范,标志着工业文化的成熟。1952年永利宁厂实现公司合营后,总成本降低,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陆续创下35项“中国化工之最”。新中国成立后,侯德榜先后被任命为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政务院重工业部技术顾问,化学工业部副部长。他更加勤奋于科学技术工作,为发展化学工业日夜操劳。他先后向中央领导人介绍过“永利公司建设十大化工企业的设想”,提出过“对复兴工业的意见”等多项建议。在他的建议和指导下,我国顶住苏联专家否定的压力,对联合制碱新工艺继续进行补充试验和中间试验,1962年实现了工业化,成为我国生产纯碱和化肥的主要方法之一。1958年,他又提出了碳化法合成氨流程制碳酸氢铵化肥新工艺的设想,亲自领导示范厂的设计、施工、试验和改进,1965年获得成功。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广大职工共同努力下,陆续推广建厂1000多座,其产量长期占全国氮肥总产量一半以上,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在先”精神的工业文化基础
江苏近代以来的工业化过程处于西方资本主义与中国封建主义的夹缝之中,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率先创造出更好的产品。发源于江苏无锡的荣氏集团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工业企业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是人才战略上敢为人先,多管齐下进行人才队伍建设,用人之道重在实学。二是努力创新以提高竞争能力。荣德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公开呼吁国内企业“毋相倾轧,应该使全国一体,专心于对外竞争。”[2]在人才、技术、管理、生产过程、商标、销售和服务等环节精益求精,敢为人先,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力争上游,保持优势地位,永葆创新动力。1919年荣氏兄弟筹办申新三厂曾派专员对欧美工业和科技进行考察,订购了英美等国制造的先进纺机和电机。荣氏集团在面粉业中引进当时最新式的美式制粉机,以钢磨代替石磨、以柴油引擎代替蒸汽机的基础,在引进的过程中,对机器设备进行仿造和改进。申新三厂将引进的纺机改为钢珠转轴,使转速提高了三分之一,茂新面粉厂聘请有经验的机匠和技术人员对美式600筒粉机进行研究改进,添置直立打麦机、风箱等装置,最终使日产量大幅度提高,使生产出来的面粉质量好、色泽优,取得了市场优势。成本下降,质量上升,产品远销海外,得到了较好的市场回报。三是高度重视企业内部和谐与团队意识的培育,四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荣德生曾多次公开声明他不是资本家而是事业家。两者的区别在于:资本家“大多仅以企业为发财之过渡,既已发财,便不再谋企业之发展。”[3]而事业家则以事业的发展为目标,有更宏大的社会抱负。
江苏传统工业企业“在先”精神的另一内涵在于,企业领导人能够迅速理解并响应国家号召,投身于国家大业,并在全国起到领先作用。1955年10月底,毛泽东主席在全国工商联执委会议上讲话中指出,资本家应“认清社会发展规律,掌握自己命运,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前途结合起来”。[4]江苏工商界代表人物刘国钧、张敬礼、陆小波等出席了会议。刘国钧作为江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代表人物,青少年时期即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先后创办了大纶机器织布厂、大成纺织染厂、上海安达厂及香港东南纺织厂等纺织染工厂,他认同“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八字方针,在资本家的生活水平不降低的情况下,工人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认为这些要求符合自己的主张。在公私合营方面,刘国钧认为:“要求国家扬眉吐气,民族昂首阔步,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兑现的,只有通过公私合营,自己的理想方可真正实现。”[5]1954年,刘国钧的大成公司与常州市财经委签署公司合营协议,成为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后江苏地区第一批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刘国钧顺应形势、敢为人先的独创精神,在江苏,在华东,乃至在全国,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受到政府的信任。
三、丰富和发展江苏精神的意义
江苏是工业大省,工业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之中,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推动和引领作用。随着“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普及,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工业企业职工在学习和贯彻江苏精神的过程中,在熟悉了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还要从工业史的角度,力求更加生动、深入地理解其内涵,这样才能使新江苏精神入心入脑,对企业职工和社会公众产生更加深刻的触动作用。江苏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江苏工业化的历史提供了一面镜子,其众多代表人物提出了很多经典的文化资源,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无法复制,因此,这些文化资源具有了唯一性,其中也反映了很多工业企业发展中一些民族性、超历史性的特质,在江苏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重新回顾历史上工业文化的精神实质,使之成为江苏精神的工业史注脚,不但能够丰富江苏精神的内涵,也能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江苏现代化的预定目标贡献力量。现实表明,在江苏精神指引下,江苏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企业家和“金牌蓝领”等“三创三先之星”,成为推动“两个率先”的实践者,必将引导和鼓舞更多的人投身于江苏省现代化建设的大业。
[1]海王,1934-9-20.
[2]上海大学,江南大学〈乐农史料〉整理研究小组.荣德生与企业经营管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
[3]吕庆广.荣氏企业文化的建构与特色[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4][5]中共江苏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编著.江苏统战史[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5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