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理性建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2013-08-15陈然然
刘 帅,陈然然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与文化有机结合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网络文化。作为科技与文化创新的产物,网络文化实现了文化内容、表现形式、传播手段的全方位创新,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网络文化自美国传入中国,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外来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带有无法规避的西方元素,这既体现在网络所展现的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物质态的文化中,更体现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精神态的文化中。网络文化的西方元素使我国网络受众的价值观念、思想行为与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相背离已成为一种可能,因此,有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性引领网络文化,传承我国文化所特有的生命力与张力,建构与我国意识形态相吻合、精神文明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和谐发展、导向正确、控制有序的中国特色网络文化。
一、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理性解读
(一)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内涵
网络文化是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的文化形态,它既与传统文化保持着紧密的“血缘”关系,又具有鲜明的独立性。网络文化在字面上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指在网络传播中生成的文化,是在因特网的媒介技术传输和人际双向交流中形成的符号表意系统及其成果。这是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而存在的最显著的标志,属于网络文化的核心部分。第二重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文化,它是传统文化的延伸,体现了网络文化的传承性。美国学者David Porter对网络文化的界定充分涵盖了网络文化的上述两个层面的意思,认为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依靠网络产生、形成或者借助网络得到延伸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1]。
文化在通常意义上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制度文化,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也具有上述三个逻辑层面的内涵即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物质文化、网络制度文化、网络精神文化。
其一,网络物质文化是一种物化的知识文化,是人们在网络物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产品的手段、方法等。网络文化的基础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美国一直是网络高新技术的领跑者,中国则处于弱势地位。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网络物质文化,摆脱网络核心设备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必须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网络技术,实现核心网络设备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化,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其二,网络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网络行为的文化,包括各种与网络有关的规章制度、组织方式等,是网络传媒健康发展的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的网络制度文化是融政府层面的宏观制度文化建设、网络行业的微观制度文化建设、网络文化主体的自律性制度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多主体、高势位模式,充分展现了我国网络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其三,网络精神文化是以心理、观念、理论形态存在的文化。中国特色的网络精神文化是在尊重中国国情、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遵循网络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推进中国特色的网络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为导向,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始终保持其在文化创新上的引领性,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思想保证、精神支撑、文化支持。
(二)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传播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网络是一个离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西方人在创建这一系统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认识、预期带入其中,因此在网络时空里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网络文化元素。网络文化是带着西方文化的胎记传入我国的,西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也随着这一新型载体的生命力与辐射力而向网络所及的一切区域扩张。网络不仅作为一个信息平台而存在,它也是一种价值体系的外在表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上的优势,西方网络文化正以强弩之势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理念。
一方面,西方网络政治文化的传播正深刻影响着我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政治文化既包括一国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也包括公民的政治信仰、政治认知、政治情感等。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价值理念、利益诉求已被网络行为人视为应然之举。西方主流媒体依托西方国家在资金和信息技术上的优势,本着为西方国家政治服务的宗旨,对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非西方国家进行不合实际的诽谤与攻击,说这些国家“践踏人权、缺少最基本的自由保障,威胁世界和平,法纲松弛、官场腐败、政治前景不明”,甚至将这些国家“妖魔化”[2]。此类信息的目的性、指向性强,直指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西方媒体利用网络这一信息离散场“温柔地”颂扬西方的“民主、法治、人权”,吹捧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国家灌输西方“优越”的政治理念。这种非强迫性的柔性力量无疑会影响我国网络受众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甚至左右受众的政治判断力。
另一方面,以网络为平台的西方流行文化正逐渐侵蚀我国主流价值观念。与其他形态的文化不同,流行文化“往往包含个人主义、消费者选择和其他具有重要政治效应的价值的潜意识形象和信息”[3]。美国不仅在硬实力上无人能及,其流行文化也是风靡世界。“快餐文化”、“好莱坞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其背后所传达的是一种价值理念:“快餐文化”只重速度而忽视内在价值和深厚积累,其本质上是一种功利主义;“好莱坞文化”在让人们了解美式“自由、民主”的同时,它更多宣扬的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这种流行文化与我国提倡道德至上、集体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念是相悖的。借助于网络技术及语言优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向我国大肆倾销西式流行文化,借以宣扬自己的生活方式,兜售自己的价值理念,其流行文化的强势传播使我国的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念面临着被“招安”的危机。
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传播正极大冲击着我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这一冲突是网络化、普遍化的中西方核心价值体系的碰撞。面对西方网络文化的强势传播,加快发展融民族性、时代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以坚守民族阵营努力保持自己的主导网络文化、特色网络文化,抵制西方网络文化的渗透,捍卫民族文化主权显得尤为迫切。
2.抓住机遇合理借鉴西方网络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在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间网络文化的互动、交流日趋频繁,而网络文化的跨区域性、国际性特点为我国借鉴西方国家网络文化的发展有益成果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在网络物质文化领域,美国一直是领跑者,第一代互联网在美国的诞生给美国带来了连续10多年的发展与繁荣,其在网络物质文化领域一直享有着话语霸权。互联网作为现代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对一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教育都有重要影响,我们必须在关键的信息技术上拥有发言权,这就需要我们在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高新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网络技术,在硬件上逐步赶超西方国家。在网络制度文化领域,我国政府虽在不同时期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2000年1月)、《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2002年6月17日)、《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2005年5月30日)、《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2005年7月12日)、《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6年7月1日)等,但以上网络法规还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无法完全适应网络文化发展的需求。而西方国家,基于较长的网络文化建设经验,其在网络文化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层面的成果对完善我国网络市场的法制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网络精神文化领域,中国特色网络精神文化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地位的同时,要本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精神,充分借鉴吸收西方网络文化的有益成果,如其在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新颖性、价值观上的渗透性等,使得多样性、异质性文化共生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显著特征。同时,也只有在与各种价值理念的交流、交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性才能得以显现。
二、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理性建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现实性
网络文化的一般属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发展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党承扬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人类思想精华、把握时代脉搏而提出的创造性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有机统一,具有独特的理论品质。这一理论品质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主导性与包容性的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而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创作传播方式,与其他文化形态相比,具有平等性、开放性、无序性、虚拟性等特点。
网络文化的一般属性决定了其在深化民主意识、营造宽容的市民话语环境上的特殊价值。借助网络文化的普及、网民的广泛参与可将网络这一平台打造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社会主流思想的前沿哨所。然而网络文化毕竟是一种形成于虚拟空间的充满个性化、多样化、无序化的自发的文化形态,在这一虚拟世界里,各种思潮——民族的西化的、高雅的庸俗的、主流的非主流的,相互交融交锋,使网络文化处于一种“弱控制”、“无秩序”、“非理性”的状态。中国特色网络文化要走出这一误区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其提供价值追求目标,不断以自觉、自明的姿态向合乎我国主流价值观的方向发展。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特有的科学性、主导性、民族性等理论品质引领网络文化思潮,引导我国网络文化向着制度化、有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已是势在必行。
同时,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念高屋建瓴的引导,离不开中华文明源源不断的滋养。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对科学的价值目标的诉求,对丰富的民族文化的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特有的科学性、民族性、继承性、创造性等理论品质之间有一种无形的契合。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链接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牵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主导性地位,通过多种途径有效整合各种网络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一种合力,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服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发展需从科学理论的引导、长效机制的建设、专业队伍的培育、品牌网络文化的铸造四个层面着手。
1.科学理论的引领。“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在主流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的双重指导下形成富有时代感的网络文化核心价值观。”[4]我国网络文化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在网络空间的映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引领我国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广大网民的思想,实现广大网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理论基础的价值认同,在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网络思潮时能自觉地加以区分、辨别,做出正确的抉择,既能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潮、腐朽思想的影响,又能尊重差异、兼容并蓄,实现文化选择上的自觉和理性。其次,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网民对网络文化的接受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面对网络文化所带来的多元思潮、价值观念,网民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一种“虚无”状态,主流价值观念日益遭受排挤。这就需要我们以共同理想引领网络思潮、凝聚力量,充分发挥我国主流价值观念的感召力、凝聚力、亲和力。再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中华璀璨的传统文化,又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各种优秀的外来文化,以紧跟时代潮流、丰富内涵、增强吸引力。最后,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网络主体行为的道德标杆。网络文化发展良莠不齐,一些消极、媚俗的网络文化正在侵蚀着网络受众的身心,虚拟世界里的道德失范、价值混乱正冲击着我国传统社会的道德、伦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网络主体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提供了标杆,并为网络主体的网络行为规定了基本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网络主体“择善而为”、明辨是非、不盲从轻信,从而增强了网络主体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自觉性。
2.长效机制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网络文化的引领不能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为了提高引领的实效性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以确保我国网络文化建设能有步骤、有目的的进行,实现我国网络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首先,要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在虚拟空间的缩影,是大民生里的小火星。对网络舆情正确有力的引导是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机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走向,这主要依赖于国家传媒的力量。除此之外还应从政府、媒体、网民三个层面着手。从政府层面讲,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对各种虚假舆论予以制裁,从根本上约束网络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积极搭建网络舆情信息平台,实施网络问政工程,进一步完善统筹协作、应对处置、综合监管、绩效考评等四大机制”[5],掌握网络舆情的主导权,及时对网络舆情予以回应。就媒体而言,要发挥各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在舆情监督、意见反馈上的应有价值,本着真实、公开的态度,让公众对各类网络舆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要加强主流网站与民间网站的合作交流,增强舆论引导的合力。就网民自身而言,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素养,从源头上维护网络舆情的真实度、透明度。
其次,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渗透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实现对我国网络文化的有效引领,就必须融入到网络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的各领域。构建融入渗透机制,要加强对广大网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网民的自觉信念,外化为网民的自觉行为,为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塑造深厚的群众基础;要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传播渠道,为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提供载体保障。通过融入渗透机制的建构,“使引领工作由静态转向动态、由单项灌输转向多项互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网络境域中的吸引力、感染力”[6]。
再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我完善机制。马克思强调:“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9“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7]11一种理论的实效性取决于其自身的魅力,取决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现实性。要实现核心价值体系对我国网络文化的有效引导,就必须不断发展、完善核心价值体系以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与自身魅力。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我完善机制的构建就必须从这一层面着手,逐步提升核心价值体系自身的科学性、实践性及满足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需要程度,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大网民心中的魅力值。
3.专业队伍的培育。网络文化是在网络高新技术基础上形成的新兴文化,需要高层次的人才,网络文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网络文化人才队伍包括管理队伍、技术研发队伍、舆论引导队伍等。要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纪律严明、作风够硬、结构合理的网络文化管理队伍,确保我党在网络思想文化阵营的主导地位;要优化人才成长体制,着力培育一批网络文化创意、研发、营销等专业人才,同时要大胆引进精于国内外网络文化运作的高端人才,善于发掘普通网民中在文化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有专长的特殊人才,努力造就一支与我国经济规模相匹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创新型、高层次网络文化研发队伍;要加强网站论坛管理人员、网络传媒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培养一批适应当代网络文化发展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潮流的专门人才。
4.品牌网络文化的铸造。胡锦涛曾指出:“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还没有根本改变,新闻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8]目前,网络文化领域的基本态势是“西强我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信息技术上的优势,对我国进行网络文化的渗透、价值观念的倾销、意识形态的输出,以实现其文化“软霸权”、“软殖民”的意图日趋明显。随着我国网络的大众化、便捷化,西方网络文化“软霸权”的渗透已严重影响了我国90后、00后的价值取向。我国要赢得网络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就要在承认“西强我弱”的基本情势下,一方面,切实增强我国的网络文化硬实力,加快三网融合,完善网络布局,掌握网络信息关键技术,提升我国在网络信息领域的发言权;另一方面,要立足我国实际,建设一批凸显我国民族特色、呈现主流价值体系的品牌网站,积极打造富于民族特色的品牌网络文化。
富于民族特色的品牌网络文化是一种中国化的网络文化,这一中国化的网络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中国特色的品牌网络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科学的网络文化。我国网络文化虽然融合了各种价值理念、社会思潮,但以主流姿态处于支配地位的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二,中国特色的品牌网络文化是传承中华文明精华,扎根我国网民中,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网络文化。历史长河总有源头,文化之花皆有根脉,我国的网络文化并不是脱离民族土壤、“纯西式”的文化,它是立足于我国网络受众,在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借鉴和吸收西方网络文化优秀元素、融汇我国博大精深的璀璨文化的基础上而铸造的,融民族性、世界性、时代性于一身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
只有在开放包容中形成对我国网络文化价值观的共识,坚守我国思想文化阵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宣传的感召力、吸引力,才能使我国网络受众形成抵制西方网络文化“软霸权”的免疫力,进而推进富有民族特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发展。
[1]David Porter.Internet Culture[M].Routledge,1997:21.
[2][美]刘康.全球化、媒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C]∥尹鸿,李彬.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34.
[3][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吴晓辉,钱程,译.上海:东方出版社,2005:49.
[4]白淑英.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发展观及其理论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3).
[5]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2009,(8).
[6]苏星鸿,刘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12,(3).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