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研究
2013-08-15任琳
任 琳
(南开大学,天津 300071)
中央于2005年果断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设置为一级学科,从而为学者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有机、完备的统一整体,其整体性研究也成为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鉴于此,理论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展开积极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阐发了不少有价值的见解,但与此同时,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仍然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三条线索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加以深入思考和探讨,以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科学发展。
一、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内涵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关乎马克思主义本质及其属性等马克思主义观的根本问题,不同的回答决定不同的马克思主义观。现在世界上有很多理论都使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称谓,如“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虽然这些“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包含着一些可供借鉴的合理思想,但其基本观点、立场、方法和价值取向与马克思主义有着本质区别,甚至大相径庭,可以说,它们都存在着忽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弊病。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后继者发展的在世界上具有革命性、科学性最强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关于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以达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主要指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可分割而又与时俱进的发展着的整体。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我们理解其整体性的重要基础,离开了这一基础,便没有什么整体性可言。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1]67。本文试从以下几点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1.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来研究和把握其整体性。从其理论来源来看,它并不是分别而孤立地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这三大来源本身就是同一历史时代的产物,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而综合成为一种合力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起到了互相补充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具有整体性的优良品格。从其形成过程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思想蜕变,逐步构建起包含并体现新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其生成过程是一个连续且历史的整体,其思想总是呈现出整体性的发展特点。纵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全部理论活动,他们毕生的使命都和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人类解放。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成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这个思想武器不是支离破碎的,而是一个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的严整的体系。从其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来看,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发展规律、人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时代化、民族化和本土化的产物,它们在内容和方法上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地、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的发展和运用。可见,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才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整体与逻辑整体的统一,其整体性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体现。
2.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理解和把握其整体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然而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这三个部分的简单拼凑或相加,而是涵盖多种领域、多种学科知识的、有着严密逻辑结构的不可分离的统一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核心和落脚点,这三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内容极其丰富而又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有机整体。恩格斯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尤其是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运动规律,“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两个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2]。离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就会蜕变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同样,政治经济学如果无视科学社会主义所指明的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就会跌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怀抱。把马克思主义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同整体或与其他部分割裂开来,片面夸大或缩小,都会丧失其原有的性质,并使其他部分失去科学前提,最终导致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曲解。此外,马克思主义还贯穿于历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化艺术、军事学、宗教学等理论领域,是由十几个部分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部分之间、各部分内部各要素之间都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使各个部分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作为整体的要素存在并发挥作用,从而共同推进整体的完善与进步。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3.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来把握其整体性。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全部内容看,马克思主义也是严谨而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创作出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经典著作。尽管在不同时期研究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把三个部分糅合在一起进行论述的,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统一性,并通过其文本得以展现。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一部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理论融为一体的著作。在这篇著作中,马克思从分析异化劳动入手来进行对人和社会的研究,直接指向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分析与批判,进而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扬弃步入共产主义。再如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虽然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进行了分别论述,但从全文来看,恰恰是这些看似独立的部分,构成了一个内容紧密相联、逻辑严谨的理论整体。《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集中体现,它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把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融合在一起,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最深刻、最全面的论证,是大写的逻辑,堪称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所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全部内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严谨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从文献学角度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研究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本来面貌的,也彰显了其整体性。
二、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 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当前在我国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高度一致的,思想是融会贯通的,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理论分成几个“组成部分”,也坚决反对把自己的理论做片面化的理解,而是将整体性统一于他们的工作过程和结果中。只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及内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其发展线索与当代意义,比较充分地展现马克思主义融会贯通的整体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目前总体说来,对这个问题的科学研究和理论说明是不够的,特别是如何从一个组成部分转化为另一个组成部分,如何从比较抽象的具有最大普遍性的范畴、原理出发,日趋深入地形成后面一系列的范畴、原理,并使这些范畴、原理前后一致而不互相矛盾,尚未得到充分论证和深刻说明,这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认识,也影响了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才能发挥它作为指导思想的作用,才能在实践中继续对其进行创新发展。
2.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学理支撑。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重要特征和学科规定性,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应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在研究队伍、研究成果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毋庸讳言,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各自为政的情况没有太大改变,其整体力量与哲学学科、经济学学科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比较起来,仍显薄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们基本沿袭了以往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理念和研究思路,缺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较多进行的是对各个组成部分的研究,未能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统一起来,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虽然建立了,但我们师资队伍的学科背景、研究成果与其不匹配,满足不了学科建设的发展需要,这迫切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只有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作深入透彻的研究,并通过适当途径,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有效传播,才能真正提高教学与研究的层次和水平,从而真正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持;才能更好地统筹协调其各学科之间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更好地处理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间的关系,使三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的合力,整体推进学科建设。
3.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推进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树立与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导向。早在青年时代,马克思就把职业的选择和为人类献身精神融合在一起,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马克思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革命斗争中。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的逐步深入,更重要的是我们更加深刻地领略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艰苦卓绝的理论建树以及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而献身的价值情感、人格力量、精神境界与道德感召力,尤其是让我们领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研究者与实践者的探索,领悟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事实上,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而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一个典范,也是使马克思主义拥有举世公认影响力的最好例证,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无疑有助于青年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理想追求、价值情怀融为一体,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有机统一,伟大理论力量与伟大人格力量的有机统一,最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与教育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时效性。
4.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是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反对肢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表明,只有我们全面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我们的实践才能取得成功;如果理解出现偏差和片面化,就会犯“左”或右的错误,使我们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遭受挫折,甚至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历史的经验深切呼唤我们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深入研究。我国“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布局的长期性与总体性也要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此外,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伴随着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和拥护,随之而来的还有敌对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肆意曲解和挑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惯用肢解的手法来诋毁马克思主义,它们或者把马克思主义不同部分和发展阶段割裂开来,或突出一些部分以抛弃另一部分,或制造不同部分之间的对立。因此,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性,击败反对者的曲解,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必须从整体上准确而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此外,加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对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面对目前文化多元化冲击的状况,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导内容,决定着社会主义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在全社会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用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统领各种文化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通过人的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合力。
三、全面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推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深入发展
当前,我们要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进行深入研究,必须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用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来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总是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自身从产生、形成起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在随后发展的过程中,相对梳理出几个内在联系着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站在整体而宏观的角度,以辩证的眼光来认识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解释能力和对实践的指导能力。实践表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我们的事业就会取得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实事求是地、科学而又完整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反之,以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以主观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会在理论上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使之停滞不前,在实践上损害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
2.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内在逻辑体系与其整体性间的关系,真正按照学科内在要求搞好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人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由思维具体到现实整体的升华。从某种程度讲,这也强化了从“整体性”角度研究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作为一个包含着六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及“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逻辑体系,整体性是其最突出的特征,要想更好地理解其整体性,最重要的就是理解好这六个二级学科的研究内涵、范围、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就是说要处理好整体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对马克思主义丰富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研究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说,六个二级学科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同时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它们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的载体。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六个二级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建设,从学科上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
3.以“马克思主义学”促进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深化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根本性问题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学”研究,即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经典文本的研究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研究的过程中,从文本的相互观照中研究文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研究不应仅限于经典作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述,还应该包括许多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的重要著述。即是说,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理论依据,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创作意愿,澄清一些重要概念、论断的本义,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实践和时代特征,深入挖掘研究和全面准确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同时还要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及其各个阶段历史特点中理解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必然性及发展轨迹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其科学内涵、本质精神和本真价值,为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和创新提供前提和基石。
4.树立并强化问题意识,以对现实和理论问题的研究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研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发展问题。实践中出现的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源泉。只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因此,要以对问题的研究来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换言之,要使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深入发展,就必须高度关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以问题的研究为切入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这样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实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高度统一,从而更好地发挥其指导实践的理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研究越深入,对实践中问题的研究就越有深度,越有宽广的视野。
[1]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