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译语言的心灵密码

2013-08-15陈云霞

陕西教育·教学 2013年11期
关键词:泸定桥赵王燕国

■文/陈云霞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充分挖掘、解译其在文本中承载的意义,用心咀嚼,用情体悟,方能使学生触摸到文字的“温度”,情感的广度,文化的深度,才会有文字的生命。

一、触摸语言的温度:怎一个“寒”字了得

教学片断一:《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的教学:

1.先出示金沙江的图片,配上波涛汹涌的音乐。

师:当时敌人封锁了江面,掠夺了所有船只,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但是事实是怎样的呢?1935年5月3日,接受任务的红军战士翻山越岭、日夜兼程180里,奇袭渡口,歼灭了敌人,幸运地找到了七条小船,在七天七夜中,在湍急的金沙江上全部红军战士安然渡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匆匆赶到,可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无影无踪了。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我替红军高兴!

师:你们真是战士们的知音啊!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暖”。

2.飞夺泸定桥。

师:同样在五月,飞夺泸定桥为什么却用一个“寒”字呢?

生:想过泸定桥绝非轻而易举!

师:是否如同学们想象的那样呢?请看(出示录像)刚才的战争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这是一场你死我活、战士们付出了生命代价的战役!

师: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硝烟滚滚弥漫,铁索滴滴鲜血。这样的悲壮惨烈怎一个“寒”字了得。

学生在不同语词、不同句式的比较中,发现课文中这“一暖一寒”运用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贴切和表情达意的准确。

二、揣摩情感的广度:一首生命的壮歌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纽带。夏丏尊曾指出,学生在课堂里的阅读,目的不在悲愤、流泪等激动,而在于激动平复之后“用了‘玩’的心情,冷静地去对付作品”。

教学片断二:《生命的壮歌——“生命桥”》

师:猎人们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猎人们手中放下的是猎枪,心中拾起的是……

生:是对老羚羊的一份敬佩。

生:是对生命的怜爱。

生:是后悔。后悔不该追杀羚羊,肆虐他们的生命。

师:是的,虽是动物,可也是鲜活的生命。猎人们为他们这种虐杀生灵的行为而后悔!心中更多了一份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珍爱!

“拾起”,一个简单的动词,在学生的意会下,竟然咀嚼出如此丰富的内涵,既让学生感悟到了羚羊群的团结合作、勇于献身,也让学生体悟到生命的神圣,生命的珍贵。

三、追寻文化的深度:争斗有理有据

教学片断三:寓言《鹬蚌相争》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这则寓言故事,曾经制止了一场战争。想知道吗?学生个个瞪大了眼睛,想一探究竟。

师:在两千多年前,秦国一直想统一天下,但是各国之间实力相当,所以一时不敢轻举妄动。有一年,赵国和燕国闹了点小矛盾,赵王要去攻打燕国,燕王很担心,就派大夫苏代立即求见赵王。如果苏代说:“赵王,请不要攻打我们燕国,赵王会答应他吗?”

“不会!”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

“是的,苏代当时就给赵王讲了这个鹬蚌相争的故事。”

苏代对赵惠文王说:“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师:赵王听了以后,又会怎么想?

生:赵王想,是啊,这不跟“鹬蚌相争”一样,最终两败俱伤,谁也得不到好处吗?

生:我不能去打燕国,一旦我们打起来,一定会劳民伤财,秦国再像那个渔夫一样乘虚而入,把我们都消灭了,那就惨了!

回到寓言的源头,激发孩子学习寓言的兴趣,既增加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又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寓言的含义。

在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激励下,学生通过文字走进作者内心,自己用心去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解译语言的心灵密码,我们才能真正锻造出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

猜你喜欢

泸定桥赵王燕国
苏春燕国画作品选登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沪定桥: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
助燕伐戎
赵王骨折
勇夺泸定桥
——根据课文《勇夺泸定桥》编写
箪食壶浆
泸定桥(外二首)
《将相和》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