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汉政党关系思想的当代启示
2013-08-15潘慧春
★潘慧春
李维汉是我国统一战线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和重要理论家,长期从事统一战线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统一战线工作经验,善于在工作实践中深入思考,总结经验,提升理论,在政党关系问题上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丰富和发展了政党关系理论。研究李维汉的政党关系思想,对新形势下促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李维汉政党关系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 正确定位政党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形势下,党内部分同志由于缺乏对形势的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对民主党派,甚至对统一战线的看法出现了偏差,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不能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重要意义。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李维汉明确告诉大家,“民主党派虽然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派别,但它们与欧美资产阶级政党不同,而是革命的、爱国的、同共产党合作的政党。”[1]李维汉立足国情,放眼全球,以世界的眼光、深邃的思考,分析了我国民主党派与欧美资产阶级政党的不同,深刻阐述了民主党派的性质。同时,通过与西方国家政党关系的比较,特别强调,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是一种新的合作型关系,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竞争型政党关系。这就为正确认识民主党派性质和正确定位政党关系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二) 深刻阐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涵
1948年4月30日,为动员全国各阶层人民实现建立新中国的光荣使命,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五一口号”。“五一口号”一发布,立即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他们纷纷宣布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共产党一道建设新中国。民主党派在中国历史即将掀开新的一页之时,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民主党派自己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李维汉强调,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这种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决不意味着我们党有超越它们之上的权力,决不意味着我们党可以把它们当作附属的团体,决不意味着我们党可以去命令、干涉或者控制它们。”[2]铿锵有力的话语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深刻内涵,三个“绝不意味着”对中国共产党实现这种领导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三) 明确提出处理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方法
一是共产党员要主动团结非共产党员。合作的政党关系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体现为共产党员与非共产党员的合作共事问题。既然是合作共事,就是双方的事情,需要双方都有诚意,共同担负责任。但是,在我国的政治格局中,共产党处于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因此,李维汉强调,共产党应该“要求自己的党员在党与非党关系上负起最主要的责任。”[3]共产党员首先要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这个主要责任,在工作中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去团结非共产党员,主动同他们沟通政策观点,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真正把合作共事落到实处。
二是确保党外人士有职有权有责。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既需要大的环境,又需要合作的平台。为充分发挥党外人士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共产党吸收党外人士参加各级人民政府,让他们担任一定的职务,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舞台。李维汉指出:“党外人士既然担任了一定的职务,即应享有与其职务相当的权力,履行与其职权相当的责任。”“一份职务,一份权力,一份责任,三者不可分离。”[4]为确保党外人士有职有权有责,他进一步强调,“在这个问题上应当要求共产党员首先尊重非共产党员的职权,在他们的职权范围内,使他们有可能与闻一切应该与闻的事情,同他们商量一切应该商量的事情,向他们报告和请示一切应该报告和请示的事情,同时还要积极帮助他们能够履行责任。”[5]这既是处理党同党外人士合作共事的方法,又是对共产党员提出的直接要求。
二、李维汉政党关系思想的当代启示
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是我国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五大关系,政党关系被列为五大关系之首,足以证明其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顾李维汉的政党关系思想,领悟其丰富内涵,对于构建和谐政党关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 构建和谐政党关系要充分发挥政党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在我国,政党关系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也就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构建和谐政党关系归根到底要靠政党关系的主体——政党来推动,也就是说,要靠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主观能动性,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李维汉指出,各民主党派同我们党之间是平等的友党关系,“我们的态度是本着诚恳坦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之义,有建议,有批评,希望彼此大家成为诤友、益友。”[6]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不仅是合作关系,更是朋友关系。既然是朋友,二者就有责任和义务主动支持,互相帮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虽然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是政党关系的主体,但是,在和谐政党关系构建中,处于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应该负起主要责任,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以热情的态度、积极的行动去帮助各民主党派,正如李维汉所说,“帮助朋友团结和进步,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义务。”[7]从组织的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要模范带头,积极主动地关心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团结、进步,把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尤其是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在各方面帮助民主党派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从个体的角度来说,共产党员要主动团结帮助党外人士,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统战意识,提高统战理论政策水平,主动地与党外人士搞好合作共事,创造和谐民主的共事氛围。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要深刻认识自己在和谐政党关系构建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动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与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敢于讲真话,敢于讲逆耳之言,真实反映群众心声,对共产党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帮助共产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科学领导和民主决策,就像邓小平所期望的那样,“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大事,热心社会主义事业,就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各方面的工作,勇敢地、负责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和批评,做我们党的诤友,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8]
(二) 构建和谐政党关系要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内涵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既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现实的需要;既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要坚持好这一原则,就要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学内涵。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一样,拥有平等的地位和组织的独立性。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而不是组织领导,更不是行政领导。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必须严格地尊重各民主党派在多党合作中的平等地位和组织独立性,支持他们独立处理各种事务。实现这种政治领导不是靠执政地位,更不是靠领导权威,而是靠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尊重和支持,靠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真诚合作,靠广大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民主党派要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自觉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坚持党派组织的独立性,保持党派特色,与共产党形成共生共荣的政党政治格局,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
(三) 构建和谐政党关系要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商
沟通是人类社会最常见、最普通的现象和行为。沟通贯穿于整个政治过程,“所有政治行为都是对沟通的这种或那种方式的反映。”[9]政党政治中,沟通无处不在,并充分显示其独特的作用。政党之间加强沟通和协商,有利于交流思想、消除疑虑,有利于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有利于整合利益、统一行动。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协商,不仅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执政党与参政党互动合作的重要体现,更是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现实需要。
李维汉高度重视沟通和协商,曾明确指出:“行动的统一靠政策思想的一致,行使职权而无偏差,也倚靠政策思想的一致,政府工作人员既是来自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而各人的社会经历、教育经历、政治经验和工作经验又互不相同,甚至有很大差别,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实现统一行动和竭诚合作,就更需倚靠沟通政策思想。”[10]没有沟通与协商,就难以达到思想的一致,更不能达成行动的统一。在当前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构建和谐政党关系更需要政党之间加强沟通与协商。共产党要发扬与各民主党派沟通协商的优良传统,在思想上高等重视,行动中充分运用,要按照毛泽东1941年在第二届边区参议会上所要求的那样,“我们一定要学会打开大门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善于同别人商量问题。”[11]要积极主动地同党外人士沟通政策观点,共同商量大事要事,虚心听取意见建议。同时,要把沟通与协商上升到制度层面,健全和完善沟通协商机制,实现沟通协商的经常化、程序化、规范化,尤其要把沟通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就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多进行沟通协商,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沟通与协商,宁肯慢一点作决定,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要主动与共产党进行沟通,交流思想,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积极发挥政治协商的作用,以诚相待,提出自己中肯的意见建议,在沟通协商中统一认识,同心同行。
[1][11]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 料出版社,1986:693、522.
[2]李维汉.李维汉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31.
[3][4][5][6][7][10]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0、12、39、26、26、38.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5.
[9]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