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目前我国高校深入礼仪教学创新的思考
2013-08-15杨丹
杨 丹
(武汉工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相应的普及礼仪文化不仅是一个时代潮流,更是凝聚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现实所需。在我国高校传播礼仪精神及文化,不仅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同时体现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能促使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应使当代大学生懂得,礼仪与道德、法律乃是人生的三尊守护神,皆应为社会个体所遵守的规范。笔者以自身多年在高校礼仪教学领域所做的探索,就如何创新礼仪教学理念及方法发表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从“礼”、“仪”结合的角度,全面深化礼仪教学效果
“礼”的核心之意即“尊重”,“仪”是指表达尊重的具体形式及方式。显然,作为礼仪的核心“尊重”,是一个抽象的道德标准,它须借助于具体形式即礼节、礼貌的表达方式来展现。所谓道德和礼仪互为表里,道德是精神及思想意识,也即礼仪实践的内在要求,而礼仪是具体的实践,即道德意识的外在体现。显然,尊重他人是道德的需要,但它必须借助于相应的礼貌表达方式,方能传达其道德的内在要求。
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礼仪教学中,应把握“礼”与“仪”的内在联系,既重视礼仪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大学生深入理解礼仪的本质,使学生掌握各种礼仪规则及知识,同时从“礼”、“仪”结合的角度,探讨有效的教学途径及方式,从而达到礼仪教学的真正目的。
为此,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礼仪观,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礼仪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要求,这种行为规范是内在道德要求的外化形式,只有准确把握了礼仪精神的内涵,言行举止才会发自内心,表现得体。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应将对仪容、仪表等礼仪规则的讲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让大学生清楚,礼仪的实质是内容的表达,它与人自身的修养密切相关,而修养是需要自觉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过程,从而自觉地遵循礼仪规范,指导其自身的行为,乃致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
二、将课堂与社会对接,使学生从多方面获益
鉴于礼仪学科与当今社会的密切联系,在礼仪教学中,可扩大学生的视角,将其关注力由课堂投向社会。这便要求教师的讲授,不能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可借以大量的社会实例,对学生进行包括尊重、礼貌、谦逊、真诚、热忱、宽容、庄重等教育,以启迪大学生追求至善的思想境界,努力塑造美好的心灵。教师还应善于将礼仪规范、原则等相关知识融于社会实例中,作言之有物的生动讲解,使他们领会和吸取礼仪的精髓,做一个自觉坚守礼仪行为准则的公民。
如何做到礼仪教学与社会对接,还可从培养大学生的观察力和社会责任感出发,给他们制定任务,让他们利用课外时间跨出校门,深入社会中去发现实际生活中违背文明礼貌的行为及现象,然后将从实际生活中收集的案例带回课堂,作登台案例分析及主讲。开展此类教学活动,能使学科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学生能力的锻炼三者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帮助现代大学生提高运用所学得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三、强化教学中的实训环节,指导学生践行礼仪规范
在礼仪教学中,我们还应努力去激发大学生感受礼仪的兴趣。因而在目前高校开设的礼仪课程中,应合理增加实训环节,如利用课堂开展对话、演说、讨论等训练活动,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交谈中,学习运用善意、诚恳、赞许、谦让的话语,传达对对方的友好、真诚和尊重之意,避免使用恶意、虚伪、贬斥、无礼的话语造成冲突,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还可设置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让他们能充分实践语言表达的礼仪规范,以提高人际沟通及语言表达的技能。
在礼仪教学中指导大学生遵循举止得体的礼仪规则,引导他们懂得,行为举止不仅仅是反映一个人的外表,也能体现出一个人内在的品格和精神,如同心灵的外衣。为使实训环节有序展开以获得预期效果,教师还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以身示范,或将学生分成小组,相互观摩和纠错等,总之,通过学习及仿效,演练结合的实训方式,确保礼仪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实践证明,我们在创新礼仪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贯穿“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将理论学习与实训环节密切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同时可养成他们良好的行为规范,并纠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此方面还可适当拓展学生的礼仪实践范围,让现代大学生能在家庭、公共场所及社会活动中广泛的践行礼仪规范,努力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文明风尚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在此应指出,文明礼仪的养成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由内化到外化、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辩证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钻研礼仪教学每一个环节的特点,应力求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难点。当然还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可尝试用符合现代学习特点的如启发性讲授、对话互动、合作讨论、交往学习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热情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笔者认为,我们在构建中华现代礼仪文化时,须对自身传统礼仪文化中有价值的思想、精神、内蕴进行挖掘和提炼,从而理性地借鉴西方礼仪具有时代科学性、合理性的因素,使中华礼仪文化不断充实并获得新的发展。总之,在当下,“礼”的教育功能是不可缺位的,作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传承礼仪文化的民族重任,重振中华"礼仪之邦”,为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