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新闻配音
2013-08-15■冯威
■冯 威
电视新闻配音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配音,由于电视新闻的特性,播音员会连续面对不同性质的新闻稿件,因此给电视新闻配音时更需要注重稿件之间的差异性,给稿件选择不同的配音基调。在这个过程中播音员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经验是关键。
近十年来随着电视节目的多样化以及电视综艺主持人明星般的效应,向往电视节目主持工作的人越来越多,其中综艺类节目主持工作自然成了年轻人的首选,而选择新闻播音类节目主持工作的相对较少,其中能够给新闻配音的播音员更是少之又少。这当然有很多先天条件因素在里面,不过许多人可以在镜头前从容自如,却无法在配音间里得心应手也是最终被淘汰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给电视新闻配音并不是任何一种类型的节目主持人都能够胜任的。新闻播音不只是在镜头前的那几十分钟,更多的时间是在配音间里度过的。
一、配音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地位
(一)配音与图像在电视新闻中都很重要
配音和画面是电视新闻节目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电视节目制作中有个专有名词叫做“声画对位”,就是要求声音和电视画面要协调一致不能脱节。当然现在已经出现一些只有画面不用配音的新闻,但就算这样的新闻一般也会有记者的现场出图或采访同期声,不过这样的新闻毕竟是极少数。有一句广告词:“没有声音再好的图像也出不来。”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二)配音效果影响电视新闻的质量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给《佐罗》和《少林寺》等电影电视剧配音的童自荣老师深受观众的喜爱。他所配出的声音与电影人物的契合甚至使观众觉得主角的声音语调就该是这样的,配音效果体现了出来。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配音效果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一条电视新闻的成败。同样的新闻如果给两个经验能力相去甚远的人来配,所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观众的鉴赏能力在水涨船高,加上现在信息的来源广泛,可选择性也是越来越多。诸如电视节目不好看、主持人形象差、播音员声音没特点等也成为人们换台的理由。因此提升各类电视节目质量、增强播音员主持人业务能力尤其是王牌新闻栏目的播音员主持人专业水准,成了各个电视台竞争收视率的制胜关键之一。
二、把握不同类型电视新闻的配音基调
近年来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流通速度越来越快,为了能够给观众提供更多的新闻资讯,现在不少电视台把每条时政电视新闻都控制在一分钟左右以增大可播新闻的条数,这就对新闻的内容作出了精简的要求,而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要观众看懂而且爱看,播音员给新闻配音的好与坏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到整条新闻的档次。
播音员可以用声音为新闻节目增色,吸引住观众。由于播音员每天要面对很多记者的不同稿件,而且几乎每条稿件都是不同类型,其中有会议新闻、人物专访、记者调查、政府公告、系列新闻追踪、突发事件报道、先进事迹报道、曝光社会丑恶现象等不同类型和题材的新闻。面对这么多类型的新闻不应该只有一种腔调,因为每条新闻都有它自己的“味道”。央视主持人周涛说:“电视新闻片的配音是电视新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发挥电视新闻效益的重要一环。然而,在我们目前的新闻片配音中,无论什么类型的稿件都是‘一个味’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具体表现为:语言格式化、主次不清、基调千篇一律,在语言表达技巧上存在固定模式,表现手法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大力提倡电视新闻配音的‘多样化’是有其现实意义的。”[1]配音多样化并不是说要把新闻稿件配成文艺类或散文类等的型式,因为新闻节目其主要目的是让观众获取所想要知道的消息,因此新闻配音应该在“规矩中成方圆”,在有限的发挥空间中使配音尽量产生“层次感”,这就要求播音员把握好一个“度”。
(一)与编辑记者的沟通很重要
由于电视新闻节目的工作流程使得大部分时候播音员在拿到稿件时是无法先看到新闻图像的,因此在配音前和编辑记者进行必要的交流,了解新闻报道的意图和所需要产生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在笔者所播讲的柳州电视台2013年4月10 号的《柳州新闻》节目中有这样一条消息:《记者调查 民办博物馆(上)特色鲜明 百花齐放》,在为这篇新闻配音前笔者向采访记者就有关这篇报道的一些情况进行了了解,把握了记者采写这篇新闻的意图和想达到的目的,对这篇新闻有了一定的认识,最后以记者的角度对稿件进行分析,因此能够在声音处理以及节奏控制上做到收放自如。这是一条记者调查类新闻,播音员不可能每条新闻都亲临现场,要把这类新闻配好音,向记者了解采访过程和当时的感受能够使播音员在配音时更好地发挥。
(二)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新闻配音基调
各种类型的新闻配音在声音处理上应有所区分,时政类新闻较严肃,声音要有力度有可信度。而人物事迹介绍类新闻一般采用软处理的方式,使观众感觉有亲和力,在叙述的过程中以一种相对柔和的声音和态度向观众介绍信息并传递正能量。2013年5月9 日湖北卫视的《湖北新闻》中有两条新闻就很典型,其中《纪念韩先楚同志诞辰100周年》是一条典型的时政会议类新闻,播音员用低沉浑厚的声音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叙述了韩先楚同志光荣和令人敬佩的事迹,使整条新闻充满了令人信服的基调。而在《让我的眼睛为你看世界 襄阳5 岁女孩角膜成功移植五旬患者》这篇新闻中,虽然同样是叙事,但这篇新闻讲述的是孩子的父母毅然将不幸去世的孩子的眼角膜捐献出来的感人事迹,因此播音员采用了软处理的方式,用缓慢而声情并茂的声音来给新闻配音。在后来的新闻回访中,很多观众都说看了这条新闻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说明播音员在处理新闻的方法上是成功的。
(三)配音时要有情景再现的意识
很多播音员在学校学习播音时,老师都会教给大家用情景再现的形式使声音具有模拟实质场景的感觉,这在文艺类、散文类配音中很常见,在声音处理上该慢的地方慢、该快的地方快,时而激昂时而低沉,通过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声音处理,使观众、听众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现在给电视新闻配音时一般不会使用太过夸张的声音处理方式,因为这不符合当下的审美习惯,但是情景再现的方式却依然存在。笔者在2008年12月23 日给《柳州新闻》中《柳机印记(一):龙的动力》这篇报道配音时注意到,这是一篇系列报道的开篇,由于新闻大部分是以回忆录的形式向观众讲述当年柳机人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业成长的,而且在片中大量采用了当年的照片,因此在声音处理上配合原文以舒缓轻柔的节奏向观众娓娓道来,而不是使用铿锵有力的发音去震撼观众,这样反而使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些老柳机人在看完这篇报道后甚至还专门打来电话表达自己回忆当年艰苦创业的激动心情,而这正是播音员用自己的声音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向观众展现画面的效果。
(四)新闻配音用嘴也要用心
见字读字是现在一些播音员尤其是一些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播音员的一种很不好的配音习惯,这样说是因为一些播音员在配音时心不在焉,看到稿件后并没有充分读懂理解稿件意思,认为都是自己认识的字不会有问题,所以张口就配,仿佛没有经过大脑。例如通常会议新闻稿中会有这样一句话:“本次大会议题的第一项是……”这句话中“大会”和“议题”是分属的两个词,但如果粗心就可能会把“会议”两个字当成一个词连读,和后面的“题的第一项”几个字分开断句来读,让人听起来不但别扭而且和原文意思完全不同。而在读有些多音字时也会出现因粗心大意或完全不懂而配错的情况,例如“杉”字在和木字一起时读“sha(第一声)木”,而和树字一起时读“shan(第一声)树”。另外在配音完成后很多播音员没有进行检查的习惯,这样会耽误很多时间,甚至给后期新闻合成造成困难,同时更不利于播音员业务能力的提高。
三、播音员应把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当成工作的一部分
很多播音员在刚进入这个行当时都是抱着极大的热情的,但当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播音员工作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轻松和愉悦,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播音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自身又没有足够的实力去面对激烈的岗位竞争。因此提高播音员的业务能力水平是任何一个从事电视新闻播音工作的人都要面对的话题。
(一)坚持基本功训练
练习基本功是没办法偷懒的必修课,只有在不断练习中才能逐渐形成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播讲能力。“过硬的基本功对播音员、主持人的重要性就像大厦的地基。声音条件是天生的,拥有宽音大嗓,或银铃水音儿固然占尽先机,但声音本质没那么‘亮丽’者大有人在,也不必黯然,好嗓子、漂亮的声音完全可以后天练出来。比如甜美的声音会给人愉悦的听觉和心理感受,那可以通过说话时提笑肌和把真诚的心融于声音内而后外部体现出来而做到。如何获得悦耳的‘收音机’效果,需要通过大量实践和锻炼找到你最舒服的发音部位。”[2]很多人总觉得听一些优秀播音员的声音很好听很有磁性,所播讲出来的话让人听起来非常舒服,却不了解他们为此要付出几年甚至几十年艰苦的训练。
(二)在工作中钻研,向优秀播音员学习
新闻配音和别的很多一线工作的岗位一样需要不断磨练学习,在日常新闻配音中播音员应多钻研业务。播音员可以通过多研究央视新闻等优秀电视新闻中播音员配音的方法技巧,在每天的配音工作中实践探索,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是需要这样不断的学习积累才能获得丰富的经验,让自己的播音技巧和水平日趋成熟,使自己能够胜任任何类型的新闻配音,从而形成自己的配音风格。
电视新闻配音和新闻主持同样重要,是播音员必须熟练掌握的工作,尤其是在新闻播音员不多的地方台更是如此,因为这项工作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把播音员工作概括得最精准的一句话。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都不可能天生就胜任本职工作,但只要热爱播音事业,在本职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就可能成为主持配音都能胜任的“多面手”。
注释
[1]周涛:《浅谈电视新闻配音的“多样化”》,《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5)。
[2]窦维茁:《论播音员主持人应具备的素养》,《现代视听》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