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事类电视专题节目的采编与制作探析

2013-08-15张飞虹

视听 2013年7期
关键词:故事类娱乐内容

■张飞虹

故事类电视专题节目由于制作成本低、资金投入少、观众喜闻乐见、收视率高等优势,近年来受到各家电视台的青睐。文章从节目采编注重“平民化”视角,内容编排讲究“故事化”叙事,后期剪辑侧重“娱乐化”倾向,节目制作避免“低俗化”设计等四个方面初步探讨故事类电视专题节目的采编与制作技术。

近年来,随着各级各类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电视台为了扩大收视率,为了提高广告收益,将一些专题栏目故事化,进而形成的故事类电视专题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大到中央电视台的《向幸福出发》、江苏卫视的《人间》、江西卫视的《传奇故事》等,小到我们台的《家在江北》,这些故事类电视专题节目制作相对容易,资金和人力投入少,观众喜闻乐见,收视率相对比较高。所以,各家电视台都对这种收视率看好的故事类电视专题节目非常重视,但是,面对各电视台大量整体类似的题材,节目同质化日趋严重的收视现实,如何将节目做出新意?如何让观众不感到审美疲劳?如何将相同的故事内容讲述得更加精彩?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引起电视理论界的关注,尚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梳理。笔者拟从采编与制作方面入手,将实践与理论更好地结合,探讨故事类电视专题节目的制作,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故事类电视专题节目的发展研究献出一点绵薄之力。

一、在节目采编上,注重“平民化”的视角

故事类电视专题节目在节目采编上,应该注重“平民化”的视角,把镜头对准老百姓的生存空间,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环境,还要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要满腔热情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让受众不仅关注节目中的个体,并且能够关注类似的群体;在节目中不仅关注一些创业典型、市民代表,还要更多关注辛勤工作、快乐生活着的普通大众。要讲述老百姓关心的事,多传递一些正面的、阳光的、积极的、向上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从而使得节目更贴近社会、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更符合观众的需求,更符合以受众为中心的现代传播观念。

我们台的《家在江北》就是一档讲述普通百姓生活和故事的专题节目。镜头里的主人公并不是什么有影响力的名人,大都是一些乐观、积极、热情又有一点梦想的创业者、打工仔,或者是爱画画的,或者是爱写字的,或者是喜欢养鸟玩根雕的,等等,总之是一群热爱生活的普通人。在节目编排上以平等、关怀的“平民化”视角,做到了大众传媒视野的准确定位。而在内容的选取上节目更多的是去关注弱势群体,使普通的老百姓也有权利说出他们自己背后的有意义的故事,他们的买房故事,他们的创业曲折,他们的打拼经历,他们的家庭生活……节目通过被采访对象自己的讲述,展示其在面临挫折、面临选择、面临困惑时的真实心态和心理波折,从而让观众感受到节目关注的是普通人物作为一个人的自身,在节目内容上更加贴近观众需求,以人为中心。

二、在内容编排上,讲究“故事化”的叙事

故事类专题节目虽然制作成本低,看起来内容编排简单,但是要讲究“故事化”的叙事,不能泛故事化,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这就要求节目定位准确,不能滥用故事。通过这个人物故事,你要表达什么,传递什么,告诉人们什么,必须要有所依据。如果定位不准,不注重内容的编排和节目走向与风格,产生的效果就会有巨大的差异。其次,要遵循事件发展的自身规律,遵循故事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做失去事实依据的过分的艺术加工。在这一点上,故事类专题节目的叙事风格与纪录片十分相近。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也是故事类专题的生命力所在,打动受众,引起共鸣的关键所在。但如何让真实的人物、事件在节目中有感染力地呈现出来,却并不容易。“戏法人人会变,巧妙各有不同”,同样,故事人人会讲,可是讲得生动与否,受众是否爱听、爱看,这其中还是有技巧的。无论在选材、节目形态、环节设置等方面,电视编导们还是要大动脑筋的。个人觉得,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有关嘉宾个人资料的短片的“故事化”拍摄和讲述手法很值得借鉴。

在内容编排上,故事类专题节目天然有讲故事的优势,观众对于故事类电视节目的画面,故事中人物声音的接受度高。所以在内容编排上,应该利用这一优势,使节目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揭示深刻的社会道理,将故事中蕴含的社会价值观、正义感潜移默化地深入到观众心中,让观众在看完节目之后有深刻的思考。使他们更多地期待下一期节目,形成电视台自己的节目品牌。比如,在汶川地震一周年时,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推出了纪念地震一周年特辑,特别寻找和报道地震中的感人故事。故事编排选取不同的主人公,有在地震中失去孩子的妈妈,有唤醒植物人妻子的丈夫,有从地震中走出后重新结合的夫妻,有高位截瘫,做了九次截肢手术的女孩。通过讲述他们的感人故事,让观众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们在地震中的执着和坚强,让观众体会到在地震后他们的希望和梦想。通过观看节目,会唤起受众的爱心,唤醒观众对生命的感悟,让他们有深刻的感触,激起观众想要帮助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家庭的爱心和强烈欲望。

三、在后期剪辑上,侧重“娱乐化”的倾向

在新媒体大融合的背景下,现代社会处在一个全民化娱乐的时代。从消费心理的角度说,人们观看电视节目的多数情况下,是处于一种休闲放松的状态,而不是纯粹为了学习的目的出发。所以今天的电视观众,更偏向以一种轻松、娱乐的心情去收看活泼有趣、娱乐搞笑等风格特征为呈现方式的电视节目。尤其是在年龄上偏向年轻化的观众,看电视节目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同时他还追求在视听的同时获得美的心灵享受,获得精神愉悦。故事类专题节目在广告商或赞助商的商业化经营下,娱乐化是必然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得故事类专题节目走向泛娱乐化的趋势,这也符合市场和受众的需求。故事类专题节目娱乐的魅力能使观众在紧张的劳作之余,以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放松神经,恢复精力,调节心情,潜移默化地改变观众内心。

电视是一个“会说,会唱,会笑,会哭”的综合设备,声情并茂、音画同步是电视传播符号的特性,这决定了电视具有其他传播媒介无可比拟的“娱乐化”优势。因此在剪辑故事类专题节目时,应该充分考虑视听元素的娱乐功能。电视专题节目编辑时,伴随着画面而响起的音乐是较为重要的工具,可以起到控制故事节奏、渲染故事情节的作用。由于音乐自身所包含的内容有时比直白的画面更丰富,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特殊效果,对观众的感染力更强,能使观众产生遐想,引起观众的共鸣。尤其在专题节目内容出现高潮,以及结尾部分,添加一段适当的音乐,能够为节目带来画龙点睛的功效,从而使整个节目的感情表现得到升华,使观众留下深刻印象。需要注意的是,电视节目中故事的“娱乐化”以及音乐的加入,主要目的是增强故事的感染力,烘托气氛,增强节目的节奏感,因此,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需要依据节目的内容、故事风格,选择与画面、情感、气氛具有一致性的音乐。同时,故事的“娱乐化”不能过度使用,应尽可能地展现故事事实,以得到最佳传播效果为目的。

四、在节目制作上,避免“低俗化”的设计

对一些故事类专题节目的编辑制作,必须依据故事发展的实际脉络,合理地安排播出方式、内容编排次序和所要投放的人力、物力等,不能为了追求所谓卖点而滥用资源、虚构故事,不能为了满足某些观众的低级趣味而使得节目制作“低俗化”。在故事类专题节目的制作上,应该体现出一种节目品位,一种高雅的人文格调,一种对人性美的追求,从而成为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热点。应该尽量避免依靠恶俗的搞笑、低俗的故事设计,吸引眼球,博取观众的注意。在节目制作中处理引用的图片时,不能单纯为了追求感官刺激或者为了寻求图片的轰动效应,将那些背离人道主义精神、在道德上缺乏同情心的图片公之于众。

在节目制作和内容选取上,电视媒体及媒体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加强电视文化的情感升华和道德教化功能,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使故事类的电视节目朝着庸俗、低俗的方向演变,缺少思想文化含量,缺乏让人感动的故事。作为一个文化传播平台的电视媒体,担负着满足观众的精神需求和情感提升的责任,在节目制作中应该通过电视这个平台合理地引导观众的文化需求。故事类电视专题节目应该从传播途径、节目形式等方面对低俗内容加以限制,做到既好看又有积极意义,以高雅的品质和亲民的姿态塑造其品牌,赢得广大电视观众的信赖。

总之,一个好的故事类专题节目,在内容编排上不需要繁冗和堆积,应讲究“故事化”的叙事,要求内容深刻;进行作品剪辑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光怪陆离、虚构故事,要充分表现主要人物和故事事实;在视频合成上要尽可能地将声音、画面和音乐进行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后期制作上,不需要过分推崇节目的异彩缤纷,应格调高雅,注重人文关怀。

猜你喜欢

故事类娱乐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故事类稿件分析
《多维阅读》
歇后语知多少
主要内容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故事类作文材料应当怎样审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