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台经济报道的难点及突破
2013-08-15朱浅加
■朱浅加
电视经济新闻是宣传经济、服务经济、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尤其对于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和观众对经济报道的需求和要求更高,然而对于地方台来说,由于经济报道的环境不佳,经济新闻存在着概念化、公文化等弊端,又使其处在“业内人士不愿看,业外人士看不懂、不想看”的尴尬境地。
一、地方台经济报道的难点
1.地方台经济报道的环境不佳。对于新闻报道来说,环境非常重要,但一些地方长期形成的经济不透明和树大招风的观念严重影响着经济报道的环境。首先是税收制度的不完善。众多周知,中国的许多企业是靠偷税漏税发展起来的,因此一些企业对自己的生产总值等数据讳莫如深。一些做经济报道的记者经常非常自责地抱怨,近段时间又闯祸了,由于自己的报道,一家企业被税务部门罚了多少税。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企业拒绝接受媒体的采访。而在一些税务制度非常完善的上市公司和出口企业,这种情况就会好很多。其次是中国根深蒂固的树大招风的观念也影响着记者的采访。人怕出名猪怕壮,一些企业主企业办得很不错,但一听记者要来采访立刻退避三舍。再者是经济部门的不给力。地方的经济部门和其它部门没有多大的差别,政府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知识,对本部门的工作缺少研究,经常对记者的采访一问三不知;另外,政府工作人员怕负责任,生怕自己说错了一个数据或者说错了一句话,受到上级部门的批评。因此当记者到一个部门采访的时候,常常是正职不愿说,副职不敢说,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2.经济新闻的线索获取难度大。一档新闻节目或者栏目得以生存的关键在于有没有线索,有了线索记者才能采访,有了足够的线索编辑才能去挑选,但在地方台,获取经济新闻线索的难度很大。时政新闻不愁线索,因为领导活动多、部门会议频繁;民生新闻也不愁线索,因为百姓需要媒体去主持公道、明辨是非。而给经济新闻栏目提供线索的却很少。究其原因:一是企业的很多经营活动是不公开的;二是企业主和经营户觉得经济新闻对自己的帮助并不大,报与不报无所谓。以义乌为例,义乌拥有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六万多个商位,十多万经营户,很多人认为这是经济新闻的富矿,但谁给你提供线索?一下就把义乌台做经济新闻的记者难住了。
3.地方台缺少可以运用的专家队伍。经济新闻最大的亮点在于权威性,而权威性的树立除了新闻事实的罗列,还要有权威的专家来分析。中央台二套的《经济信息联播》之所以吸引了很多观众,不仅在于它的信息量大,更重要的是它有很多权威的分析,这在地方台是很欠缺的,很多时候记者发现了一个经济问题,却苦于找不到人来分析。而企业主和经营户最需要的就是这种分析,这对他们的决策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地方台缺少财经记者。财经记者和其它记者不同,它对记者的素质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记者具备一般记者的新闻敏感,还要具备相当的财经知识基础。而在地方台,记者的岗位变换频繁,也没有对财经记者提出特别的要求,真正意义上的财经记者很少,很多做经济新闻的记者连最基本的经济理论都不懂。
5.考核机制制约着记者做深经济新闻。地方台大多采用工分制,即一篇稿子多少分数发给相应的报酬,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鼓励记者的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记者追求多而忽略了精,追求表面和忽略了深层次的问题。记者喜欢做短平快的经济信息,而一些探究性的深度报道无人问津。
二、地方台经济报道的突破
1.突出地方特色。随着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的完成,有线电视节目套数大都达到七八十套,有的甚至一百多套,受众的信息来源更多,选择余地更大,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也大大增强,对经济报道的要求更高,而另一方面,央视和各省级电视台节目越做越细,越做越精,地方台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那么地方台如何突破呢?立足区域经济,突出地方特色无疑是一条出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块状经济发展日益鲜明,各地形成了不同的产业支撑,如义乌的小商品,浦江的水晶和绗缝,永康的小五金等。一些地方台力求自己的节目做得信息量大,花大力气收集国际、国家的财经政策。当然,让观众更多地了解国家和其它地区正在发生的经济事件也是好事,不过,如今观众可以了解信息的渠道很多,地方台再重复已经没有必要,也无法得到观众的认同。再者,地方台在节目来源等方面也无法和央视、省台相比。地方台要做的就是发挥自己的长处,做精做透自己地方的经济。如义乌电视台商贸频道围绕市场来开设自己的经济栏目,《义乌指数》致力于解析商务部每周发布的中国义乌小商品指数,《商贸信息联播》则致力于报道和市场相关的商贸信息。
2.致力于提供有用的信息。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对于经济报道来说,受众更看重的是我能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因此前期的市场调查就非常重要,开什么栏目,这个栏目由哪些内容构成都需要和观众进行事前的沟通。但地方台由于人力、物力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认识方面的原因,往往在开设新栏目的时候采用单向思维:我想这应该是观众喜欢看的。结果花了大力气却是吃力不讨好,观众根本不买账,而一些为观众提供有用信息的节目则收视率一路攀升,关注的人越来越多。义乌电视台商贸频道的《吃在义乌》栏目很火爆,虽然由于人手的原因,节目制作还不是很精致,但因为它为观众挖掘了各家饭店的美食,给观众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往往是刚介绍完一种美食,那家饭店就挤满了人,这档栏目很快形成了良性循环。《义乌指数》中的供求信息版块也很受人关注,这个版块主要为供求双方搭建桥梁,你要销售什么,你要采购什么,你要转让商位,都可以到这里来发布,每天电话不断。因此在策划节目时,一定要考虑到为观众提供有用的信息,包括采制一条新闻,也要有这样的意识。
除了实用性很强的资讯,权威的分析也是观众所迫切需要的。如义乌有一支十多万人的经商大军,但绝大多经商人员文化层次不高,很多只知道埋头拉车,而不会抬头看路,碰到生意好,也不会去分析为什么今年的生意好,碰到生意不好,也不会去分析原因,从另外一个方面说,他们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去分析,权威的分析对他们应对问题非常有好处。如义乌的圣诞用品销售是全球的风向标,有一年,市场的圣诞用品迟迟没有动销,经营户都非常着急,但大家都不知道什么原因,记者通过采访外贸公司、物流企业和海关,终于了解到,是由于当年那段时间海上台风频发,致使集装箱无法及时到岸,造成外商的采购也被迫延迟。节目很好地解答了经营户想要知道的问题,因此也受到了关注。但县级城市往往缺乏权威的专家,这就需要记者通过细致的采访来提高节目的权威性。
3.让经济报道好看、耐看。经济新闻不像民生新闻,有矛盾、有冲突,事件性的特征非常明显,能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它往往就是一堆枯燥的数据和大段专业的分析,因此很难提起观众的收视兴趣。把经济新闻做得好看、耐看一直是财经记者努力的方向。首先是从小点切入。在平时的经济新闻中,很多记者认为数据是经济新闻生命,这本身没有错,问题是怎么来解读这个数据。如“义乌农村居民年收入超过一万元”这么一条新闻,一组记者从这一万元是由哪几个方面组成的着手,采访统计局的相关负责人,让他来分析哪几块增长得比较快;而另一组记者则是从农民身边的变化入手,采访农民,今年的收入主要来自哪几方面,给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毋庸置疑,观众更希望看到后一种报道方式。其次是把经济数据形象化。电视经济新闻中专业化数字和词句很多,若不进行电视化处理,就很难让观众看懂、听明白。这时候报道手段就显得非常重要,运用图表、字幕等手段,强化视觉效果。具体做法有以下三种:一是减少业务性、技术性东西交代,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代替术语、概念,力求深入浅出、表达简洁;二是采纳数据不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只报道其最重要、最具特色的地方;三是挖掘数字背后的故事,通过采访充实内容,使报道生动、鲜活起来;四是结合后期制作,把繁杂的经济数据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充分发挥电视直观、生动的优势。
4.培养专业的财经记者。对财经记者的要求相对较高,相对固定、定期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是人员相对固定可以积聚记者的人脉关系,益于扩大新闻源。对于财经记者来说,最大的难题是获得信息,除了开展活动很少有企业会主动和记者联系,这时候人脉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经常和这家企业联系,可以随时掌握企业的动态,对企业运营动态的了解,也便于记者做深做透新闻稿。再说定期培训。新闻是一项创新的事业,需要记者不断充电,这对财经记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业务的学习,随时了解世界经济形势也很有必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任何一个国家、地区的形势变化都可能对本地区的经济产生影响,就像局部地区动荡,义乌的小商品出口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