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生导师”活动为载体促进基层组织工作创新
2013-08-15吴小娴
吴小娴
(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 江苏·淮安 223003)
开展“人生导师”活动,是在班级和年级配备专职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基础上,选聘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乐于奉献的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德育工作,充分发挥专任教师和机关工作人员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的作用。在将开展“三育人”活动作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总的载体,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我院不断思考把“三育人”工作中如何育人的内涵具体化,在人才培养的工作实践中明确了构建全员育人体系的理念,逐渐摸索出一条将开展“人生导师”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促进基层组织工作创新的道路。
一、学校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与全员育人相结合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高校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过程中,要以创先争优为动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同时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深化创先争优。为把创先争优活动落到实处,基层党组织在中央精神的引领下,紧密围绕自身实际,大胆探索,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增强了创先争优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1]但是仍然存在活动载体陈旧、缺乏创新的问题。
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主体是党员,服务对象是广大学生群体,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好为学生服务的工作。而坚持全员育人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是做好“三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将创先争优与全员育人结合起来,能形成群体功能,用集体的力量凝聚个人,达到整体的提高。所以在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高校办学根本问题上,必须发挥高校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将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与全员育人相结合。
二、“人生导师”活动是学校基层组织创先争优、工作创新的有效载体
高校服务育人就是关注学生内心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自己、社会和他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基层党组织设计创先争优活动载体时需要把握服务育人这一主题,联系学生实际,突出活动的针对性。我们当前的教育对象多为90后,他们思想复杂、变化快,存在追求自我、个性自信、缺乏自理能力、规则意识弱等特点。[3]所以无论是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是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工作,难度都大为增加。但是当前不少高校的辅导员绝大部分不到30岁,社会阅历、工作经验不够丰富,常常出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和烦恼,辅导员也没有解决办法的情况。因此贯彻全员育人理念,聘请理想信念坚定、教育经验丰富的党员教师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能够与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形成优势互补,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服务。
开展 “人生导师”活动是全员育人教育的新模式,能够解决专任教师负责专业教育、学工人员负责学生素质教育,二者工作职能相互分离的难题,把教学工作与学生德育工作进行有效的融合。导师负责制充分发挥了教师们的专业、资历上的优势,深化了教师的育人功能,使全员育人的理念真正得到落实。[4]同时开展“人生导师”活动为实现全员育人提供了制度保障,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确保所有教师都履行育人的职责。人生导师在与学生各种形式的交流中,加强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在指导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促进师资队伍的自我优化和建设,为全员育人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基础。[5]
高校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要与学习实践相结合,要坚持立德树人,发挥党建品牌的引领带动作用。根据这一原则,选择“人生导师”活动作为创先争优的载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优势:首先开展“人生导师”活动通过人生导师对学生的个性化引导教育,为学生解决思想、心理、情感、学业、生活等方面实际问题,体现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性。其次开展 “人生导师”活动是一个经常性的长期的指导过程。活动中人生导师为人师表,对学生在学习上给予指导,在生活上给予关心;面对不同的学生,不断思考和反复实践工作方法,从而推动了人生导师师德和党性的提高。最后,“人生导师”活动的有效开展还可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党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吸引并带动广大教职工群体参与到创先争优活动中,使全员育人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因此开展“人生导师”活动是学校基层党组织紧密围绕中心、加强领导、把握主题、联系实际进行创先争优、工作创新的有效载体。
三、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开展“人生导师”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明确定位人生导师的工作职责
为了帮助人生导师做到强化角色、目标明确、方法得当,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我院将人生导师的主要职责定位为“人生向导、学业引导、生活教导、心理疏导、职业指导”,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同时根据“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找准着力点,开展针对性强、时效性好的主题实践活动”这一原则明确了人生导师的工作内容:要求每位人生导师要熟悉所联系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沟通与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各种困扰、困惑和困难,系统查找那些思想上有偏向、行为上有偏差、道德上有偏离、心理上有偏执、学业上有偏废的各类学生情况,为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夯实基础。[6]每位人生导师需重点指导8~10名学生,通过座谈、讲座、沙龙、短信、网络等载体,开展有针对性的联系活动,确保人生导师制工作取得实效。指导学生做好学期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情感、实习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以及特困生群体。
(二)多种途径保证活动效果
为发挥党员创先争优的示范性,将“人生导师”活动作为创先争优的载体开展活动,我院在党员教师中选聘支部书记、副教授以上职称、副科级以上职务党员参与“人生导师”活动,希望通过他们在各自所属支部中起到全员育人的带动作用。同时我院在组织实施“人生导师”活动时进行全方位考虑,利用多种途径保证活动效果。
首先我院根据教师与班级专业相一致或教师在该班级有过授课经历的原则来安排班级人生导师。这样人生导师熟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更为熟悉亲近,有利于开展指导工作。其次,我院为每位人生导师制作了人生导师联系卡,上面印有人生导师的电话、电子邮箱、QQ号等联系方式。通过发放人生导师联系卡,鼓励学生主动与人生导师联系,为他们排解“成长的烦恼”。这样通过学生常用的沟通平台与之交流,既能及时了解和把握受导学生需求和思想动态,又能解决面对面交流时学生不易敞开心扉、欲言又止的问题。最后为了让“人生导师”活动开好头,我院周密筹划、统一组织了人生导师与班级学生的第一次见面会。见面会上班主任和人生导师共同到场向学生介绍“人生导师”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关注度。同时也为人生导师与班主任在今后活动中的有机协调与配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完善人生导师的考核和评价机制
为提高全员育人、创先争优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评价的规范、导向与激励功能,需要建立健全人生导师工作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针对我院实际情况和开展“人生导师”活动的需要,我院重点选择了实绩考核和学生评议两个关键点对导师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在实绩考核方面,将重点考察人生导师 “四个一”完成情况、人生导师指导记录情况和班级受导学生成长档案。我院在开展“人生导师”活动时,为每位人生导师发放了学生人生导师工作导航提示,要求人生导师在任期内做到“四个一”。也就是每个月通过面谈、QQ聊天、短信等方式与受导学生沟通交流1次。每个月深入所联系班级学生公寓看望走访学生1次。每个月深入所联系班级晚自习教室指导学生1次。每个月与受导班级班主任沟通交流1次。还要求人生导师为受导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包括学习情况、个人爱好、心理状况等)。做好指导记录,将与学生联系情况等内容详细记录在记录本上,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提升效果。学生是“人生导师”活动的导育对象,也是活动的主体。为了考察“人生导师”活动开展的实效,我院还将组织学生对导师工作进行评议。通过评议工作让学生对活动产生认同感,赢得学生的满意。
[1]刘胜勇.高校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载体设计的问题与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10):178-180.
[2]王丹.将创先争优与服务育人相结合,做好高校行政管理工作[J].高校后勤研究,2011(2):36-37.
[3]孙凯军,温清浩.80、90后学生特点与需求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5(4):11-12.
[4]古桂琴.全员育人多路径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96-99.
[5]刘顺传,徐祖平.“三全育人”大德育观下全员育人导师制探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116-118.
[6]张加亮.全人教育理念下“三维一体”育人模式的创新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