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选择型职业教育模式探索

2013-08-15

山东纺织经济 2013年11期

贾 薇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山东潍坊 261053)

2013年是大学毕业生迎来数量最多的一年,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刷新纪录高达699万;而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增长放缓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众多企业的招聘岗位数正在减少,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然而在这样的局势下,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满意工作状态的却不多。2012年底由北京市教委立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发布的《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职场新人在短短三年内,变动两次以上工作的占57%,其中,变动三次以上的占32%。这份报告中显示,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对口的占55%,不对口的占45%。来自智通人才连锁南京分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说明了毕业生“闪辞”现象,第一份工作65%毕业生坚持不了一年。出现变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学毕业生对薪资待遇不满意以及专业不对口。

面对日益沉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了企业需求的职业,而这种职业与自己在校所学专业根本“无关”或相去甚远,大学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非常严重。出现专业不对口的原因包括高校扩招,供大于求导致结构失衡;专业对口工作寻找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深度不足,专业技能程度较低,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实为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无法起到教育的充分作用,很多学生也正是由于专业不对口的原因频繁更换工作,无法满足工作环境,企业也需要增加培训支出对这批员工进行技能转化,尤其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拥有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就显得格外重要,不能实现有效的专业对口就无法达到职业教育的初衷。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面的突破和努力,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可以试着探索真正能将学生学习兴趣和企业需求相结合的教育新模式,那就是让学生在正式进入职业教育后可以真正自主选择专业。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专业方向的确立都是以填报志愿为准,入学后不得随意更换专业,这是出于对学校管理秩序以及各专业间招生工作开展的考虑,所以学生通常很难在入校后根据自己的需求对专业进行调整。但是学生早期对专业的选择多半是因为家人、朋友、老师的推荐或按照当时社会对专业需要冷热状况的判断,很少有学生是因为对该专业兴趣浓厚或对其有深入的了解才进行选择的。智联公司曾做出这样一个调查结果:当初填写高考志愿时,42%的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主导意愿选择专业,26%的听从父母决定,其余32%则是根据老师意见或是服从调剂分配;“如果有机会从头再来,你会如何选择”项,52%的人选择另择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学生只能按照先前对专业的选择而一直坚持将所有课业完成,没有从头再选的机会。部分学生选择在校期间辅修第二专业来弥补这个遗憾,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对于第二专业辅修的要求低于第一专业,很多学生即使最后拿到第二专业的文凭也很难真正掌握该专业的技能,虽然增加了寻找工作的优势,但是却很难切实地深入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只能是继续深造,在接下来的学历教育中改变专业方向,而这一做法难度更大,同时也增加了一个学生的就业成本。所以目前这种专业培养模式具有太明显的不足,职业院校要改变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问题,需要在教育模式上做出变革。

首先,在学生填报高职院校志愿时可以先确定一个专业方向,这样方便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以划分不同专业的初步工作任务量。如果在填报志愿时不选择专业,那么学校将很难开展后续工作,不同院系也无法确定所需的教学资源,所以这个填报的志愿是各院系学生及教学工作的基础考量。

其次,学生入学后在学习本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可以在其他专业随意旁听,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基本情况,确立自己的学习兴趣,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最开始的专业课程可以少量安排,这样避免专业调整后的课程缺失量过大。通过实际学习以及专业教师对不同专业的介绍,学生会对自己所选专业有更为准确和全面的判断,这为将来是否从事本专业工作奠定良好的自身基础。

再次,专业调整的时间可选择在一个学期结束后。一般职业院校为三年制学时安排,最后一个学期往往都实际进入企业实习,所以真正在校学习的时间为五个学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基础性课程和少量的专业课程,后面四个学期进行专业学习,这样的安排较为合理和可行,对学校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也不高。

最后,对专业的了解必须与企业观摩与实践相结合。单纯的在校学习很难真正了解一个专业未来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可组织入校新生到企业观摩或短期体验,真正将专业融入社会,让学生提前感受就业环境,这样能极大地避免学生对专业的凭空想象,增加学生对专业以及未来就业方向的确定感,真正做到专业对口。

由于该模式需要学校各专业及企业的广泛参与,协调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和细化,给各高职院校的工作开展带来新的挑战,但是这样的教育模式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打造切实有效的专业技能,为就业的专业性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