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就业竞争力为核心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创新研究
2013-08-15杨乐
杨 乐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山东泰安 271000)
就业是民生之本,目前,随着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要求也很明确,即以就业为导向[1]。就业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最重要的任务,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职院校面临的非常重要的一项课题。
既往文献中,关于大学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的文献已有不少报道[2~4],但鲜见高职院校服装设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的相关文献[5]。创新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服装企业培养大量的应用型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服装行业发展与服装设计教育现况
我国是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2005年纺织服装的总产值约占全国总产值的十分之一,并已连续五年出口创汇顺差第一,服装产业一直为中国出口创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每三件服装,其中一件来自于中国生产[6]。2012年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服装类增长了17.7%,主要商品出口金额中服装及衣着附件更是达到了1591亿美元,占主要商品出口金额的21.88%[7]。我国虽然是服装大国,但却并不是服装强国,尤其是我国正处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过程中,固有的以低加工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升级。我国服装产业的品牌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品牌含金量低,影响力远不及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服装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风格不定,款式抄袭严重,尤其缺乏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师。
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进入高等教育行列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经形成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与学士学位教育、大中专教育这一完整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随着我国服装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日趋成熟,服装设计专业教育的教学理念与市场发展需求不适应、教学模式转变与产业进步的节奏不匹配[8],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矛盾逐步显现:很多毕业生在学习中片面追求服装设计的艺术性,忽视了服装设计的实用性与市场性,造成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缺乏就业竞争力。
随着越来越多的服装企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服装企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既能针对消费者需求出好的设计,又有独立加工服装以及指导生产工艺流程的能力,对实践能力的要求高于学历。对服装生产企业专业人员的学历结构调查统计表明,目前企业中的中职毕业生比例高达45%,高职毕业生约占40%,而本科学历以上的不到10%[9],说明企业非常青睐具有实践能力的职业院校毕业生,但高职生就业的形势依然严峻:上游有教育层次较高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下游有具备基本动手能力的技校、职业高中、中专等三校生,只有提升就业竞争力,才能突出重围。
2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Employability),也常被称作职业竞争能力,通常包括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创造能力两个大的方面,它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毕业生在成功就业时,与竞争对手相比较体现出的相对竞争优势[10]。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心理素质、社会交往能力等等。其中,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就业竞争力的核心。
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也决定了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其构成包含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大部分。
硬实力即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服装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应具备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只有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敏锐的流行时尚感觉,才能在快时尚时代中针对市场创新思考,激发灵感,设计出优秀的作品。有清晰的设计理念,就要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用创作材料通过工艺细节将设计思想完美呈现。硬实力不仅强调设计与制作相结合的技能,也包括学生对市场需要的了解,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出的不是“作品”,而是“产品”,要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产品能否卖的出去,能否卖的更快更好,才是检验设计产品是否成功的市场标准。
软实力包括职业道德、人际沟通、团队合作、竞争意识、创新创业精神、个人品质、责任心、抗压(承受挫折)能力等综合素质体现。在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相似的情况下,软实力就是求职就业制胜的法宝。服装企业的品牌建设不仅需要稳定的设计风格,好的设计作品,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建设,一种企业精神的凝聚。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就业之初,如果拥有超强的软实力,就能尽快地融入企业文化氛围,树立品牌意识,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华,更重要的是使用人单位了解自己的能力。
3 提升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教育改革对策与建议
了解了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所在,从院校、教师和学生三个维度提出创新对策与建议。
3.1 院校科学规划培养目标与路径,助力学生提升就业自信心
3.1.1 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服装设计专业是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要体现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价值,就应真正培养出市场和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职院校应做到与区域经济和行业市场无缝对接,充分调研,时时主动掌握人才需求的变化,面向服装企业的岗位需要,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即为服装企业培养一批具有较强服装设计能力并具有服装生产实践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3.1.2 校企办学应更加紧密
毕业生就业并不是目的,而是毕业生就业后能否满足服装企业的需求,切实转化为生产力,通过毕业生就业效应来扩大学校影响力,带动院校的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但由于办学机制等原因使得培养的学生跟不上企业人才发展需要,校企办学应更加紧密,从而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提高专业技能,培育职业素养,尽快适应就业岗位。在此过程中定向推荐毕业生,形成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
3.1.3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院校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建立从上至下,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体系。所谓从上至下,就是指从院级领导到基层教师,都应主动参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校方负责就业信息发布、毕业生推荐以及就业手续办理等工作,教师可以点对点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转变传统的传道授业观念,成为学生就业的服务者。就业指导工作不仅为学生讲解就业政策和宏观就业形势,还应重点介绍往届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帮助学生从入学伊始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及就业规划,从社会视角来使学生体会服装设计专业的就业前景,以及接受教育期间怎样合理安排学业,避免学生对服装设计职业认识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
3.2 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造就业硬实力
3.2.1 课程设置突出服装设计专业能力培养
首先,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减少与就业竞争力无关的公共课程,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课程体系。教师可以主动邀请合作的服装企业根据对服装设计师的招聘要求,来参与课程的设计。课程的设计应将创新教育列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设计理念内涵更加丰富。同时多增加一些市场营销、消费者心理类的课程,防止学生盲目追求服装设计的艺术化,脱离市场大众,曲高和寡。
第二,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教师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应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应走在服装行业发展的前沿。教师应积极使用网络、多媒体、国内外知名品牌成功案例等教学资源,向学生传授新的设计理念,新的工艺和方法,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
3.2.2 重视创业思想的培育
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这种创意产业来讲,创业也是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服装是网络购物交易的主要商品,网络购买成为大众消费方式的重要组成方式。淘宝网上韩都衣舍、裂帛等网络服装原创品牌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裂帛2009年旗舰店开张,2010年的销售额超过8000多万,并保持每年200%的快速增长。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品牌目标定位明确,设计风格突出,可以说成功的核心在于服装设计师。相对于到服装企业做设计人员,从事电子商务类的创业门槛更低,国内主要电商如淘宝网就专门设立了设计师品牌的空间,设计师开设网络店铺便能推广营销自己的产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创业教育的内容,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3.2.3 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必须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才能将设计思想变为现实。教师应提高教学实践课程比例,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服装设计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引进兼职教师,请具有多年设计工作经验,并工作在一线的服装设计师来担任,引进兼职教师应有扎实的服装设计理论知识,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经验,从而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引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3.3 学生主动出击,强化自身就业软实力
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应该根据就业形势,摆正择业心态,切实认识自己在人才市场中的地位,看待就业应用务实的眼光,以社会需求和就业现实为准,而不是以自己理想和家长的期望为准。
学生应对自己的学业和职业有长远的规划,充分珍惜在校学习和实践的机会,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硬实力,同时,在校期间也应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提升自己的就业“软实力”。◆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国发[2005]35 号文件)[S].2005.
[2]王麟凯.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就业准备与就业竞争力及其关系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0.
[3]李正卫,傅剑,裘颖.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9(1):30-35.
[4]金建孟.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及其培养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5]侯钢.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和职业能力培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S1):260-262.
[6]2013-2017中国服装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EB/OL].http://www.51baogao.cn/fuzhuang/2009003fuzhuang.shtml,2012-12-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30221_402874525.htm,2013-02-22.
[8]毛立辉.中国服装设计教育之痛[J].纺织服装周刊,2009;(20):62-63.
[9]陈志华,顾韵芬.从技能型人才需求看高职服装专业的课程改革[J].纺织教育,2010;(03):134-135.
[10]鲁开垠.就业竞争力[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