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论诠释及现实意义

2013-08-15敖叶湘琼谭元亨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人民大众大众化理性

敖叶湘琼,谭元亨

(华南理工大学a.思想政治学院;b.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州 5106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党依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提出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课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从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被正式提出之后,就掀起了研究狂潮,其中不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探讨。尽管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该问题进行了广泛丰富的阐释,这无疑对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是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直观的客观对象进行认知性的说明,笔者以为这并没有真切地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层内涵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单纯的客观性事实存在,更是一个表现为鲜明主体性的价值问题。这就需我们将以往仅侧重于追求真的认知思维转换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思维,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在感性的人的实践活动中去把握,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维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同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时代化,它侧重于从大众主体方面表现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对于大众主体的作用效果,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活动中主客体关系所隐含的“为我而存在”的价值意蕴。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大众主体向度表明马克思主义立足于现实生活和现实的人本身的本源意蕴,显示马克思主义对大众主体的作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大众二者之间关系的价值维度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大众不是抽象的、静止的人,而是有生命的、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生产活动的人。也就是说,大众是生活于实践之中创造着的生命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际显示的是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的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1],人的实践活动除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物质满足外,还要自觉地探求这种满足的物质对象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这主要在于人不仅是一个实然之人,也是应然之人。无论是个体意义上的人还是类意义上的人,他总是在实然状态的基础上去设计自己的理想未来,然后以此为价值目标不断追求自我超越。所以,人们在开展现实实践活动之前,一般都会事先在一定的理性精神指导下在头脑中形成的关于未来实践活动的观念模型、理想蓝图和行动计划,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实践活动。由此可见,人类的感性实践活动不是盲目的、非理性的活动,而是在意识、目的、理性的指导下,把自己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的活动。正是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人穿梭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空之中,经历从“实然”到“应然”再到“实然”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可以引导大众实践的理性精神价值。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形态,它兼具价值性和真理性,是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理性精神。其实,马克思主义自其诞生之日起就不是躲藏在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始终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作为自己的价值旨归,积极介入社会现实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后,更是被中国共产党人依据中国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发挥其方法论价值。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领导下,先后取得了民族革命战争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发展等重大成绩。虽说物质世界的问题只能依靠物质力量,但是“理论一旦掌握人,也能成为武器力量”,因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2]15。显然,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一个对于人民大众而言有用的精神武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便是对这一价值事实存在的观念概括。

2.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与大众之间的关系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的实质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需要,表现出“为我性”的特点

一方面,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发生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不是平白无故发生的,而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可以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给他们带来现实的利益。所以,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中,人民群众不仅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换言之,要是马克思主义不能满足人民大众利益需要,对大众而言没有作用,就算马克思主义本身多么的好,也最终无法实现大众化。因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9。这里所指的人便是有利益需求的人。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能否发生,马克思主义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大众化的目标,关键是看马克思主义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因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显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正是在为了人民大众利益这一价值目的驱使下得以发生。

另一方面,为了人民的利益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的终极目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直观表现为旨在让人民大众理解马克思主义,掌握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为大众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服务。然而,改造世界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改造世界是为了创造一个更加有利于人生存,更具人性的“属人世界”。也就是说,从终极目的上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自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实现“人是人的最高目的”这一终极价值目标的手段,实则是以满足人民大众的利益需求为旨归的活动。其实,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提出的社会时代背景中也可看出其为了人民的利益需求的价值旨归。虽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历史活动早已存在,但是它却是在当下我国人民大众精神生活存在着严重问题的情形下被正式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商业主义、拜金主义思潮兴起,全球化时代下导致的多元文化价值观冲突,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冲击,我国人民大众面临严重的信仰缺失、理想虚无、价值观混乱等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被提出,显然,它所折射的便是对当代我国人民大众精神生活困境问题的思考,显现的是对人的生存发展的终极关怀,体现出浓厚的人文价值意蕴。

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理性精神价值生成方式

基于上文所述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上是一个价值问题,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由形上的理论形态向形下的现实世界回归,强调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的存在对于大众主体的价值意义。然而,价值不是静态的实体,而是在主客体的对象性活动中生成的产物。因此有必要进一步从动态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中的价值生成问题进行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中的价值生成问题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理性精神价值的生成。显然,马克思主义的理性精神价值不能自发生成,“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实现要得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4]。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理性精神价值的实现必须与“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对象性关系。因为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介入社会现实,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它的潜在精神价值才能现实化。大众化实现了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性精神与具有主体实践能力的大众形成对象性关系的目的。大众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生活化,它立足于社会生活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从天上拉回人间,拉向现实的人。在大众化活动中,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对大众主体而言具有一定潜在理性精神价值的精神客体。显然,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性精神价值的生成方式。

马克思主义通过大众化活动实现了两大理性精神价值。一是理论理性精神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旨在认识客观现实的思想理论,因此具有重要的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理论认知功能。二是实践理性精神价值。马克思主义同时是一种表达人的价值倾向、进入和作用于人的内心并依赖人及其活动来实现的实践理性观念,具有改造世界的实践功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理性价值和实践理性价值是互相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理性力量对于世界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是其实践理性力量发挥的前提基础,实践理性力量对于改造世界的价值则是对前者的超越。从某种意义来说,只有当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精神价值实现后,马克思主义的理性精神价值才是真正生成。

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理性精神价值是如何在大众化中生成的呢?马克思主义的理性精神价值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经历了“化”大众和大众“化”两个阶段后得以实现。首先,在“化”大众阶段,大众作为受动主体接受来自外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教育,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认知工具,形成对客观世界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性认识。然而,大众主体并不满足于仅对世界作出科学的解释,大众还具有改造世界的实践需求,毕竟大众是现实的人,实践是其基本生存方式。这便导致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向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阶段的过渡,大众主体由受动身份向主动身份转换,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具体的社会现实实践活动。其实,在第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单影响了大众对外在世界的认识理解,同时也逐渐进入大众主体的内心,转化为大众自己的思想、情感、愿望和追求,内化为大众自己活动的心理能量和精神动力。这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便由抽象的理论转变为体现了形下的现实批判与形上的理想维度的统一的实践理性,实现由解释世界向改造世界的价值升华。

在大众“化”马克思主义阶段,大众主体将第一阶段所形成的对客观环境对象的真实认识与大众主体的内在需要结合起来,将大众主体的内在抽象的需要转化为外在现实化的、具体特定的、合理的实践目的,为未来的实践活动开展准备动力。正如列宁所说,实践是“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5]。其实一般来说,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人要从自己的需要出发确定行动目的、筹划未来实践。“行动如果没有目的就是无目的、无意义的行动。”[6]正是在这样的目的驱动下,大众主体才知晓在将要展开的实践活动中,究竟应采取什么样的办法、遵循什么样的程序规则以及怎样具体地运行的问题。虽然,这时的实践目的还是停留于观念的状态,但是它已经不同于抽象的理论,而是具有了强烈实践性意向和愿望的实践观念。这也就意味着,大众在开展未来实践活动前就先在头脑中进行了一次预演。所以尽管“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7]。这便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精神的价值目的所在,形成符合主体需要的合目的性的价值图景,而非根本不能实现的、毫无意义的空想图景。

另外,在马克思主义的理性精神价值生成过程中,由于大众按照自身的价值取向发挥了主体实践能力,使得大众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大众自身的主体实践能力价值也连带着得以实现。在大众化活动中,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可以与大众建立起主客体对象性关系,在于马克思主义满足大众的主体需求,而这实际上是基于大众具有相应的主体实践能力。人作为主体,其需要是多方面的、多种多样的,而每一种需要都以一定的能力作为基础、前提或支撑,主体需要与主体能力有着内在紧密的联系。没有欣赏音乐的能力,就不会有欣赏音乐的需要,没有消化食物的能力,也就没有食欲产生的必要。所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满足大众的主体需求,内在根本在于大众自身具备对马克思主义理性精神需要所相应的主体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的理性精神价值生成中,也凝聚着大众的智慧和力量,所以在这个过程和结果中,大众自身及其本质力量也得到表现和确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活动中,大众主体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

三、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价值论诠释的现实意义

从价值论视角这种生成性的、实践的价值思维方式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会对它的本质内涵形成一种抽象不变、固定的僵化理解认识,而是做出历史的、动态的解读,从而达到深入的认识。然而,理论研究来自于现实问题,是对现实问题的回答。所以,从价值论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发展,重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曾经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可是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冲突,多元价值冲突的局面,资本主义社会依旧存在的事实,以及我国存在的种种社会问题,我国人民大众心中便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之声,出现马克思主义精神信仰的式微态势,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遭到威胁。其实,马克思主义自身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使得它一直都富有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不是某个阶级独有的思想,而是广大人民的思想,是个性与社会的统一。完善人、发展人和提升人,促进和实现现实的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归宿和落脚点,这样的价值旨归,自然不会导致形成马尔库塞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单面人。之所以人民大众会对马克思主义失去信心,关键是在于当前人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已今非昔比,呈现出一个复杂多样的姿态,人民大众越来越不能够直接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给他们带来的切身利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本质被繁杂的各种现象所遮蔽。这其实也反映出当前我们还是过多地强调政治形态、学术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难于赢得大众的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是对此问题的回应。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蕴含的价值意蕴,就是对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形态发展的号召。通过价值论视角挖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层内涵,就是还原马克思主义理应有的事实状态,促使民众形成正确的认识,让大众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价值,减少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冷漠感,促使人们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性与人民大众实际需要是一致的,加深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认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重新恢复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信仰。

2.有利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当前一大重要的社会任务,而要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路径是关键。其实学者们早已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问题展开广泛研究。据《光明日报》2010年进行的学术热点调查显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的研究居于首位[8]。虽然路径问题研究火热,然而却存在一定不尽如人意之处,那便是理论与实践的相脱节问题。我们都知道路径问题研究就是为了解决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问题。但是实际情况是,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却并非那么容易。为何当前路径研究与现实的路径实践之间会存在代沟,我们认为主要还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认识不够深入。以前主要倾向于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客观性事实存在来分析,因此在探讨路径问题时,也主要关注的是工具性和实用性,如强调在理论宣传的通俗化、组织形式的科学化以及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上下功夫。尽管这是正确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仅仅停留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单纯的客观性事实问题,而是具有鲜明主体性的价值问题,因此,就必须改掉以往这种侧重路径的工具性,强调实用的思考方式,而要注重内在目的的因素。以往的思路容易使得人们更加重视路径与大众化活动外在形式上的匹配,比如说新技术、新方法,这些往往会带来昙花一现式的即时效果。从长期有效发展来看,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时,就需要考虑价值层面的因素,即如何满足大众主体的内在需要。具体而言就是必须注重人民的实际利益,以着力解决人民的利益问题为根本,人们才能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与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步伐。

总之,从价值论视角解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本质,有利于我们在具体的实际活动中,注意兼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既要把握大众化活动的实践规律,又要以大众化活动的深层价值旨归为根本目的,做到目的与工具的最佳契合,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理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切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5]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8.

[8]2010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出炉[EB/OL].http://news.xin huan et.com/edu/2011 -01/11/c_12965890.htm.

猜你喜欢

人民大众大众化理性
设计为人民服务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共产党的现实立场
理性的回归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