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哈尔滨再工业化的若干思考

2013-09-19陈丽敏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化

陈丽敏

(哈尔滨市体制改革研究所,哈尔滨 150010)

工业提升农业,催生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具有突出地位和作用。哈尔滨作为老工业基地,一贯具有浓厚的工业情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一直是我们的重要发展战略。但是,尽管我们做出了很多努力,却往往事倍功半,哈尔滨工业仍在全国布局中逐步弱化和边缘化,工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远没有起到“兴”和“强”的作用。2012年哈尔滨工业增速曾经一度跌落到2.3%,虽然全年实现了10%的增长,但是工业占全市经济比重下降,导致第一产业比重上升的结构性倒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哈尔滨工业发展现状进行再认识,对哈尔滨工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反思,结合内部资源禀赋和外部竞争态势,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工业化道路。

一、对哈尔滨工业现状的再认识

目前,哈尔滨工业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整体规模小,产业竞争力弱,企业数量少,与同类城市比较处于劣势,在国内所占比重很低,已经丧失了工业基地的地位。

1.工业规模小,拉动能力弱。从规模上看,哈尔滨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1 674亿元,2007年2 149亿元,到2010年3 390亿元,2011年3 904亿元,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与同类城市相比,工业规模很小,工业总产值仅为广州同期的20%左右。2012年哈尔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只有677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处于末位,排在我们前面的厦门是1 072亿元,西安是1 144亿元,而处于领先地位的广州和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都在5 000亿元以上,是我们的7倍多。2012年,哈尔滨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大约为0.6%,占全省比重的20%,因此,我们已经没有信心自称为工业基地。

工业规模小最直接的结果是对GDP的贡献小,哈尔滨规模以上工业占GDP的15%,全部工业占GDP的25%。从“哈尔滨1978—2012年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可以清晰地看到(见图1):近35年来,第二产业比重呈总体下降趋势;以1998年为分水岭,之前快速下降,从50%以上降至30.4%,之后缓慢上升,逐步向40%迈进。也就是说,哈尔滨工业近35年总体上呈衰落趋势,近14年有小幅回升。同时,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很低,2010年仅为32.7%,2012年工业甚至拉了GDP的后腿,导致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0.5∶38.8∶50.7倒退为11.1∶36.1∶52.8。

2.主导产业竞争力弱,新兴产业刚起步。一方面,哈尔滨虽然装备制造、食品、石化和医药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5%,似乎是起到了支柱和主导作用,但对外比较,是别人的几分之一,甚至是1/10,竞争力弱,无优势可言。我们的石化产业总产值不超过350亿元,而广州是2 000亿元;医药产业占全国医药产业总产值约1%,石化产业占0.72%,装备制造业占0.6%,在国内同行业中也没有突出的优势。另一方面,哈尔滨培育新兴产业的重点一直在游离,忽而电子信息、忽而生物制药,目前按照国家划定的新兴产业范围,我们的新兴产业也仅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4.8%,仍处于起步阶 段,发展壮大起来尚需时日。

图1 哈尔滨1978—2012年三次产业比重

3.工业园区规模小、产业集聚度不高。2010年工业产值排在前十位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单个园区工业产值从2 000亿元到5 000亿元不等。哈尔滨目前共有26个工业园区,包括4个国家级开发区,2010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1 125亿元。工信委预计2013年重点产业园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值1 800亿元,产业集中度达55%,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也就意味着目前哈尔滨所有的园区加起来还不如发达城市一个园区的工业产值,产业集中度也只有50%左右,园区还没有成为吸引各方投资、集聚生产要素、承接产业项目的有效载体。另外,哈尔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产业支持体系尚未形成,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4.工业企业少、效益差,吸纳就业能力不足。哈尔滨是一个有千万人口的省会城市、大城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不足14 000家,其中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占九成。即使是数量仅占10%(1 433家)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29家、中型企业145家、小型企业1 259家,小型企业数量占绝对优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21.4亿元,平摊到每家企业仅847万元,其中还有255家企业亏损。从行业看,除烟草制品业、皮毛羽绒制品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外,其他33个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普遍存在成本费用利润率低、资产负债率高的状况,整体经济效益较差。

工业企业数量少、效益差,直接影响就业;反过来,历年的就业比重变化也反映出工业的发展状况。从“哈尔滨1998—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看(见图2),就业比重变化趋势明显: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从1998年29.0%降至2010年21.7%),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变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恰恰相反,这同样说明

哈尔滨工业与农业、服务业相比实际上呈衰落趋势。

图2 哈尔滨1998—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表3 配第—克拉克就业结构、经济发展阶段关系

将哈尔滨2010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31.3∶21.7∶47.0)与“配第—克拉克就业结构、经济发展阶段关系”相比较(见表1),会发现一个矛盾现象:哈尔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分别对应表格中的工业化后期、工业化初期、工业现代化三个不同的阶段,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不符合定律的任何一个阶段,甚至不符合相邻的两个阶段。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极大地滞后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从侧面反映哈尔滨当前尤其是工业弱、发展不足,吸纳就业人员能力不足。

综上判断,哈尔滨处于工业化中期起步阶段,工业发展落后于国内同类城市,工业增加值在省内也大幅落后于大庆市,在工业方面未能发挥龙头作用。工业既是哈尔滨经济发展的软肋,更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突破点。

二、对哈尔滨工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再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哈尔滨工业在由计划向市场转型,同时政府对工业的作为也由大包大揽式的直接管理转向支持和服务。20世纪末期,我们把冶金、机械、化工、轻工、纺织等工业局改为公司,把市属企业下放,要求企业实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这些措施终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摧毁了我们的一些老品牌,例如卧虎毛毯、斑马油漆、他她乐排油烟机,等等。

21世纪以来,哈尔滨始终把“工业强市”放在突出地位。“十五”提出,突出工业强市,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医药三个主导产业,2002—2004年完成了国企改制。“十一五”工业发展策略是,以老工业基地振兴为主线,加大工业调整、改造和创新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壮大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医药工业四个基地,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优势产业为主体、配套产业和特色产业跟进发展的格局。“十二五”提出,坚持工业强市,实施工业倍增计划,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化工四个优势产业五年翻番,民用航空、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六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年翻番。

分析上述三个五年规划我们可以看到,哈尔滨工业发展策略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始终在国家步调下亦步亦趋,没有提前量,在很多机遇来临时没有充分地准备,只能被动应对,不能乘势而上。例如国企改革滞后于沈阳,让我们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很被动。二是留恋过去的辉煌,留恋老国企,抱残守缺,缺乏突破,始终放不下三大动力、哈飞、东安等原有大型国企,强调围绕这几个企业配套,一直把产业重点放在装备(或机械)、化工、食品、医药这四个产业中,装备与化工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底子,医药是改革开放初期起步的,食品是21世纪逐步成长起来的,而近10多年来我们没有培育起新的支柱产业。恰恰是依托农业资源的食品工业这个四大支柱产业中的后起之秀成为哈尔滨首个超千亿产业,而且孕育着巨大的潜力。三是在越来越边缘化的情况下,没有从头再来的决心,没有认清最现实的优势在哪里,总想走“老基础+高科技”或者科技转化催生新产业的道路,把工业发展的动力寄托在高新技术上,强调产学研平台建设,而对于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在工业方面的作用重视不够。比如,我们寄希望于哈电集团的风力发电设备、我们期待哈飞的大运载飞机,希望抓住某一个高端的产业、企业来带动全市工业。但是,高新技术转化往往需要充足资本的支撑,融资渠道少、没钱正是我们的困难;高新技术转化往往与产品、商品有很大距离,难以全部形成很大的经济带动能力,一个有效的例证就是哈工大、焊研所、703所等院所的航天项目、核技术在国内甚至国际相关领域很有地位,但是,很难与我们的产业发展联系起来,“神九”上天航天员带着哈尔滨制造的帽子,我们收获的是荣耀,而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

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适当调整策略,在创新驱动、发展高、精、尖的同时,按照工业化的普遍规律,更加充分地利用好农业资源、生态资源、空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和中小型企业,把产业发展与就业创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统筹考虑,也就是说,重新走工业化之路,推动哈尔滨再工业化。

三、哈尔滨需要再工业化

按照传统工业化理论,仅从工业化率看,哈尔滨目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向中期的过渡阶段或者中期的起步阶段,对于老工业基地来说(1952年哈尔滨市工业化率为37%,1970年达到65.89%),这确实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倒退。这种情况下是放弃工业另辟蹊径,寻找其他产业来带动经济发展,还是进行全面彻底的再工业化?我们认为应当选择后者。原因在于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工业是现代经济的主导。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工业是现代经济的主导,只有工业才能带动农业升级,现代农业最需要的先进机械、组织形式、营销方式,这些都是由工业提供或演化的;只有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才能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市场。即使在美国,金融危机后也把重振经济的策略由“去工业化”转向“再工业化”,回归到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在我国最生动的例子是深圳,这个改革开放后的“新贵”起步于蛇口工业园区,其发展历程就是工业逐步壮大并成为主导的过程,1979年深圳工业比重为20%,2000年50%,2005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54%,工业的壮大使得昔日的渔村目前农业比重几乎为零,工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不断升级,2012年深圳第三产业比重为55.7%。因此,对于哈尔滨这样一个经历了工业大起大落的城市,最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路径就是补上工业这一课,而不是绕过工业这道坎,事实上这道坎也是绕不过去的。

2.工业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年来,哈尔滨旅游、物流等服务业发展很快,第三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已经过半(2012年为52.8%),再加上工业发展在国内竞争中举步维艰,很多人开始寄希望于第三产业,期待服务业能够代替工业成为哈尔滨经济发展的主导。殊不知我们的第三产业比重高,恰恰是工业发展落后、经济总量过低基础上的虚高。副省级城市中很多城市发展水平大幅度高于哈尔滨,第三产业比重均在45%左右,例如沈阳经济总量6 607亿元,比我们高2 000多亿元,第三产业比重只有44%,工业比重是50%。由此可见,没有发达工业作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很难持续健康的发展。

3.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推动再工业化。哈尔滨农业比重10%以上,农民数量占50%以上,县域面积80%以上。如果说哈尔滨整体经济发展滞后,那么县域经济更是严重滞后,改变县域经济面貌必须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的道路。而工业化是“四化”同步的先决条件。没有工业化,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农业现代化转移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无法被城市吸收;工业生产能力较低,具有高科技水平的大型农业机械制造业竞争力不强,农业科技转化为工业产品不顺畅,导致农业产业链条短,从而阻碍农业现代化实现。因此,哈尔滨要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先抓工业,补齐工业不强不大的短板。

四、再工业化的切入点是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哈尔滨的再工业化不等同于欧美、日本的“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也不是现有基础上的拔苗助长,而是遵照经济发展规律,以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切入点,重走工业化之路。

1.需补上资源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展这一课。哈尔滨开埠之初是以中东铁路带来的贸易为主导,当时的工业是以满足贸易城市需求的消费性轻工业,例如面粉、烟草,等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骤然间成为以投资类、军工类产品为主导的重化工业基地,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中缺少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展的过程。

2.目前的工业化水平要求我们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西方经济发展历程看,英国的工业化起步于蒸汽机带动的纺织业,美国同样经历了由种棉花到纺棉花的工业化转折,同时,农民离开土地后,必须经过劳动密集型这种对技能要求低的产业才能逐步适应现代大工业的要求,工业化初期、中期的主要产业基本上是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哈尔滨目前处于工业化初期到中期转化阶段,应当发挥我们的资源优势(特别是农业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发展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实,近年来食品工业的发展态势已经证实了这一点。2012年食品工业实现增加值254亿元,高出装备制造业111亿元,是石化的2.7倍,是医药的3.6倍。在它的带动下,地方工业发展迅速,2012年地方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59%,增速高于全市5.6个百分点;全市工业内部轻工业比重提升,哈尔滨轻重工业比由2000年的45.6∶54.4演变为2012年的52∶48。因此,不管我们如何作为,经济规律已经在显现、在起作用。

3.国内工业的竞争态势决定我们必须发展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改革30多年来,国内工业已经重新布局,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完成了由轻工业到重化工业的转变,且石化、汽车、飞机制造等很多行业都占据了短期内难以撼动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拼资金、拼技术,抢着走先进制造业这个独木桥已经是不明智的了,外部竞争要求我们放下身段,搞资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4.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等同于落后产业,不是发展方式的倒退。新的产业升级已经不单单是由劳动密集到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升级,还包括向资本技术密集和信息管理密集的价值环节升级,以及与绿色生态价值的升级,即当今的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再是简陋作坊式,他们与现代技术和管理结合,与现代运营模式结合,同样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

综上,我们认为,哈尔滨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起步阶段,在国内工业产业布局中已经丧失了工业基地的地位,需要一个从头再来的再工业化过程,而再工业化的切入点是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至少要把这两个产业与重化工业放到同等重要地位,给予更多的支持。

猜你喜欢

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化
山西加工型马铃薯种植规模继续扩大
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丢
碎片化培训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薯条加工型马铃薯品种筛选初报
中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适度性研究
劳动密集型企业职工薪酬现状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綦江区加工型辣椒优质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