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木病害及其防治

2013-08-15曹德顺

河南科技 2013年6期
关键词:植物病害生物性化学防治

曹德顺

(伊春市上甘岭区卫国林场,黑龙江 伊春 153032)

林木由于所处的环境不适,或受到其他生物的侵袭,使得正常的生理程序遭到干扰,细胞、组织、器官受到破坏,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引起林木生病的原因简称病原。病原的种类很多,大致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两类。

在森林生态体系中,林木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就林木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而论,大多数微生物为林木的生长发育所必需,或者是无害的,而少数种群却以林木为摄取营养的对象,引起病害,因而成为有害于林木健康和生存的因素。林木与周围温度、湿度、光照、土壤中诸因素的关系,以及微生物与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与非病原微生物)。微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关系也同样复杂。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与林木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关联。在这个生态体系中,直接导致生病的因素称为病原,其他的各种相关因素则视作环境因素或诱因。应当指出,这里所说的环境因素既包括了非生物性的,也包括了生物性的。

生物性病原是指以林木为取食对象的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类菌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线虫、藻类和螨类等。凡是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植物病害都是有传染性的,因此称作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

非生物病原是指那些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水分、光照、营养物质、空气组成等因素。如非传染性病害,或非侵染性病原,也称生理病害。遭受侵袭的植物称为感病植物,对寄生物来说是寄主。

一 林木病害的症状和病害类型

1.林木病害的症状

林木受害后,首先在生理上受到一系列的干扰,但其不易为人们所感觉。这种生理上的干扰继续发展的结果必然使林木发生组织和形态上的变化,如组织细胞坏死、出现变色班、肿瘤等。同时,在发病部位往往出现黄、白或黑色粉状物,小黑点等。所有这些特殊表现称为病害症状。症状是准确诊断林木病害的主要根据。

2.林木病害的主要类型

植物的病害,大多数根据其症状特点来命名。林木上常见的病害类型主要有白粉病类、锈病类、斑点病类、烂皮病类、溃疡病类、腐朽类、花叶病类、肿瘤类、丛枝病类、萎蔫病类。但必须指出,病害的症状随着病害的发展,往往会出现初期、中期和末期症状的截然不同。环境的变化会导致症状的变化,但在—定环境条件下,病害症状又有其特定的特征。因此需要我们掌握病害症状的变化规律,对症下药,施之以治。

二 林木病害防治方法

林木病害防治的目的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降低群体发病率或产量损失率,以减少经济损失,我们知道病原一环境条件一病原寄主是病害发生发展的基础,三者配合“协调”时,病害即发生和流行。出此,在病害的防治上,则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以人为的干扰来打破这种协调关系。具体而言,就是采取这样一些措施:消灭病原或切断其传播送径;增强寄主的抗病力或保护它不受病原物的侵袭;改善环境条件,使不利于病原物数量的积累和侵染活动的进行,或有益于寄主抗病性能的发挥。一切防治措施都是为了或多或少地达到上述目的。依据采用的手段不同,林木病害防治措施可分为病害检疫、改进营林措施、选育抗病品种及物理、化学、生物防治法等。

1.病害检疫

植物病害检疫是为防止危险性病害的国际间或国内地区间人为传播的一种措施。检疫工作由国家检疫机构人员依法进行。检疫方法依具体病害而定。对林木病害来说,一般种子带病的情况较少,苗木、插穗、插条等则几乎可以传带各种病原物,是重点检验材料。常根据经验用肉眼或放大镜目测,必要时采用显微镜观察或用分离培养、生物化学方法测定。

2.营林措施

环境条件的任何重大改变都将影响到整个病害的生态体系,采取正确的营林措施可创造一个有利于苗木或林木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3.选育抗病树种

选育抗病树种的基本方法与一般的育种方法是一致的。通常采用抗病种源选择、抗病单株选择、抗病实生苗选择、母树林改良、种间杂交和物理、化学诱变等。通过这种方法引起遗传基因的改变,然后从中选择抗病的后代。

4.生物防治

从广义上说,一切利用生物手段来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都属于生物防治的范畴。通常是利用某些微生物作为工具来防治植物病害。如利用白粉寄生菌控制白粉病、锈菌寄生菌控制锈病的发展;利用大隔孢伏革菌防治松树银白腐病等。生物防治法不会破坏生态环境,但作用慢,易受环境影响,效果不稳定。

5.物理、化学防治

利用高温、射线等物理方法防治植物病害叫物理防治。如对种子、苗木、土壤进行热处理,杀死其中的病原物、用超声波、各种射线来杀死植物种子和苗木中的病原物等。

用化学药物来防治病害称为化学防治,它使用范围广、收效快、方法简便,特别是病害发生后采用化学防治往往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按照化学药剂的作用,可分为铲除剂、保护剂和内吸剂。铲除剂直接可杀死病原物,如五氯酚、甲醛等;保护剂可直接施于植物体,保护植物不受侵害,如低浓度的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有机硫、磷、氯等;内吸剂是指被植物吸人体内,起抑制病原物扩展的药剂,如托布律、多菌灵等。化学药剂的使用方法包括土壤消毒、种实消毒棚喷洒植株等。化学防治在短期内效果可能是显著的,但从长远看,从保持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的观点出发,必须慎重使用。

猜你喜欢

植物病害生物性化学防治
新加坡Green Mark标准的亲生物性指标研究:基于气候响应视角
试论淡水养殖常见生物性病害与防治技术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大学英语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利用微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研究进展
植物镰刀菌枯萎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生防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生物性和社会文化性:对“家族”与“民族”关系的人类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