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山西佛教慈善状况及其基本特征

2013-08-15史政坤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五台山高僧佛教

史政坤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佛教起源于2500多年前的古印度,自释迦牟尼将其创立始便与“慈善”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中与慈善有关的名词如“结善缘”、“行布施”、“种福田”等不胜枚举,最常见的说法有“大慈大悲”、“慈悲为万善之基本”、“慈悲是佛道之根本”。佛教把慈悲作为其精髓,把慈悲精神作为其教义核心,并在慈悲思想基础上建立起佛教慈善观,成为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佛教相生相伴,相影相随。公元68年,佛教传入山西,“佛教在山西兴起于东汉,发展于北魏,鼎盛于隋唐,绵延于宋元明清。……以五台山为中心,逐渐成为全国佛教传播的重点区域之一”。佛教的传入,唤醒了人们的信仰,推动了古代山西佛教慈善的发展。

一、古代山西佛教慈善状况

早在180万年前,山西这块土地上就繁衍生息着中华民族的先祖,各民族在此分散杂居,经历了多次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朝代更迭的变化,遭受了无数自然灾害和战祸动乱的摧残。每当这个时候,山西佛教界人士都会挺身而出,发扬“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旱时祈雨,灾时布施,难时禳福等,积极参与开展各种慈善活动。这一时期,山西佛教慈善的状况是:

(一)实施灾害救助,赈济灾民。元至明代山西高僧金璧峰禅师(1308年-1372年,乾州永寿县人),出家后遍朝五台山五顶和各寺院,在华严谷灵鹫庵禅修、普光寺藏修。元至正九年(1349年),山西遭受旱灾,皇帝召他至燕都(今北京)“,命其建坛祈雨,赐金千两,他将所赐之金,赈以饥民”。明代山西高僧莲池大师(1531年-1612年,杭州仁和人),出家后北游五台山,有一年遇天大旱,百姓请其祈雨“,他手持木鱼,边敲击边循田前行和念佛名,刹时大雨如注,民众万分欢喜”。1450年,山西五台县连续数年大旱;1594年、1787年和1794年,滹沱河、清水河洪水泛滥,沿岸良田全部被淹;1832年和1836年五台县大旱,收成锐减,饥民遍地。1874年,清水河遭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1877年、1892年和1900年,五台县大旱,颗粒无收,洪水泛滥成灾,饿殍遍野。以上灾年,五台山寺院和僧尼都施以援手,或设粥棚或送物品接济灾民。

(二)修建佛教设施,保护文物。五代时山西著名高僧、政治家、实业家继(901年-973年,深州东寿即今河北献县人),在五台山拜真容院胜果大师弘准为师,潜心研究佛法,精通《华严经》。他建起真容院四面轮庑及华严寺楼阁,并塑山龛罗汉32堂,藏经六百万卷,讲经时,“设四众无遮粥会,普施温汤”。明代山西杰出高僧、建筑家妙峰大师(1540年-1612年,山西平阳府临汾县即今临汾市人),主持建造了山西芦芽山铁塔、万佛洞,蒲州万固寺,三原净河桥,峨眉、普陀、五台三座铜殿,龙泉关御茶庵和太原双塔寺等各具特色的建筑“,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建筑文物”。明代山西著名高僧紫柏大师(1543年-1603年,世居吴江即今江苏苏州),内著慈悲,外严戒律,待人平等,以慈悲利物,化佛扬化,振兴禅宗,曾重兴佛刹15处,铸造一口万斤大钟,“既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出世的爱佛爱教的高僧,又是一位实实在在的入世的爱国爱民的菩萨”。

(三)减轻民众负担,努力造福百姓。五代时山西著名高僧、政治家、实业家继慷慨解囊,用钱财资助当时因战争导致财政危机的北汉政权“,缓解了百姓繁重的赋役压力”。同时开辟财源,“招募百姓开山采银矿,所得之银,私人取十分之六,其余归国家所有”。明代山西名僧别传禅师(1499年-1579年)来五台山之前,“为峨眉山修桥铺路,植树造林十万八千株,绿化了峨眉山,庄严了国土”。明代山西杰出高僧、建筑家妙峰大师铺山路、修桥梁数十处。“应县明代僧人曾在曹娘村和城东建季节性便桥(冬建春拆)和广济桥,方便来往群众通行”。

(四)维护民族关系,促进文化交流。清代山西著名高僧、翻译家、政治家和宗教活动家章嘉国师(1717年-1786年),1719年被认定为内蒙古最大的黄教活佛二世章嘉阿旺曲丹的转世灵童,成为三世章嘉呼图克图。1750年,章嘉国师奉命陪同乾隆皇帝朝礼五台山,讲经说法,主持祈愿大法会,成为五台山黄教僧侣总首领。在五台山30多年间,“为大清皇室,祝寿荐亡,祈福禳祸,他的政治宗教活动,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维护了蒙藏少数民族同清王朝的关系。他撰写了藏文、蒙文《清凉山志》,详尽记述了五台山汉地佛教史迹和藏传佛教的发展史”。

二、古代山西佛教慈善基本特征

古代山西佛教慈善尽管年代久远,资料有限,但佛教慈善的基本特征比较明显:

(一)佛门人士以实际行动践行慈善,生动具体地阐释了佛教慈善思想。古代山西佛教深受“慈悲济世”精神和基本教义影响,把“大慈大悲”惠及众生、发自内心利益人天、自然而然学修并重、劝导众生止恶扬善作为一种心理满足和精神洗礼。佛门人士亲身参与各种慈善活动,更多起到的是宣传佛教慈善思想、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引导人们多做慈悲善事的思想感化作用。

(二)较为发达的寺院经济是佛教慈善的来源和保障。古代山西,寺院经济是伴随佛教的发展、寺庙的兴建、僧人的增多以及佛事活动的开展而逐步形成的。其收入的方式主要有斋会施舍、募化布施、土地出租、寺庙生产以及各地进送等。这一时期,佛教普遍受到帝王崇奉,寺院经济大都由帝王和国家供给,比较充裕。一是土地赏赐封赠。北魏时期,山西灵丘觉山寺的大量土地都是皇帝所赠予;唐、元、清代,也都有皇帝诏令赐田的情况,且地权属于寺庙,五台山寺庙的土地就分布在今五台、繁峙、代县及河北的阜平县一带。二是资金供给。北魏时期,山西僧尼生活所用一般由官府供给;隋唐以来,境内凡皇帝诏令修建的寺庙和所铸所雕的佛像等一切开支均由国家负担;明代永乐至嘉靖年间,五台山的僧侣受皇帝诏令,由代州按月拨付僧粮;清代初年,诸帝对山西五台山菩萨顶的大喇嘛尤为礼遇,命山西全省都要向其进贡,延续达40余年。驻五台山镇海寺的章嘉活佛,在元、明、清三朝都得到皇帝封赠,其所需费用均由地方进贡支付。三是土地出租。北魏以来至元、明、清各代,山西许多寺庙都将皇帝赠予的土地进行出租,增加了收入。所有这些,都成为古代山西佛门人士参与开展慈善活动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可靠保障。

(三)佛教慈善直接受到佛教兴衰的影响。公元68年(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佛教传入山西,五台山建造了山西最早的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自此,山西与佛教、佛教慈善变得息息相关。佛教兴,则佛教慈善兴;佛教衰,则佛教慈善衰。东晋初年后赵时期,天竺沙门佛图澄将佛教传入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市)等地,后道安将洛阳佛教传入山西太原等地。佛教和佛教慈善思想在山西逐渐传播开来。南北朝时期,山西佛教开始繁荣,五台山寺庙达200余所,佛教慈善随之开展。后由于嵩山道士寇谦之和宰相崔浩的煽惑,以及长安种麦寺私藏武器等原因,太武帝发动了中国第一次灭佛事件,山西佛教遭受沉重打击,佛教慈善也严重受挫。北魏文成帝继位,明令重兴佛法,山西佛教得以发展。北魏后期,五台山已成为沙门研习《华严经》的中心、文殊菩萨的道场和中国佛教的圣地,形成了五台山佛教第一个兴盛时期。北周时,周武帝受道士张宾、严达及宰相卫元嵩等蛊惑,发动了中国第二次灭佛事件,盛极一时的山西佛教遭受重创,寺庙悉毁,僧徒还俗,财产尽失,“释典凌迟,苦徽盛轨,烟沦殆尽”,佛教慈善亦随之消失。隋唐时期,隋文帝、隋炀帝改变了周武帝的灭佛政策,使山西佛教在前代传译、讲习、论师辈出的基础上很快复兴起来,得到迅猛发展。唐代,山西寺庙林立,名僧辈出,寺院经济发达,经书浩繁,唐朝中叶,五台山被确立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成为全国佛教的楷模和著名的佛教圣地,山西佛教达到鼎盛。唐武宗即位后,发生了会昌法难及后来五代时期后周世宗的毁佛事件,佛教及其慈善再次遭到严重打击。经历了“三武一宗”灭佛的曲折,佛教及其慈善在山西走向衰落,后虽有恢复,但终究未能恢复到唐武宗废佛前之盛况。宋元时期,五台山佛教得到恢复,香火旺盛,成为汉地最著名的汉藏佛教圣地。明清时期,山西佛教朝着儒佛道三教合一、汉藏并转、禅教并重、诸宗归一的方向发展,成为汉族地区喇嘛教盛行之地,山西佛教慈善也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得到兴盛。

(四)佛教慈善自发形成,没有组织。古代山西佛教慈善力量比较单薄,佛教慈善多以僧尼个人、寺庙为主,受到规模小、范围窄,隐蔽山林、就近就亲,个体行为、经费不足,作用有限、成效不大等局限。明代山西高僧楚峰和尚(生卒年代、籍贯均不详)广交僧俗和官员,结识并劝谏时任总督宣大都御史的李文进由原来的除佛灭法转变为信仰佛教、护寺保佛学法的立场和态度。明嘉靖年间,五台山僧人要纳粮服兵役,楚峰将此情况告知李文进,“李以‘寒山地僻、五谷不生、乞化艰难,沙门从军,于兵无利’为由,全部免除了五台山僧人纳粮和服兵役”,使五台山佛教避免了“寺废僧残”、“梵宇为墟”的劫难。明代山西著名高僧智光大师(生卒年代、籍贯均不详)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约镇澄等53位高僧和123位居士在五台山狮子窝结莲社,建十方净土院,成为当时一大壮举。智光、镇澄等法师制定了《十方净土院规约》,其中许多内容体现出佛教慈善思想。如《规约》明确“是院本为老病者设。凡僧六十而无归者,入养老堂。四方僧有病而无依者,入延寿堂”,“凡在道友,如有病难等缘,在外即搬取归养救济等。违者主事者出社”。清代山西高僧悟尘和尚(生卒年代不详,苏州人)于清康熙年间朝礼五台山,发愿要用白米、细面供养过往僧尼,隆冬腊月前往山西汾州府募缘,冻息将绝时被汾州城十方院僧众所救,醒后说明缘由而感动众僧,大家皆助其资金。“悟尘携金返回五台山至镇海寺,借茶房三间,备足米面等物,如法供养过往僧尼。后来,他又复建殿堂数十楹,立为丛席,接待大众,为弘法利生而建功立德”。

(五)封建统治者大都鼓励支持佛教及其慈善,表彰奖励僧尼。南北朝时期,北魏初年的道武、明元皇帝都崇信佛法,对佛教名僧给予礼遇。唐代除武宗外,其余皇帝都对山西佛教给予了扶持。五代时,山西著名高僧继被北汉政权诏授五台山十寺都监,赐其广演匡圣大师、鸿胪卿,从而登上政治舞台。宋代统治者对佛教给予了扶持和保护。元代时,统治者非常尊崇佛教,喇嘛尤受优礼,藏传佛教被尊为国教。明代诸帝对佛教都很重视,尊崇藏传佛教,优抚喇嘛,礼遇禅僧,扶植五台山佛教。清朝十代帝王大多比较信佛,尤其崇奉喇嘛,山西著名高僧章嘉国师被雍正帝袭封为“灌顶普惠广慈大国师”。

综上所述,古代山西佛教界人士遵从佛教教义,发扬优良传统,适应时代需求,付诸践行慈善,对古代山西社会、民生产生了积极作用,并一直延续影响至今。今天,在国家鼓励和规范佛教界从事公益慈善的大背景下,回顾总结这段历史,无疑将对现代山西佛教慈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魏书·崔光传.

[2]大智度论:卷27.

[3]观无量寿经.

[4]慧祥.古清凉传:卷1.

[5]五台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6]《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山西五台山高僧名僧业绩//山西文史资料(第94辑).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94.

[7]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第46卷.中华书局,1997.

[8]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山西通志(干部读本).山西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五台山高僧佛教
梁楷《八高僧故事图》新辨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五台山
佛教艺术
五台山掠影
爱国高僧阿旺嘉措评述
《高僧传》地名“抱罕”为“枹罕”校误
往五台山(外一首)
丝绸之路上的两位高僧
五台山的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