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侨华人的爱国活动与五四运动
2013-08-15刘芳彬
刘芳彬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五四运动在我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它是在中华民族危亡日益加重的情况下,由中华民族各阶层人民大众发动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伟大爱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具有爱国主义传统、身处国外的华侨华人由于更直接、更敏感地感受到弱国病夫所遭遇的凌辱和蔑视,反抗外来侵略的表现更强烈、更激进。
一、海外华侨华人是五四运动的重要推动者
海外华侨华人与五四运动的关系可追溯到1915年反对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爱国救亡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假借对德宣战,出兵中国山东,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全部侵略特权和利益,并趁机于1915年1月18日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袁世凯称帝的交换条件,企图实现独霸中国的阴谋。消息传开,国人无不痛恨,一场大规模爱国救亡运动在国内外日渐兴起。身处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由于遭受不公正待遇和民族歧视,反帝情绪和民族意识更为强烈,因而,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中很自然地走在了前列。1915年2月11日,留日学生和旅日华侨千余人冒雨在东京集会,誓死抵御日本的无理要求;2月20日,部分学生代表归国分赴京、沪等地,宣传“二十一条”的真相,发表“泣告全国同胞书”,揭露日本妄图灭亡中国的侵略野心,抗议袁世凯政府的卖国行为,呼吁同胞“宁为亡国前之雄鬼,不为亡国后之遗民”[1]。2月21日,加拿大温哥华华侨2000余人集会,反对“二十一条”;2月25日,旅居美国的黄兴为反对“二十一条”,与旅居南洋的李烈钧、柏文蔚等往返函商,并联名通电上海各报,主张“暂停国事,一致对外”[2];3月13日,菲律宾小吕宋华侨电请北京政府拒绝“二十一条”,呼吁“宁战毋让”;同期,留美学生会也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抵抗日本侵略中国的方法,电请政府拒签亡国条件。但是,海内外华人的坚决反对并没能阻止日本控制中国的阴谋,1915年5月9日,“二十一条”签字后,留日学生总会再次发表“警告全国父老书”,号召国人“万众一心,抵抗侵略”。在留学生积极宣传和海外华侨的爱国声援下,全国人民群情激愤,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为五四运动作了准备,也可视为五四运动的前奏或预演。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而海外华侨华人的反帝斗争贯穿于“巴黎和会”的始终。1919年1月,以“拟定对战败国的制裁和约”为目的的“和平会议”在巴黎召开,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的资格出席,国内各界人士及海外华侨华人都高度关注,希望就此收回山东权益、取消“二十一条”及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不公正待遇。早在1918年12月22日,留日学生救国团为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发布《敬告欧美各国及全国父老兄弟书》,提议取消中日军事协定、无条件交还青岛与胶济铁路、收回中东铁路、归还台湾等要求;1919年初,旅居英、法的中国留学生,参加欧战的华工、华侨、国民党人及一些政界人士联合组成“中国国际和平促进会”,发表“本会对于中国外交问题之主张”,提出将“增进中华民国国际地位,抵御强权侵犯”作为宗旨之一,组织旅欧华人积极开展爱国活动;1月18日,巴黎和会开幕之日,上海《民国日报》即刊出中国侨日学、商各界全体致北京当局及全国人民的通电,要求于巴黎和会上废除“二十一条”,最先公开系统地提出了与后来五四运动中“外争国权”内容大体一致的基本主张。在巴黎和会上,中、日代表团因山东问题发生争执,中国提出取消“二十一条”等正当要求遭和会拒绝,引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1919年2月,美国最大的华侨社团中华会馆召开会议,决议“致电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坚持到底;致电在欧洲的美总统请转致各国代表,主持公理;致电南方军政府务为严行拒绝;致电北京政府,此次切不可受其恐吓,稍为退让,再贻国耻”[3]。同月,留美学生组织爱国委员会,致函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和美国参议院,请其否认和约中关于将山东主权交予日本的条文,同时出版《中国对日》、《和平席上中国之要求》等英文小册子广泛散发。3月,菲律宾马尼拉中华商会致电呼吁,“请本国息内争,以全力为出席欧洲和平会议我国代表后盾,力争国际平等地位”,并“通电拥护出席和平会议诸代表,力争公理,并请为国努力”[4]。巴黎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侨组织的“和会促进会”更是不断地向巴黎和会示威、请愿,声援中国代表团的正义主张,坚决反对妥协,并及时把会议的有关消息发回国内,促使国人认清时局的重要性。4月初,当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开,中国各界和侨胞对帝国主义者的幻想破灭,对卖国贼的痛恨加剧,4月16日,上海的华侨联合会、华侨平和期成会、上海民议联合会等召开团体联合大会,决议惩办卖国贼,“以除祸根”[5],唤起民众怒潮,促使了五四运动的总爆发。
二、海外华侨华人是五四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五四运动的爆发就像一座灯塔,感召着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海外华侨华人,他们群起声援,与国内的反帝运动遥相呼应,构成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下了近代华侨华人爱国运动史上重要的一页。
东京和巴黎是五四运动在国外斗争的两个主要战场。当五四风暴发生后,“身居仇国”、一直在为中国主权而极力抗争的留日学生和华侨“闻风响应”。当日,留日学生救国团分别致电南北政府“山东青岛系我生死,日使强争由中日解决,国命危在旦夕,乞电专使严拒签字。决裂宁勿屈,生等誓死为后盾”[6];致电巴黎和会中国代表“祈勿签字,速退和会,宁为攘夺,毋自断送”[7];通电全国各省的议会、教育会、商会、农会等各团体、各报馆,指出“外交失败,国势愈危,凡我国民应同悲愤;共同挽救,此正其时”[8]。5月7日,千余名留日学生和华侨高举写有“五七国耻纪念”、“直接收回青岛”、“打破军国主义”等大字的白布标语,列队游行,并先后向美国、瑞士、俄国等驻日公使馆递交外交呼吁书,与国内学潮遥相呼应,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五四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欧洲华侨华人在“中国国际和平促进会”的组织和领导下,密切注视着巴黎和会有关中国问题的议案及中国国内的动向,当他们得知和会讨论由日本取代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及国内爆发五四运动的消息后,顿时热血沸腾。5月9日,“和平促进会”召开国耻纪念会,进一步激发欧洲华人的爱国热忱。为了阻止中国代表在和约上签字,他们多日奔走呼吁,不断要求代表团明确保证“不允保留即予拒签”,甚至向代表团提出警告和威胁,如果他们有违众意,“当捕杀之”[9]。6月28日,即巴黎和会签字的当天,旅法华工、留学生、华侨等上万人包围了中国专使的寓所,促使中国代表团做出拒绝出席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签字仪式,维护了民族尊严,使帝国主义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1921年华盛顿会议中国收回山东主权打下基础。对于欧洲华人在五四运动中的特殊作用,国民党要人张继在谈到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约的原因时说:“其力乃在巴黎之华工及学生。”[10]
东南亚是华侨华人最密集的地方,东南亚华侨华人曾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坚强支持者,具有深厚的爱国爱乡革命传统。当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海外,侨居东南亚各地的华侨华人迅速行动起来,从5月中下旬开始,一个以抵制日货为主要手段的声援活动在南洋和其他地区的华侨华人社会中爆发,并不断向纵深发展。5月下旬,以马来亚著名华侨领袖吴世荣为代表的47人联名致电北京政府,要求释放参加示威游行被捕的学生;同时,当地中华总商会公开抵制日货,拒绝与日本人合作。华侨商店不进日货,也不卖日货,取消原来的订货。华侨人力车夫不拉日本人,搬运工人不装卸日货,使当地日本人“不仅不可能进行贸易,甚至连购粮、市内交通等也明显地感到不方便”[11]。新加坡华侨抵制日货的行动更为激烈,自5月4日以后,一些爱国仇日的标语就出现在新加坡的各个角落,排日情绪不断高涨,并于6月19日演变为一场反日暴力行动,反映了海外华侨华人民族主义精神的高涨。印尼泗水的华侨商人为抵制日货,成立“铁血团”和“救亡团”等组织,并不顾荷兰殖民政府的干预,在当地华侨报纸《泗滨日报》上刊登抵制日货公告。统计资料表明,在整个8月份,印尼泗水和三宝垄的华商与日本人的商业往来事实上已经处于停顿状态。[12]
另外,菲律宾、暹罗(泰国)以及美洲等地的华侨华人也以各种方式抗议巴黎和会牺牲中国权益的行为,有力地支持和配合了国内反帝爱国斗争,打击了卖国贼,构成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海外华侨华人的爱国活动是辛亥革命以来华侨爱国意识空前增长、民族主义觉悟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团结,提高了民族自信心,为抗日战争时期更大规模的爱国运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海外华侨华人是五四运动的坚定宣传者
海外华侨华人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强烈关注祖国命运、民族前途。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们不但迅速群起声援,而且利用华文媒体公开、大量报道中国各地反帝爱国活动的情况、发展趋势,积极宣传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勇气和精神,不断激发海外华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促使世界华人走向空前的民族大团结。
五四运动爆发后,大批留日学生愤而罢学归国,直接参与国内的反帝爱国斗争,而多数未能归国的留日学生和众多华侨则在日本坚持斗争,他们除函电呼吁外,积极为国内报刊撰文投稿,宣传爱国。日本学者实滕惠秀指出,留日学生“高举抗日的旗帜,对本国同胞宣传,促使他们认清时局的重要性”[13]。在曼谷,由著名中华革命党人萧佛成主办的《华暹新报》从5月下旬起,连续发表文章宣传抵制日货,并大量报道各地抵制日货运动的发展形势,以此召唤华侨的民族情感和抗日激情。菲律宾华商在华侨媒体《平民报》、《马尼拉时报》等的大力宣传及华侨学生的动员支持下,于6月下旬开始抵制日货行动,并拒绝参加菲律宾殖民当局召开的庆祝欧战胜利大会,表达了他们对巴黎和会中几个帝国主义列强牺牲中国、偏袒日本的愤慨及对祖国的尊重和热爱。
素有革命爱国传统的欧美华人得知国内爆发五四反帝运动的消息后积极声援。5月9日,欧美留学生代表呈递英、美、法、意四国公使书,鲜明提出“战时日本所要求之条约应完全取消”,要求“将德国前有之山东权利及日本在山东所有增加权利交还中国”[14]。7月,旧金山中华会馆、同源会、耶教联会等华侨社团,分别致电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各国代表以及美国国会议员,反对和会决定;当美国总统威尔逊决定9月到旧金山演讲时,中华会馆议决,派麦纳律师为代表,届时向总统质询。[15]表达了美国华侨对巴黎和会的失望,向美国政府表明了中国人民的态度和民族主义精神。
总之,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海外华侨华人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发生、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饱受屈辱,备受欺凌。正是由于国际霸权主义的蔑视和侮辱,导燃了海外华侨社会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激情,促使华侨华人民族主义的觉醒和民族思想的全面爆发。海外华侨华人的各种反帝活动不仅鼓舞和壮大了国内爱国运动的声势,阻止了军阀的卖国阴谋,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程,而且直接和间接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其出卖中国利益的卑劣行径,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扩大了五四运动在世界的影响,是近代中华民族反抗侵略、争取独立的重要篇章。但有关海外华侨华人在五四运动中的表现和作用,至今尚未得到社会广泛的认同与关注,本文试图为弥补这一缺憾尽微薄之力。
[1]留日学生代表.泣告爱国同胞书[N].申报,1915-03-02(10).
[2]汤志钧.近代上海大事记[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794—795.
[3]任贵祥.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M].武汉出版社,1997:69.
[4]菲律宾岷里拉中华商会三十周年纪念刊.马尼拉:1936:62.
[5]民国日报,1919-04-18.
[6]彭明.五四运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59.
[7]编委会.五四运动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402.
[8]编委会.五四运动回忆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401.
[9]中华民国史事纪要(初稿).台湾中央文物供应社,1919:827.
[10]民国日报,1921-10-16.
[11][日]菅野正.南洋华侨与五四运动.奈良大学纪要:第10期.
[12]福田省三.南洋华侨抗日救国运动的研究.东京:东亚研究所,1945:14-15.
[13][日]实滕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M].潭汝谦,林启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414.
[14]欧美留学生代表递交英、美、法、意四公使书.晨报,1919-05-09.
[15]刘伯骥.美国华侨史.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