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远期疗效分析
2013-08-15庾海清邓斌
庾海清 邓斌
急性心肌梗死为冠心病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目前已经通过众多临床试验被证明可以在早期,充分性、持续性地通开相关梗塞的血管,有效挽救患者濒死的心肌,避免远期左心室重构,进而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的左心功能[1]。本文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250例在本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26患者设为观察组,将124例未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远期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50例在本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经本院临床症状和心电图表现以及血清酶学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26患者设为观察组,将124例未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72例,女54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9±4)岁;并发高脂血症14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病12例。对照组男73例,女51例;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59±3)岁;并发高脂血症13例,糖尿病10例,高血压病11例。所有病例均已排除存在心源性休克和严重肾功能不全。2组患者在数量、性别比、年龄、并发症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经桡动脉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将手臂自然的外伸、外展放置在臂托上,将腕部垫起以方便进行穿刺。先常规对患者的肘关节以下的前臂、整个手掌进行消毒,并同时将腹股沟部进行消毒备用。铺好无菌巾,在患者的桡动脉穿刺位置,局部使用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进行麻醉,使用穿刺针在桡动脉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放置6F的动脉鞘,并常规经鞘给予注入剂量为150μg的硝酸甘油以及剂量为5 000 U的肝素[2]。完成冠脉造影后,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在手术前追加剂量为5 000 U的肝素,全部选用6F鞘。手术后将导管拔出鞘管,在患者的穿刺部位上使用特制的桡动脉压迫止血器进行固定,压迫止血8~10 h。
1.2.2 对照组:给予股动脉穿刺后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手术前常规使用肝素,术后4 h按照ACT测定结果常规拔除鞘管,使用弹力绷带压迫患者的穿刺部位6~8 h,右下肢制动24 h后,去除掉弹力绷带[3]。
1.3 观察项目 随访2年,观察2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随访2年,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35例,发生率27.78%;对照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76例,发生率61.29%。2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5,P <0.05)。
3 讨论
选择经桡动脉为入径直接进行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目前已经被证明要比经股动脉为入径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临床痛苦小、血管并发症少、局部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特别是手术后不需要停用肝素抗凝治疗等临床优点[4]。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如果存在股动脉穿刺的禁忌或者穿刺上存在困难,使用桡动脉可以作为一个良好的穿刺替代部位。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给予早期、持久性、充分性的开通相关梗塞血管是治疗的重点,进而挽救更多存活的心肌,以最大限度的缩小患者梗死面积,有效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也给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后的早期康复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手术后如果患者的平卧时间过长,一些男性患者就会因为排尿姿势受到了突然性的改变而不能适应,容易导致尿潴留的发生,同时加上术后紧张、烦躁、焦虑的不良情绪很容易导致膀胱括约肌的痉挛,加重排尿困难,可能出现监护室综合征以及便秘的发生,患者会出现腰痛、体位性低血压、无力综合征等临床症状,容易导致肺通气功能减低,出现坠积性肺炎,也可能引起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出现肺栓塞,严重影响患者恢复的信心[5]。选择经桡动脉为入径直接进行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可以缩短术后平卧时间,并且早期合理、有效的康复性训练可以更好的增加帮助患者的心功能贮备,避免因为肌力的减退,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恢复社会适应能力,更有利于患者的降压、血脂控制、血糖控制等治疗。增加患者冠状动脉侧的支循环开放,加大冠脉的直径,进而有效改善心肌血液的灌注、分布[6]。通过术后早期的运动还可以减少患者儿茶酚胺水平,减少心肌耗氧量,更好的帮助患者康复。
以往研究认为,经桡动脉入路进行急诊动脉介入治疗可能会因为穿刺或者指引导管的到位困难而导致心肌梗死的再灌注,使治疗失败。通过本文研究两种方法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并且经桡动脉冠动脉介入治疗的远期效果更为理想,可见经过临床大量的桡动脉介入治疗后整套治疗方案,已经成型,临床效果已经比较稳定。经临床我们发现,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主要顾虑是桡动脉比较细,会导致指引导管的到位困难并且支撑比较差,通过本研究发现,大多数的病例均可以获得比较良好的指引导管支撑力,很少会影响到手术的进行。
通过临床实践,我们发现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后,在压迫中以及加压包扎后,很容易出现迷走神经反射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这些情况对于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是危险、严重的血管反应并发症,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基本上无此反应,这也是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的又一个临床优点。另一方面,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还减少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费用,这也是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医生推荐使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原因。通过本组结果显示,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远期效果要比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好。证明了在充分掌握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技术的前提下,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心肌梗死患者,使用两种入径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近期效果相似,经桡动脉冠动脉介入治疗的远期效果更为理想,并且有利于进行有效、安全的临床抗凝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有效延长动脉的开通时间,并且曲线长,手术者不容易掌握手术技术,在进行手术时,要注意细节性的问题。例如:建议使用有亲水涂层,并且尖端柔软的手术治疗导丝[7]。一般常规选择有亲水涂层的导丝,可以避免因为反复的操作而出现延误患者相关梗死血管开通的时间;在进行导丝推送的过程中,应该在全程透视下推送手术导丝,并且要轻柔的旋转,缓慢的推送。
本文选取250例在本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26患者设为观察组,将124例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经随访2年,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35例,发生率27.78%;对照组良心血管事件发生76例,发生率61.29%。2组患者在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5,P<0.05)。可见,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治疗意义,具有良好的远期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万镇,范修才.急性心肌梗塞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远期疗效.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483-485.
2 赵新杰,王晓楠.不同治疗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疗效及卫生经济学评价.医学综述,2012,18:945-947.
3 刘江生,陈晓春,杨菊贤.中国心肌梗塞康复程序参考方案(第四版试行稿).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增刊):89-119.
4 丁嘉宝,潘杰锋,崔腾斌,等.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入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吉林医学,2011,32:443-444.
5 魏盟,樊冰.国人经皮穿刺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182例分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16:348-351.
6 赵丽明,李宝昆,吴欣娟,等.应激性高血糖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肌灌注的影响.河北医药,2011,33:1132-1134.
7 杨清,周玉杰,聂斌,等.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常规止血与器械止血临床效果的对比研究.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72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