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偏侧舞蹈症影像学特点分析

2013-08-15刘蓉辉刘卫刚李玲田瑞振董艳红吕佩源

河北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苍白球尾状核基底节

刘蓉辉 刘卫刚 李玲 田瑞振 董艳红 吕佩源

偏侧舞蹈症是局限于一侧肢体的不自主舞蹈样动作,临床并不常见。多种疾病可引发偏侧舞蹈症。目前神经影像学进展很快,不同的疾病引起的偏侧舞蹈症影像学特点不同。本文就收治的偏侧舞蹈症进行病因学分类,对偏侧舞蹈症的不同病因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4例均为河北省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12年2月住院患者,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21~85岁,平均年龄62.9岁。多以偏侧舞蹈症状为主要表现。既往曾有脑卒中病史15例,高血压病史10例(1级3例,2级4例,3级3例),糖尿病20例(入院后经检测血糖达标患者5例,血糖未达标患者14例,明显升高5例;病史<5年4例,5~10年7例,>10年9例),冠心病10例,病前均无舞蹈症病史,家族中亦无类似病史。

1.2 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34例患者均急性起病,舞蹈样动作主要表现为肢体无规律、不自主、无目的的伸展、翻转、扭动、耸肩等,部分患者合并有挤眉眨眼、噘嘴等面部表现。肢体较面部为重,上肢较下肢为重,随意运动、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消失。血常规检测中性粒轻度增高7例,血沉加快9例,抗链“O”升高2例,类风湿因子、肝肾功能均正常。

1.3 影像学检查 全部患者入院前均行头颅CT和(或)MRI平扫检查必要时行DWI检查,明确诊断。

2 结果

按病因学分类并总结影像学特点:(1)急性脑梗死患者23例,责任病灶位于偏侧舞蹈症状对侧21例,其中尾状核7例、壳核8例,苍白球1例,丘脑5例;责任病灶位于偏侧舞蹈症状同侧2例,分别为尾状核1例,壳核1例。责任病灶对侧基底节区存在梗塞病变者10例,尾状核3例,壳核4例,苍白球3例;(2)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4例,分别示:①头颅CT示右基底节区及丘脑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头MRI示左豆状核及尾状核头部斑片状欠均匀短T1、长T2及FLAIR稍高信号影;②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神经核高密度铸型,头MRI示右基底节区较大片状短T1、T2序列不清、FLAIR稍低信号影;③头CT示右尾状核部稍高密度影,未行头MRI;④头CT检查示双侧豆状核对称性密度增高,头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斑片状短T1、长T2及FLAIR低信号影;⑤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高密度,因心脏支架术后未能行头MRI检查;(3)脑出血2例,示对侧基底节区高密度灶;海绵状血管瘤1例,头CT未见明显梗塞与出血,头MRI示左侧苍白球小圆形病变,内部为长T1长T2信号,周围短T2信号,病灶中心强化;病毒性脑炎1例,头CT未见异常,头MRI示颞叶内侧、尾状核区低密度,MRI示 T2高信号;风湿热1例表现为尾状核区低密度,MRI示T2高信号。

3 讨论

偏侧舞蹈症系指急性起病,累及单侧或双侧肢体的不自主运动,表现为快速、不规则、失平衡、无目的的舞蹈样变幻动作和挤眉、弄眼、噘嘴等面部异常动作[1]。本组所讨论的34例均以偏侧舞蹈症为主要表现,综合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证实引起偏侧舞蹈症最常见病因为急性脑梗死占67.6%,其他疾病为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占14.7%、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海绵状血管瘤、病毒性脑炎、风湿热;其他疾病例甲状腺毒性脑病[2]引起,国内也有报道,但更为少见。

急性脑梗死是偏侧舞蹈症的主要病因,但引发偏侧舞蹈症远较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少见[3],它的影像学特点表现为:(1)符合脑梗死的特点,CT早期有时不能显示病灶,24 h后复查头CT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行MRI可显示T1低信号、T2呈高信号、DWI早期显示缺血改变,MRI较CT更为敏感;(2)责任病灶多位于对侧基底节区;本组23例患者经影像学可以证实,位于偏侧舞蹈症状对侧21例,其中尾状核7例,壳核8例,苍白球1例,丘脑5例,分别占对侧基底节区 91.3%,尾状核30.4%,壳核34.8%,丘脑21.7%,苍白球4.3%;(3)同侧存在病变,责任病灶位于偏侧舞蹈症状同侧2例,分别为尾状核1例,壳核1例;责任病灶对侧基底节区存在梗死病变者10例,尾状核3例,壳核4例,苍白球3例;(4)大多数面积小,极少部分为大面积脑梗死引起;(5)脑梗死引起的偏侧偏侧舞蹈症远较脑出血多见,脑出血仅有2例。本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23例,高龄、高血压、高血糖占很大比例。高血压、高血糖可引起脑组织长期缺血、缺氧,在此基础上,锥体外系统的一些结构如豆状核、尾状核的缺血或梗死,使脑神经递质平衡遭到破坏,γ-氨基丁酸减少,多巴胺作用亢进,出现偏侧舞蹈样动作[4]。

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5例患者影像学表现分别为:头颅CT 4例表现为右基底节区(豆状核和或尾状核)高密度,仅有1例未发现高密度;3例行头MRI患者均示T1高信号、2例T2高信号。综合以上病例,并结合查新结果分析,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多表现为CT高密度,头MRI中T1显示对侧纹状体高信号,周围无水肿,无占位效应,高信号影随着临床症状好转逐渐消失。T1WI高信号形成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糖尿病性偏侧舞蹈症较急性脑梗塞引起的偏侧舞蹈症少见,但随着糖尿病患者增多,目前有增多趋势。

脑出血可引起偏侧舞蹈症。本组发现脑出血患者2例,头CT表现为对侧基底节区高密度影。偏侧舞蹈症还可由海绵状血管瘤、病毒性脑炎、风湿热、甲状腺毒性脑病等引起,但均较少见。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偏侧舞蹈症,据影像学检查,多能发现对侧基底节存在病变。基底节是大脑皮质下一组灰质核团,由尾状核、壳核、苍白球、黑质、丘脑底核组成。基底节对运动功能的调节主要通过与大脑皮质-基底节-丘脑-大脑皮质环路的联系而实现,包括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这些核团的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对间接通路的正常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基底节病变常导致此环路活动异常,出现不同的运动障碍。纹状体、丘脑底核病变可导致基底节输出减少,皮质运动功能受到过度易化,导致以不自主运动为主要表现的舞蹈症[5]。责任病灶位于偏侧舞蹈症状同侧2例,病灶面积相对较大,可能存在水肿因素,压迫刺激对侧基底节区结构引起同侧偏侧舞蹈症[6]。

1 邓倩.急性脑血管病致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48-49.

2 陶希,卢伟,胡治平,等.高血糖致偏侧舞蹈症2例误诊分析并文献复习.临床误诊误治,2011,24:25-27.

3 黄如训,梁秀玲,刘焯霖主编.临床神经病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63.

4 李春霞,庞在英,杜怡峰.急性脑血管病致偏侧舞蹈症临床分析.中国神经免疫学与神经病学杂志,2008,15:12-14.

5 Kim JS.Delayed onset mixed involuntary movements after thalamic stroke.Brain,2001,124:299-300.

6 Soos J,Engelhardt JI,Siklos L,etal.The expression of PARP,NF-kappa B and parvalbumin is increased in Parkinson disease.Neuroreport,2004,15:1715-1718.

猜你喜欢

苍白球尾状核基底节
肝豆状核变性伴认知损害的尾状核静息态功能连接改变的fMRI研究
苍白球T1WI信号强度联合MRS图像在新生儿HB病情诊断中的应用
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尾状核头的弥散峰度成像研究
英语词块研究的进展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MRI在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中的应用价值
纹状体A2AR和D2DR对大鼠力竭运动过程中苍白球GABA和Glu释放的调控研究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苍白球外侧部生理功能及其对运动调控作用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