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教学论》谈“人”是教育主体的教育之源流*
2013-08-15李春雨
李春雨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严格意义上教学论应仅指教学的艺术,而Comeinius在《大教学论》则说“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再结合全书内容看,本书也可以看作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的普通教育学。但在这部普通教育学著作中,无不渗透着泛智教育思想和理念,最终形成了Comeinius另一部教育学著作《泛智学校》,因而可以讲《大教学论》是Comeinius泛智教育思想的源流,自此开始了他的泛智教育理论及实践生涯。
一
一般情况认为,Comeinius是恩格斯所说的巨人时代的最伟大教育家,他最伟大的教育功绩是依据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理论将班级授课制系统理论化。这也正迎合了《大教学论》的副标题: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这种艺术的建议应该是一种简易而又可靠的方法,使它能够称心地实现出来,就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适应了工业革命普及义务教育的需求,使教育的效率和规模都大大提高。但Comeinius论班级授课制、论教学艺术和原则,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他的教育目的和作用。他认为,可以通过改良教育改变国家的命运,通过教育可以沟通上帝。因而在《大教学论》开篇他就论述了教育目的、任务和作用。他认为人的生活只是为了永生而做的一种准备,在人的生活中人应该认识自己、管束自己、最后皈依上帝。教育在人的生活中的作用就是认识自己。在第六章中他还重申: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完成。在第八章中他提到: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须的,这里他强调了学校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至此,好像Comeinius著“大教学论”的目的和初衷已经达成,一般情况下如此认为。但他著《大教学论》的初衷和深层目的是完成他的泛智教育理想,在他所有教育著作和教育实践中核心就是达成“泛智”教育。Comeinius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为了达成目的,必须使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他提倡的方法是班级授课制,实行班级授课制的依据是按照学历和年龄对儿童的学习年限进行四重划分,班级授课制还要在遵循自然秩序前提下的遵守各种教学原则。但他在论作用、目的、方法和依据之前为《大教学论》所做的注释阐明:“《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或使每个基督王国的一切教区、城镇和村落,全部建立这种学校的一种可靠的引导,使男女青年,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1](P1)”我们可以看出,Comeinius的泛智思想的概貌已经表述清楚: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它包含两层涵义。
第一,泛智教育的内容是一切事物。当然这一切事物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学习,而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那些对现世愉悦生活有用的知识。这些对现世愉悦生活有用的知识就是现实生活必须的知识,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也就是说,人应该受到一种周全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等。从现代意义上讲,百科全书式教育其实是关注到了儿童(1~18岁青年)的学习兴趣。人在本质上是乐于求知的,就像刚出生的孩子总是喜欢问一些问题,只是我们后天对儿童的教育是人为“正确”的教育,遏制了儿童问问题的好奇心,长此以往,儿童的学习按照成人要求成为一种任务式的求知。这种求知是对人的心智潜力的压制,是对人的个性的压抑。
第二,泛智教育的对象是一切人类。无论Comeinius处于何种目的,他提出所有人都应该掌握知识、接受教育。在今天看来,这是一种普及教育。当时他提出:“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该进学校,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不分贫富贵贱,同样都应该进入学校[2](P52)”,并且“有些人虽则看去天性鲁钝笨拙,这也毫不碍事,因为这使普遍培植这类智能一事更加急不容缓。”[3](P52)
二
另外,在Comeinius的教育实践中,他一生都在追寻着泛智教育。《大教学论》成书于1632年,从1634年开始,他用三十多年的时间致力于泛智教育。他于1639年写了《泛智论导言》,1641年赴英国主持“泛智论”学术委员会未果后,用了六年时间替瑞典编写拉丁文教材,后来他曾阐述这段经历是为了争取瑞典对捷克的帮助,但他当初去瑞典的动机是为了争取瑞典当局对泛智教育的支持。1648年他主持宗教和学校事务,直到1650年于匈牙利创办了一所泛智学校。在匈牙利这四年,他先后出版了《泛智学校》、《组织良好的学校的准则》等四部著作,这四部著作都与泛智思想关系密切。1654年他开始集中精力研究泛智论,但由于捷克命运多灾,他的教育学著作和手稿毁于战火。1657年到1670年他逝世,这四年于阿姆斯特丹整理自己的教育学专著,后汇编成《教育论著全集》(四卷)。纵观Comeinius的教育实践活动不难发现,这位爱国主义教育革新家,一生都致力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Comeinius的许多教育主张已经家喻户晓,但无论是他的哲学、政治思想及教育思想中都充满着矛盾。然而,我们评价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时,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为现在提供了哪些现实所要求的现成东西,而是看他的思想能为当代教育解决哪些问题。Comeinius的教育思想充满着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从他的泛智论思想中我们至少能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首先,由于人具有可塑性,因而教育是可能和必须的,才能使一切人接受教育。对于人的可塑性,Comeinius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和最美好的。在这种美好的动物体内存在着博学、德行和虔信的种子。因而,人的教育就是让这颗种子发芽,散叶开来。对于愚蠢的人来说需要教育使他们摆脱本性中的愚蠢,而聪明的人若不进行教育就会将自己聪明的灵魂闲置,这是对“种子”的浪费。因而,他说:“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因为他们既然是人,他们就不应当成为无理性的兽类,不应当变成死板的木头。并且由此可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4](P43)而人具有可塑性的原因是人在本质上乐于求知,但男女怕去学习的原因是:学校的方法通常非常严酷,以致学校变成了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人们才智的屠宰场,使大部分学生厌学,急于离开学校。试想,我们今天的学校是不是也如此呢。其实,任何一种教育都不是完美的教育,但正如Comeinius所探讨的:学校教育应该是周全的。只因教育需要不断改造,适应人爱智的本性,适应人崇高价值的理性,适应人具有内在发展和自我超越的能力。
历史上有很多人认为人应该按照自己的等级发展,不能越级。柏拉图将人分成金、银、铜、铁四类,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属性发展。虽然他赞成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但这种发展是人要服从自己的属性,金子做的心灵天生就是统治铜、铁的心灵,这里充满着极大的不平等。而中国历史上从孔子的“正名说”到董仲舒提出过“斗筲之性”、“中民之性”和“圣人之性”,将人分为几个等级,只有部分人是可教育的,还有部分资质愚钝的人通过教育改造自身、塑造自身都变成了不可能。
其次,泛智论思想表达了一种和谐教育观。在Comeinius的教育思想中,他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他曾强调,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的身心发展各方面都存在着和谐的种子,教育的作用就是使这些种子得到知识、道德、艺术和信仰上的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他的这种和谐观对我们今天社会不可不说是有所裨益的。另外,从Comeinius对人和谐发展做的论述不难发现,他所说的一切事物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学所有知识,而是根据自身需求,根据所处年龄阶段进行学习。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Comeinius的和谐追求的是食物比例之间动态平衡,这也是西方和谐观的一个基础。
三
当前中国发展教育,应该是和谐教育,而和谐教育恰恰是一种公平正义的教育。这种公平正义不仅是宏观教育环境、社会、政治、经济的公平正义,甚至在微观上也是教师、学生、师生关系的公平正义。
Comeinius逝世后,只有《语学入门》和《世界图解》继续流传,而他的教育理论思想却被搁置了二百多年后才被整理。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他的教育思想从体系来讲较能适应他在世时的历史环境,而他逝世以后时代对教育的要求就无法满足了。但从具存系统理论的教育家来说,夸美纽斯在西方教育史上的地位是可以和但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比配的唯一一位伟大的教育改革家。特别是他一生追寻的泛智教育理想,无论从个人教育理想上,还是整体的教育理念上都给予当代很大的启迪意义。
[1]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