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特点及成因之微观探析*
2013-08-15李守远
李守远
(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2)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涵义及类型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涵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相应的,高校突发事件可以理解为: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以大学生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一定范围内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简言之,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突然发生的与学生有关的会给学校带来影响或危害的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按照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可分为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政治类突发事件、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直接诱因可分为传染性疾病因素类、重大事件因素类、管理因素类、意外事件因素类、人际关系因素类、人为因素类。按照突发事件中学生行为的表现可分为情绪宣泄型、违反校规型、违法犯罪型。按照事件带来的后果可分为人身及精神损害型、财产损害型、秩序损害型、综合损害型。
二、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一)突发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就是事件发生快而猛,让人措手不及,在时间上表现为突发性。多数高校突发事件是事发前无法预料的,在学生工作人员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些都会给事件的处理带来时间上的压力,而且迫使工作人员在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必须作出关键性决策。
(二)危害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还表现为事件的发生对学校、教师、学生及学生的家长带来严重的伤害,甚至有时还会危及到社会安定。大学生通过十多年的努力为自己积累了一定的人力资本,父母对他们寄予厚望,对农村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家庭的精神支柱。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造成学生的人身伤害,将会对学生及其家庭产生毁灭性的打击。一旦学校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加上媒体的炒作,将会对学校的声誉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三)关联性
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其对高校的破坏和影响不仅限于本校的师生,还会波及到其他高校,就像社会学中的“风险公担”一样,具有极强的关联性。一些政治类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和控制,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该事件的影响将会传播到学校的方方面面和其他高校,难免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连锁反应,使事件变得更加复杂。
另外,高校突发事件还具有隐蔽性、持久性和群体性等特点。
三、新时期高校突发事件的微观原因探析
高校突发事件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来源于不可抵抗的自然力量,有的来源于社会,还有的来源于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的原因。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下面分别从各个方面的微观角度探析其发生的原因。
(一)自然环境
地震、雷击、洪水、泥石流、台风、沙暴、暴风雪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都属于来自自然类的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是高校无法预料的。一旦发生谁也无法阻拦,其带来的损害也是无法克服的。高校能够做的就是依靠国家政府、权威部门的预测,加强防范,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
(二)社会环境
1.社会政治环境复杂,西方国家亡我之心不死。西方国家利用各种文化意识形态对我国进行渗透,企图实现对我国的“分化”、“西化”之目的。特别在出现重大政治事件时,他们会煽风点火,鼓动学生进行游行示威、发生暴动,扰乱我国正常社会秩序。
2.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矛盾凸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和少数官员的腐败导致有些人员产生心理失衡,对社会不满。这些人员容易将他们的愤怒情绪转移到学生这群弱势群体身上,从而引发学生人身伤害事件。
3.教育体制的变化也是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之一。随着高校招生制度和就业制度的调整,大批的高校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会使高校毕业生产生厌烦情绪,还会将这种情绪过早的传播到其他年级的学生,造成高校学生感到前途迷茫,对人生失去信心。当在学校遇到不公待遇时,在言行上极易出现过激行为,无疑这会为高校突发事件埋下隐患。
(三)学校方面
1.安全、法制纪律教育不够深入,流于形式。高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辅导员来实现的,由于辅导员所带班级较多,安全、法制纪律教育也只能在每次召开班会期间进行强调,但是如何预防、如何应对只是停留在口头,并没有进行实战演练。所以事故一旦发生,学生惊慌失措,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学生的法制纪律意识淡薄也容易出现违规、违法现象。
2.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效果不佳,学生心理压力大,行为容易过火。当前各本科高校基本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但是由于人员不足和专业性不够,而且这些人员还有其他的兼职。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导致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学生理想就业的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业指导也显得苍白无力。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学生内心压抑、焦躁不安,行为容易过火,引发各类突发事件。
3.学生管理和学校治安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学生伤害事件。随着高校治理改革的推进,各种平衡不断被打破,后勤管理社会化一方面需要追求效益,另一方面学生的需求还要得到满足,两者之间的矛盾容易激化,引发学校群体性事件。辅导员作为最基层的学生服务者和管理者,学校是否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培训,他们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都决定着能否预防和应对各类伤害事件。校园内部及周边环境的治理状况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学校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不健全也是引起事件事态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家庭因素
1.家长错误估计孩子的能力,缺少与学校的沟通。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性和严厉性使得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都是父母的宝贝,有些学生上了高中还是父母接送,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而且很少受到挫折和打击。上了大学以后,家长认为孩子已经上了大学,应该有能力自己照顾自己,便不再像以前那样凡事都替他们操心。但是由于这些学生以前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生活有些无所适从。在人际关系和恋爱方面出了问题,他们不愿意向老师倾诉。而学生的父母又不在身边,他们缺少和老师联系,也不了解孩子的情况。学生的情感问题在自身解决不了又缺少外界的引导的情况下,他们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发生伤害事件。
2.家长对孩子缺乏管教,让其放任自流。高等教育的扩招让学生进入大学变得容易,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也能进入大学校园。有些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并不关心,这些学生平时疏于管教,进入大学我行我素,容易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造成打架事件。还有些离异家庭,对孩子更是无法管教;也有些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树立了坏的榜样,都会导致学生在校不遵守纪律,不服管教,在校园滋生事端。
(五)学生本人
1.意气用事,法律意识淡薄。大学生是一群充满活力、满腔热情、极富正义感的青年,做事积极,雷厉风行。同时也容易头脑冲动,意气用事,因口角冲突引发打架事件的案例不胜枚举。有些同学法律意识淡薄,纪律观念不强,年轻人争强好胜,意气用事的性格特点使得他们关键时候将纪律、法律抛在脑后,结果受到纪律的惩罚和法律的制裁。
2.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差。近期的校园突发事件很多是因为大学生粗心大意,缺乏安全意识。晚上睡觉宿舍门窗不关,引起失窃事件和人身安全事件。学生在体育运动时事前不做准备活动,没练习过的动作盲目尝试,引发运动出现伤害。过马路不看交通信号引发交通事故。外出旅游等因缺乏安全意识和安全常识造成的伤亡事件也是举不胜举。
3.不能正面现实,自我调节能力差。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意识形态呈多元化趋势。高校学生处在校园与社会的过渡阶段,他们既看到了校园的单纯,也看到了社会的复杂。面对即将走向社会的现实,他们应该何去何从,都要依靠自己去判断,去面对。但是有些大学生不能很好的面对自己的现实情况,盲目攀比,去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结果会给他们心理上带来一定的打击。在摆不正心态,不能自我调节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心理失衡,转而仇视周围人群,极易发生自伤或伤及他人的突发事件。
四、结 语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有时不是由某一种原因引发的,而是多种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阶段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原因,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有新的情况出现。因此,该类问题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一项永远年轻的课题。但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要想正确预防和恰当应对各类突发事件,都必须要详细分析各类事件所处环境下它们产生的根本原因,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以尽量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将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
[1]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2]马德华.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成因及处置方法探析[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3]官芯如.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及预防机制分析[J].科教文汇,2012,(9).
[4]夏韩辉.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存在的隐患及应对措施[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