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歌曲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

2013-08-15周林莲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字头吐字咬字

周林莲

(贵州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歌唱是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相结合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演唱者通过歌唱,咬字吐词与发音,创造出各自内容深刻、丰富而又感人的音乐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声乐演唱中,对语言的正确把握至关重要,将字咬准吐清,有助于刻画出丰富饱满的艺术形态象征,表达出歌曲蕴含的深刻情感,直击人们的内心。字正腔圆的演唱甚至比单纯的器乐更具有表现力和叙述作品内容的能力。《孟嘉别传》中桓温问孟嘉:听伎,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孟嘉回答说:渐近自然。此处所指的“肉”就是指人声,是指声乐演唱。声乐是一种音乐化了的语言形式,音乐中包含语言,语言中渗透着音乐。它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对表达作品和演唱者的情感有着其他音乐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一、汉语的语音特点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洋唱法传入我国,在借鉴西洋整体共鸣的演唱方法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族唱法。但是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语言的发声都是不容忽视的,咬字吐字严谨,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才能更好地为演唱歌曲服务。

汉语语音的特点是音节结构简单,音节界限分明,乐音较多,加上声调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因而具有音乐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没有复辅音:在一个音节内,无论开头或是结尾,都没有两个或三个辅音联在一起的现象。因此,汉语音节的界限分明,音节的结构形式比较整齐。

2.元音占优势:汉语音节中可以没有辅音,但不能没有元音。一个音节可以只由一个单元音或者一个复元音构成,同时,由复元音构成的音节也比较多,因元音是乐音,所以汉语语音乐音成分比例大。

3.有声调:每个音节都有一个声调,声调可以使音节和音节之间界限分明,又富于高低升降的变化,于是形成了汉语音乐性强的特殊风格。

中国传统把一个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声母指处在音节开头的辅音,如果音节的开头没有声母,就是零声母音节。后面的部分可以只是一个元音,也可以是元音的组合或元音和辅音的组合。韵母可以进一步分为韵头、韵腹和韵尾三部分。

声调指整个音节的高低升降,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音节的高低升降具有辨义作用。把汉语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能很好地反映出汉语语音的特点。

二、声乐演唱中的咬字和吐字

1.咬字和吐字的关系

咬字和吐字是先后发生而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步骤。

所谓咬字,就是指字头部分声母的发音。咬字时,按照咬字器官着力部分所起的作用归纳为五音,其名称为唇音(b、p、m、f)、齿音(z、c、s、zh、ch、sh、r)、舌音(d、t、n、l)、牙音(j、q、x)、喉音(g、k、h)。咬字在歌唱语言的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吐字是指字腹和字尾部分韵母的发音,字腹是一个字最响亮的韵母部分,韵母是吐字时发挥音响共鸣作用的中心,音韵学中,把吐字过程中口腔形态的变化归纳为“四呼”:凡以“a、o、e”为开头的称为“开口呼”,发音部位在喉;以“i”韵母或“i”韵母为开头的韵母称为“齐齿呼”,用力在齿;以“v”韵母或以“v”韵母开头的称为“撮口呼”,用力在唇;以“u”韵母或以“u”韵母开头的称为“合口呼”,用力在合口。有些歌唱者虽然知道每个字应该怎样咬,但是唱起来仍旧不清楚,听众往往听不清歌词,不知唱的是什么。这就是因为歌唱者不懂得“开、齐、撮、合”的吐字方法的缘故,因此,有好的声音的同时,了解歌唱中吐字特点是极其重要的。

“四呼”、“五音”规律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上的术语,是人们针对汉语特点总结的规律,既有利于朗读,更有利于歌唱训练。掌握了“四呼”、“五音”规律,就相当于掌握了汉语歌唱的吐字咬字,为腔调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也就接近找到了汉语歌唱的咬字吐字的钥匙。

2.咬字与吐字方法

(1)咬字头。是指字头(声母)而言,即把字头的声母,按一定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予以咬准。字头咬闭紧或收拢,咬字咬重,“重”是针对口腔力量而言的。俗话说“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就是强调字头咬字用力的声音效果。

(2)吐字腹。字腹应引长不变形。即把字腹的韵母,按照不同口形予以引长吐准。歌唱语言中的字腹是声音位置的基础,这与平时的念字发音有很大区别,歌唱声音的线条主要是由各韵母连贯而成的,声音的圆润,主要取决于韵母发音的准确、连贯、流畅与否。同时字腹又是歌唱中音色丰富变化的基础。

(3)收清字尾。字尾是字音消失前的收尾阶段,字在这里归韵而最终形成,这正是我们所说的“押韵”和“归韵”。归韵不准,字就变形,甚至变成另外一个字,比如:“长”字唱成“茶”、“江”字唱成“家”。例如“蓝”(lan)字正确的归韵应是归到“an”,如果归韵到“ang”就变成了“廊”。同时交待字腹时,也要保持字腹的发声状态。例如:《我爱你,塞北的雪》的“雪——”字归韵时没有保持好“ue”母音撮着的状态,而是死死的咬紧,声音就会立刻卡住。

有了清晰的字头、正确规范的字腹,准确地归韵,才能完美完成歌唱咬字吐字的全过程。只有把“咬字头——吐字腹——收字尾”三步紧密连接,话语流动才会达到连贯清晰、发音准确的效果。在歌唱中咬字和吐字的时候,歌唱者不仅要把握字音各部分的特性,做到出声准确有力,引腹响亮圆润,归韵干净到位,而且要使字音各部分前后紧密衔接,圆滑过渡,连成一体。同时还要很好把握声调的阴阳上去、起伏抑扬和字音的轻重缓急,刚柔明暗。通过咬字准确,吐字清晰、自然,富有感情色彩,达到所谓的“字正腔圆”、“深情并茂”的境界,让人在听曲中闻其声、辨其音、得到美的享受。

三、咬字和吐字在中国歌曲中的运用

歌曲演唱的功力在于语言文字的把握,如何咬准、吐清文字,都是演唱的关键。由于歌曲情绪内容和风格特点的不同,咬字吐字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拿到作品应先了解歌词,通过对歌词的多次阅读,慢慢体会字词韵味及思想感情,从而掌握歌曲中的抑扬顿挫,更好的表现歌曲的情感内容。

一般来说,演唱轻快的歌曲,字头应该咬得轻快敏捷;唱雄壮的进行曲时,咬字应结实有力;演唱速度稍慢的抒情歌曲时,字头到字腹的过渡稍慢,使咬字吐字圆润相连。如果一个字归韵不好,就会破坏声音、语言的线条,影响作品的二次创作。如演唱歌剧《白毛女》中的“恨似高山仇似海”时,如果咬字软绵绵的,就绝对表现不出喜儿内心的悲愤激动的情绪。不同风格作品中的咬字吐字可以加强声音的表现力,有很多歌唱家在这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例如郭淑珍教授在《黄河怨》中唱到“宝贝”的“贝”时催人泪下的效果,就是十分巧妙地运用了“喷口”(戏剧唱曲或话白中,每在字的开头发音较重,使字音有力的喷放,称为“喷口”)的力量,恰到好处的吸收了民族民间唱法中一种吐字方法,细腻准确表达了作品的感情,使声音有了很强的感染力;彭丽媛在《党的女儿》之《万里春色满家园》中,一句“告别了生我养我的土地”中的“地”字,很轻、很慢并带有很大气阻的字头“u”带出了一个地字,非常深刻的表达出剧中人物对家乡和人民的无限爱意与眷恋。

四、中国歌曲演唱中容易出现的咬字与吐字问题

俗话说“乡音难改”。在演唱我国当代创作歌曲时,由于很多演唱者本身带有明显的地方方言的口音,往往难以准确地表现作品的风格。地方方言与普通话在咬字吐字上有一些差异,会使得我们的演唱背离“字正腔圆”的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咬字吐字的审美标准。如“f-h”不分,把“湖”读作“扶”、把“花”唱成“发”等;“平舌翘舌”不分,把“是”唱作“四”,把“迟”唱作“词”等;前鼻音后鼻音不分,把“整治”念作“诊治”、“景色”念作“紧色”等;“n - l”不分,把“奶奶”念作“来来”、“哪里”念作“喇里”等等。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的特点不胜枚举,凡是与标准普通话的发音有差别的字,都是声乐演唱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要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适当的方法训练纠正。例如要解决翘舌音与平舌音的问题,首先要学习翘舌动作,发“zh、ch、sh、r”时,舌头翘起靠近硬腭前部,形成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摩擦而出,声带不振动,注意不要把舌头翘得太靠后。按这样的发音规则多加练习,力求准确自然的掌握翘舌音的发音技巧。

如何掌握好咬吐文字的技巧是很不容易的。但经过我们长期的专业训练,掌握好汉字声、韵、调的特点,并能很好地在歌唱中运用它们,就能提高声乐演唱的水平,更好的演绎中国声乐作品。

[1]熊杰.在民族声乐演唱中咬字吐字的艺术特性[J].考试周刊,2010,(25):31 ~32.

[2]王晗晔.声乐演唱心理素质与咬字吐字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2):96 ~97.

[3]刘紫欣.浅述中国作品在声乐演唱中的咬字与吐字[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195 ~197.

[4]汪媛媛.歌曲演唱中咬字、吐字问题探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9):93 ~94.

[5]]张必强.浅谈咬字吐字在声乐艺术演唱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2008,(6):110 ~111.

猜你喜欢

字头吐字咬字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孩子吐字不清,可能是舌系带过短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用心吐字,为爱发声
“孩子吐字不清如何处理才好”
“央字头”告了“央字头”
马老师硬笔课堂第三讲 字头的书写方法
字头字底或小或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