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困境与路径选择*
2013-08-15赵夫鑫
赵夫鑫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自2004年6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许多针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和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壮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明显滞后。随着高校发展环境不断变化,不断推进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已成为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性
2006年4 月,教育部、团中央及中宣部在上海召开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并又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以下简称《培训计划》),这些都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明确了任务,指明了方向。在2012年5月,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承办的“第一届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在山东大学举行。这更是说明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有利于创造和谐持续校园文化,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高校要充分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确立正确恋爱观、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等方面应有的作用,就能有效减少高校与学生间间接性冲突,为建设和谐校园和文化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保证高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的改革、持续发展,都少不了稳定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正是有了辅导员耐心细致的日常工作,使得许多潜在的不稳定的因素被融化在萌芽阶段,也正是辅导员每每在关键时刻总能出现最危急的最需要的时候,使得一些即将发生的冲突及时得以平息。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其自身地位所决定的。教育部24号令明确指出:“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是大学生进行日常管理和服务基层管理者,他们在更大程度上代表着学校的形象,他们所具备的素质、能力以及形象将对开展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还会影响到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在大学生里接触最多就是辅导员,辅导员自身的修养,所具备的人生态度、人格魅力、思想品德、人生阅历都将会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重大的影响。只有不断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其业务能力,优化其良好素质,树立良好的心态,才能使辅导员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面临的困境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专业化并不是静态发展的结果,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尤其是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步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阶段,但从严格意义上职业化和专业化内涵和标准来考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种种困境。
(一)辅导员职业发展角色定位不明确,职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包含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以及学生发展指导性工作。前者是辅导员工作核心内容,也是我国设立这一岗位的初衷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思想符合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培养造就“四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学生的安全教育、素质能力培养的引导等内容;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包括了学生入校直到离校所有日常行政性事务管理,如学生学籍管理、日常请销假、学生违纪处理、心理问题筛选与沟通、学生奖助勤补贷,宿舍事务管理、就业指导、学生课外参赛的指导等。
由于辅导员整天忙于纷繁复杂的而又不可缺少的日常事务,花费了大量时间、心血和精力,而且还往往不受重视,一旦出现意外和安全事故,所有工作将会是负数。所有这些就会逐渐打消工作热情和耐心,就会使其没有更多精力去认真分析学生问题、潜心研究实际出现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而且现实中许多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数都是超过200人的,这种状态下,日常琐碎的事务性的管理,是没有时间用新知识、新教育教学理念来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这些都极大地削弱了辅导员主要的职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作用,将极大降低其工作的效用。
(二)辅导员专业知识薄弱,持续科研能力缺乏,严重制约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现在大多数高校招聘辅导员都是要求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党员、担任过学生干部,但是往往对所有专业限制不多。就是这些要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会遇到众多认为因素不能很好执行,即使所聘任的辅导员学历达到了,但是学科背景却是各种各样,很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很多是理科和工科背景。按照国务院相关要求,应当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等方面专业化辅导与培训。
由于专业基础薄弱、缺乏系统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过程往往是以经验性和事务性为指导,从而影响了推进辅导员职业化的程度。从职业化条件的角度来说,“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从门槛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辅导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与专业化的服务,从而促进这支队伍的职业化发展。
长期以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理论研究的往往不是战斗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辅导员们。许多辅导员都是具有自己专业背景,长期不从事科研也会消磨和浪费学科背景,辅导员不管是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是相关专业做出成就,也将利于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在辅导员搞科研学术氛围的营造投入不够,相应的奖励和支持政策还没有建立和完善。理论的研究更是严重滞后于实践发展,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管理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阻碍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三)辅导员岗位前景不乐观、晋升渠道不明确,导致辅导员职业化后劲不足。即使有教育部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是能不能实行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领导能否从思想上重视和推行。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低、经济待遇低是这个岗位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而且社会和学校认同感低,地位很是尴尬,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官本位”浓厚的氛围,有无编制就成为地位和认同感的分界线,也是隐形身份的象征,更是待遇的区别代码。而且职称晋升以及职位晋升渠道,在许多高校规定不明确,即使明确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辅导员也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
就收入来说,辅导员收入一般由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年终奖金等几部分构成。关于岗位津贴,在现实中也是不能完全拿到,我们同事在工作中,还开玩笑说,其实辅导员还是一种高危行业,要时时处理因学生引起众多社会性冲突矛盾;还会因为学生安全教育问题,遭遇工作业绩的被一刀切的境遇,工作的心理压力极大,而且拿到收入比起业务教师基本都会低得多。
虽然国家一再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就辅导员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等,都要比业务教师低得多。在设计具体到职称和职位晋升方面也是不能有严格制度来保障,更没有合理、透明的晋升渠道,这些问题存在都将严重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如果这些问题不彻底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辅导员职业化健康发展。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不断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建设,必将促进辅导员的职业技能提高,提升辅导员的职业素养,必将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解决当前大学生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提供强有力人力资源保障,更重要是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造就合格的公民和接班人。
(一)确立校院党政教学共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证明,辅导员队伍能否建设好,关键在于领导思想重视、制度保障与落实。基本上辅导员队伍建设做的较好高校,都得到了党委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在实现工作中,辅导员有多个“婆婆”,存在隐性多头管理,会增加工作的复杂性,降低工作的效能。为避免辅导员队伍被多头管理的情况,可以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安排和考核、人事、工资关系归属以及教学管理有学校出台相应制度,有一个统一的部门来协调管理。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校院党政一把手重要考核指标,还要将考核辅导员培训、专业技术聘任、职位晋升制度建设、工作经费落实及相应培训计划纳入日常管理中,并真正落实到实践中。
(二)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软环境
辅导员职业化并不是让其终身从事该职业。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构建辅导员立交桥式发展路径,创造有利于辅导员不断发展的软环境。一是从辅导员转变为学术业务教师;二是向党政管理干部发展,成为高校的管理干部或者社会的管理者;三是成为高校学生教育、辅导与管理方面的专家,即职业化的辅导员。
繁重的日常事务性工作让辅导员身心疲惫,高校要高度重视提高辅导员的物质生活待遇。设立辅导员专项岗位津贴,还要保证辅导员实际收入不低于相应技术职称专任教师平均收入水平的一项制度安排。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辅导员在经济和心理上支持有效帮助他们坚持走到职业化道路上。
高校要根据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要求,制定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实行指标、评审单列,序列并行的原则。既要保证辅导员队伍的有序性,又要保障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辅导员评聘教师职务应坚持职位工作业绩为重、职位和学科性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相结合并行的原则。对于中级以及以下职务应侧重考查工作实绩,对于副高及高级职务着重考查其所在部门组织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三)加强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教育,提供科研条件,为辅导员职业化持续长久发展提供动力
2007年,首批建立了21个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全国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通过21个基地极大促进全国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的良性发展。培训的内容包括对辅导员思想政治引导能力、学生学业就业指导能力、紧急危机事务处理能力、心理困惑疏导能力和生活情感辅导能力等方面的培训。通过这些培训研习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考取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咨询师等职业认证,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国家和高等学校都应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以及所在学院和各自具有学科背景开展相应的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并在制度和资金给予辅导员科研立项上倾斜,从而推动辅导员队伍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提升,进而更好指导实践工作的目的。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S].中发[2004]16号文,2012(7).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S].教社政[2005]2号文,2012(7).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S].教育部令[2006]24号文,2012(7).
[4]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5]吴彬,冼锦华.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42 ~45.
[6]洪盛志.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新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182~184.
[7]王金凤.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素质建设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76 ~77.
[8]宋晓燕.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之探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