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勤俭美德的现代伦理解读*

2013-08-15李一中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节约型传统美德美德

李一中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崇尚勤俭节约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是修身齐家治国的美德。它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长盛不衰的重要法宝。勤俭美德本身包含着不可分割的两层意思:勤就是勤劳、勤奋、勤勉;俭就是俭朴、节约、节制。勤和俭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古文早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大禹谟》)和“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尚书·大甲上》)的记载。意思是说要提倡节俭节约,认为只有俭约节用,才能永久地维持王业。即使到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春秋时期,崇尚勤俭节约的思想则是各学派共有的伦理主张。孔子极力主张俭约而反对奢靡。“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奢侈就显得骄傲,节俭就是显得固陋;与其骄傲,无宁固陋。“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墨子指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辞过)。他把俭约和淫奢提升到关乎国家存亡的高度上去认识。道家把勤俭节约看作为人处世的“三宝”之一。老子说“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第六十七章》)。勤俭节约不仅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要求,而且是治国安邦、民族强盛的重要条件。

倡俭戒奢的传统美德是符合人与社会健康发展的道理的,是千百年来人们形成的共同理念,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证。而当前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伦理价值观念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取向。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吸取历史教训,倡导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这有利于增强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对于良好健康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勤俭节约美德的现代伦理价值,在继承和扬弃传统勤俭美德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要求,倡导新型节约理念,这对于当前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构建节约型社会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理性的社会发展观要求物质生产与物质消费要以节约为前提。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构建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首先需要的是在全社会树立节约理念,它应是促进发展而不是限制发展。要在继承传统勤俭节约美德的同时,必须还要结合时代要求进行扬弃,树立新型的节约理念。新型的节约理念必须与传统的勤俭节约思想有所区别,应该强调倡导勤俭节约与谋求社会发展二者相统一。讲节约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仅有经济意义上的节约是不够的,甚至是有害的。特别是在当前环境资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节约必须突出生态意识,必须要有以生态意识为基础的新的节约理念和节约行动。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此,与历史上的传统的勤俭节约思想及其要求相比,新型的节约理念面临着全新的环境。一方面,社会生产能力空前提高,商品供应丰富充裕;另一方面,资源的结构性浪费又很惊人,经济增长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因此,构建节约型社会必然面临着节制消费与扩大内需之间的现实矛盾。这些情况决定了构建节约型社会所需要的节约不是“一刀切”式的普遍紧缩,限制人们必要的消费,而是有选择有侧重、有保有压的结构调整。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经济意识、社会意识和生态意识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节约理念,由此来发展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这种新型的节约理念必然是对传统勤俭节约美德的继承和扬弃。

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传统的勤俭节约思想包括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其中的许多观点在今天的现代社会仍有现实的生命力。继承和扬弃我国传统勤俭节约思想,倡导勤俭节用和制欲杜奢,把传统美德融入到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中去,使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与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道德基础。

每一种经济体系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者有自己的道德含义。一种经济体系只有在道德上被审视为具有正当性时,它才会在道德上得到人们的认同,从而形成一条道德上的纽带,其运行规则才会被人们自愿地遵循。因此,通过道德规范对具体的经济社会活动进行制约,用道德标准对经济社会的具体活动进行伦理评价和伦理审视对于引导一个社会健康发展是很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构建节约型社会虽是一种经济社会行为,然而,建立和发展节约型社会的支持条件不能只局限在经济和政治的方面,伦理道德必须成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支持条件。因为作为人的主体活动的经济社会活动是人类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不能脱离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的道德环境的。

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始终要在一定的道德环境下运行,它必然蕴含有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观念,从来就不是一种脱离道德意含的单向度选择。因此,人们在开展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动时必定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要考虑自身或整个社会道德原则和观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而且,这一活动的方式选择、过程和结果等也都会接受社会道德价值的审查和评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就要把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作为我们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伦理价值取向和有效的伦理支持。

人们的道德认同是社会经济发展决策运行机制得以存在并顺利运行的社会基础。从制定到实施节约型社会构建的重大决策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相应的道德观念的推动、道德规范的支撑以及道德原则的辩护。如果一种决策在道德上得不到认同,就不可能在社会中有效地得到推行,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勤俭节约是种品质,是社会基本善的要求。在中国,传统勤俭美德的思想源远流长,家喻户晓。在物质匮乏、条件艰苦的时代,勤俭节约成了优秀的品质。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人们应该有能力认识到物质丰富本身意味着资源的大量消耗。然而,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消耗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永久的贫穷。如果靠物质来粉饰人生,这是一种人性的缺失与尊严的脆弱的表现。如果靠物质满足虚荣来显示其存在,这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或社会的悲哀。因此,在物质极为丰富的今天,勤俭节约同样是时代所不可缺少的优秀品质,而且会更有意义。

构建节约型社会必须从传统道德上找到它的合理依据和有效支持。节约型社会应该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各个方面,特别是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崇尚节约、节俭、节能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并且具有较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和较大收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低碳理念的提出并付诸实现是适得其时的。节约型社会的价值取向与传统美德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作为一种理性选择的构建节约型社会,除了必须具有客观现实性之外,还必须具有道德上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在过去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选择中,往往只注重经济效果的论证,而缺乏道德合理性的考察。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后果。因此,人们应该要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勤俭节约是一种思想观念。中国传统勤俭美德的基本要求是“俭善侈恶,制欲杜奢;俭以养德,玩物丧志;尚俭节用,富国裕民;俭而不吝,勤劳为本”。荀子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构建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延续和弘扬我国传统的勤俭节约美德。没有思想上勤俭意识和共鸣,就难以形成节约的共同理想和统一行动。只有从思想上实现勤俭共识,才能确立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激发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潜能和合力。

传统的勤俭节约美德可以而且应当为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提供正确的伦理价值取向和有效的伦理支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伦理价值取向,这对于构建节约型社会相当重要。因此,要坚持新型节约理念,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倡导节约资源、反对铺张浪费。不管什么时候,社会经济的理性发展都客观上应该杜绝浪费和奢侈。要让崇尚勤俭节约美德成为所有国民和社会组织的一种自觉行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勤俭美德对构建节约型社会提出了文明消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当前建设生态文明中主张低碳经济、倡导低碳生活所要求的。用节约资源的理念引导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节俭、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的理念,逐步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如此,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才成为可能。

如果说传统勤俭美德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动力支持,其实质在于从道义上给参与节约型社会建设活动的各类主体的行为动机给予肯定的评价,给各类主体的行为进行规制和引导。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利益意识,虽然对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负面影响。种种不符合传统勤俭美德要求的行为对节约型社会的构建也是不利的。经济发展本身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重要的是人类怎样通过经济的发展来发展自身,使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整个人类和谐进步。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为了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因此使资源得到节约使用,环境得到良好保护,人民生活更加文明、健康、科学,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这个目的与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是一致的,与传统勤俭美德所倡导的伦理取向是一致的。因此,在构建节约型社会中,人们的具体活动要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目的相统一,要从传统勤俭美德的高度对其进行必要的伦理评价和伦理审视,并且由此来强化人们的伦理责任。只有用传统勤俭美德对人们的具体活动进行正确的伦理评价和伦理审视,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与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伦理价值观,养成节约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形成社会勤俭风尚。

伦理责任是建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的,一般可以从三个价值层面来认识:一是人格价值,二是经济价值,三是生态价值。对于勤俭美德的公民伦理责任这一问题,同样不仅要人格价值、经济价值,也要强调从生态价值上加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比较强调消费是人的伦理地位的表达,人际关系要分亲疏贵贱,其负面效应就是在消费过程中大讲排场。人们虽然懂得“勤俭是美德”的道理,但还需要人们“愿意”去做并且持之以恒。因此,在道德上完全应该加强引导,造就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才能使更多的人愿意接受勤俭节约意识、低碳理念,并付诸行动。

传统勤俭美德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倡导遵循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达到保护、节约自然资源,促进自然生态健康、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只有通过节约资源和适度消费,才能保持国家和社会的长久富足。把这个思想用到构建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受力。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倡导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这应是构建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的要求。

当前社会要把弘扬传统美德与现代新型的节约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节约型社会构建的良策。而要实现这种结合,那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发掘、整理、归纳,大力弘扬传统勤俭美德,以充实和丰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新型节约理念。同时,还有将新的时代精神注入到传统美德规范中去,使其得到升华,为当代人们所认同,从而实现古为今用,古与今的结合、贯通,让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芒。

猜你喜欢

节约型传统美德美德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为立身之本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做重“义”之人
身边的传统美德
诚实是美德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节约型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探讨
实施节约型园林绿化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生态节约型园林抚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