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图书管理创新*
2013-08-15赵玉军
赵玉军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图书馆,河北 张家口 075100)
学生在学校读书,图书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等学校办学的支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督促学生读书。图书管理,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行动,合理配置和使用图书馆里的各种资源,达到期待的目标和任务的过程。
一、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及管理现状
(一)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其管理方式是封闭式管理和经验管理,以单纯的“借还”以及对简单的文献资料进行管理,简而言之就是“以书为本”,图书馆中的馆藏全部是纸质的印刷品,完全依靠手工来完成各种操作,图书馆管理属于被动的服务状态,这样的管理模式最终会被社会所抛弃,导致图书馆资源的浪费,造成损失,而且还给读者、工作人员带来很多问题。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注定要被淘汰,在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必将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在管理模式上要融合多种服务模式,如采取收藏、借还、阅览、导读、咨询等一体化的图书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思想就是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1]。除此之外,也新生出很多其他模式,不管这些模式如何变换,其宗旨是不变的,即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2]。
(二)高校图书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当今社会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图书馆事业也有了巨大的变革。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等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这些都将使图书馆的工作面临内外环境的制约,我们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滞后的管理体制
从管理体制上而言,我国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只限于本校,与外校的联系甚少,这种体制导致了相当大一部分图书资源的重复浪费,尤其是在计算机自动化、数据库的建设这两个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建造一个及计算机自动化、网络化、共享各种信息资源的这样的管理体制难上加难。
2.在图书管理职能上的缺陷
大家都知道,图书管理的基本职能是搜集资料、储存资料和传播文献信息。随着当前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图书管理的这些最基本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这种文献信息流通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形式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的图书管理必须在一个新的环境下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图书管理职能上的改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3.管理激励机制缺乏
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人事管理都跟以前一样,主要是终生制。只要被录用,那就是稳拿铁饭碗,每次评定职称时,一般都是优先老的。在人才需求上,图书馆严重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种“铁饭碗”的工作,使得内部工作人员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创造性则更是难上加难,谁都不会去琢磨。长此以往,图书馆管理人员谁都重复着旧的模式,谁也不去想改变的事情,长此以往,创新很难在他们身上体现。
二、高校图书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必要性
打破常规,不断创新是我们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那么在图书管理上也不例外,没有创新就没有图书管理的进步,通过创新,就可以弥补缺陷,不断完善管理模式,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图书管理上的创新是必要的。寻求创新的途径是我们应该要想的问题。
三、高校图书管理创新的途径
要实现高校图书管理创新,首先要从管理理念上创新,其次要从管理制度上创新,再次就是高校图书服务建设创新,本文重点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对高校图书管理创新。
1.图书管理理念的创新
伴随着21世纪社会信息化的逐步发展,新时期图书管理发展能否适应21世纪,关键在于管理思想、观念的创新。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更新管理理念,才能适应新时期图书管理的现代化发展,才能寻求新的管理水平的高度。
下面从这几个方面阐述图书馆的发展管理思想的转变。
首先是“一般化”到“特色化”建设。每个图书馆应该把资源与其他的图书馆建立合作,不断加强自己的特色化建设。其次,创新图书馆的职能与功能。在处理新遇到的新问题时,在思路上要用创造性的思维来思考,这样处理出的问题才能带来图书管理的新发展。再次,创新图书管理途径[3,4]。要摒弃传统的独立、封闭的图书管理模式,从而将两个图书馆联合起来,走联盟之路,这样图书馆在资源上不仅共享,而且也促进了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
2.高校图书管理制度的创新
创新高校图书管理制度,就要从系统内部构建创新的制度体系。创新高校图书馆管理机制,一是综合性制度,依据现代管理标准完成整个图书馆管理工作。二是在行政管理制度上,应该对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化要求,设置各种考核标准及其它有关财务的管理方法。三是业务工作制度,即对员工所进行的业务工作进行相关的评定,对不合格者,进行一些系统化的业务学习。四是读者服务规范,在大厅醒目的地方将读者服务规范贴上,便于读者抬头能看到,知道自己如何利用图书馆,以及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
3.高校图书管理服务学科建设创新
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它的重点学科有多少,也是反映学校社会地位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每个学科的建设千差万别,不能将所有学科一样对待,大部分学校都是对优势学科进行重点建设,这些学科带头人平时都很忙,重点学科的图书资料建设不是很在意。这些转接始终需要站在学科研究的最前沿,因此,要创新图书管理,就要在学校的重点学科中引入“学科馆员”制度——为特定学科选择特定的专业服务人员作为重点学科馆员。他们熟悉图书馆的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文献检索技能较高、熟悉教学科研情况为专家们及时将信息收集、宣传、利用,使得他们在获取信息上的时间缩短,有效的帮助他们提高科研效率,使他们创造出更多的对社会有用的科学财富。
4.图书管理人员管理创新
一是培养一批能够适应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人才,他们既掌握图书馆的专业知识又熟悉网络信息技术,这样的一批人才能利用当前的高新技术,在服务方式上不断提高对读者的服务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对全体馆员进行相关模块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根据相关的要求,重点培训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培训;让全体馆员都具有基本的外语读写能力,这样才能看懂国外相关学科发展的研究动态,掌握了这些英语知识,了解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好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图书馆的工作方式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由以前的手工操作,大都转变为以计算机为主的自动化方式,即现在出现数字图书馆。这就使计算机技术成为现代图书馆中每一位馆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在工作中,要对馆员进行激励、协调、督察和控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对工作负责认真的馆员给予荣誉或经济上的奖励。
5.让学生参与管理
学生读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群体,可以为之提供勤工俭学的活动,这样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提供锻炼学习机会,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立能力,也使他们积累了工作经验。这样,图书馆不仅是主要的学习场所,也是他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场所。同时,也可以起到宣传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让周边的同学更加了解图书馆,爱护图书馆的书籍;其次,我们学校还成立了学生读书社团,培养了学生读者的读书兴趣,提高了他们查阅读数的能力和理解文献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图书馆工作的新认识,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读者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使他们体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劳动,更加珍惜和爱护书籍。
管理创新的途径没有严格的框架,我们应根据图书馆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及时的调整,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以取得最好效果。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为读者提供最有效的服务。
总之,图书馆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关键,图书馆的健康发展依赖于科学的创新管理体制。面对社会的多样化发展,高校图书馆也必须适应发展趋势,在管理上做出适当的调整,使图书馆事业蒸蒸日上,更好地为学生读者服务。
[1]段艳玲.中学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图书会刊,2009,(1).
[2]陈万梅.浅谈高校图书管理创新[J].科学之友,2010,(11):102.
[3]吴绮云.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创新[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13 ~116.
[4]盛小平.新世纪国内图书馆管理研究进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