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79 例效果评价
2013-08-15陈宏
陈 宏
(山西省109 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失眠症(insomnia)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指患者在具有充分睡眠机会及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睡眠质量不满意的状态,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再睡等。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失眠症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失眠可以引发感冒、抑郁症、心脏病、中风等多种疾病[1],还可以引起记忆力减退、思考能力降低、判断能力下降、内分泌失调等。笔者长期从事失眠症的临床治疗,实践中将祖国医学治疗方法与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相结合,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 年7 月~2010 年7 月山西省109 医院门诊治疗患者158 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79 例,其中男性46 例,女性33 例,年龄26 ~72 岁,平均47.5 岁;病程3 个月~11 年。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组)79 例,其中男性43 例,女性36 例,年龄28 ~71 岁,平均48.4 岁;病程2 个月~11 年。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诊断标准
以睡眠障碍为主要表现,伴有入睡困难、易醒、多梦等多种表现,且上述症状每周至少出现3 次,持续一个月以上[2]。中医分型[3]:肝郁化火型,临床表现为目赤口苦,心烦易燥而不能眠;痰热内扰型,表现为胸闷脘痞,心烦懊憹,睡眠不安;阴虚火旺型,表现为头晕耳鸣,心悸健忘,时睡时醒;心脾两虚型,表现为多梦或朦胧不实,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心肾不交型,表现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等。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艾司唑仑2 mg/d,口服,4 周为1 个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诊治,按中医分型对症治疗:肝郁化火型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达到泻肝火、舒心解郁之目的;痰热扰心型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清热化痰;心脾两虚型使用归脾汤,补脾养血安神;阴虚火旺型使用黄连阿胶汤加减,滋阴安神;心肾不交型使用交泰丸安心宁神。治疗组睡前给予具有安神镇静、宁心除烦功效的音乐,乐曲节奏缓慢,旋律婉转,曲调悠然,如《平沙落雁》、《幽兰》等古筝独奏曲。顽固者辅以针刺、耳穴贴压(针刺选取穴风府、四神聪、神庭,耳穴贴压神门、脑点、屏问、内分泌、皮质下)[4]。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4 疗效评价标准[5]
治愈:停用药物1 周后,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标准或者每天夜间睡眠时间超过6 h,睡眠质量高,醒转后精神、体力充沛。显效:停用药物1 周后,睡眠深度明显增加,时间增加在3 h以上,伴有症状减轻。有效:停用药物1 周后,失眠症状减轻,睡眠时间有所增加但增加不足3 h。无效:治疗后睡眠无改善或反而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愈45 例占56.9%,17 例显效,12 例有效,5 例无效,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治愈31 例占49.2%,显效12 例,9 例有效,27 例无效,治疗总有效率65.8%。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两组远期效果比较
所有病例均随访24 个月,治疗组79 例中,6 个月后复发7 例,12 个月后复发3 例,24 个月后复发2 例,复发率15.2%。对照组79 例中,6 个月后复发17 例,12 个月后复发7 例,24 个月后复发4 例,复发率35.9%。对照组远期疗效明显低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失眠症是临床常见病,祖国医学称为“不寐”,又称为“不得卧”或“目不瞑”,多是阴阳失调、心神不养或是情志不畅所致。现代医学认为大脑睡眠中枢的兴奋与抑制失调是失眠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失眠症患者逐年增加,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并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加,失眠症的发病率有年轻化的倾向,已经成为现今较为重要的临床课题之一[6]。
目前,治疗失眠主要用苯二氮艹卓类药物,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发挥镇静、催眠作用。但是此类药物容易产生依赖性,且长期使用容易出现耐受性,突然停药后易出现反跳现象。在社会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注重保健疗法、绿色疗法,祖国医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祖国医学认为不寐多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情志不畅、肝气郁结、阴阳失调等有关,不仅进行药物治疗,还注重心理疏导及生活调理,从根本上去除病因,提高疗效。本组中,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笔者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辅以不同的中药制剂进行整体调理,强调辩证施治,个体化治疗,标本兼治,取得了显著疗效,而且不良反应较少。
祖国医学讲究辨证施治。本组资料结果表明,中西医协同治疗失眠症,其效果明显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且远期的复发率远远低于单纯西医治疗。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具有自身的优势,值得推广。
[1] 雷根生,潘小娅,卢春芬.失眠的中西医防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14):1937.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4] 刘文红. 失眠的针灸治疗进展[J].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3):392.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6] 肖四飞,梁 蔚.归脾汤合捏脊法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56 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7):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