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探讨

2013-08-15刘文根马慧兰尹文华王淑卿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滤器下腔抗凝

刘文根,马慧兰,尹文华,王淑卿

(1.忻州市奇村镇中心医院,山西 忻州 034000;2.忻州市人民医院,山西 忻州 034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地凝结,当血栓导致血管壁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反应,以及阻塞静脉腔,可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甚至导致股青肿,发生静脉性坏疽,还可引起肺梗死而危及生命[1]。现将2011 年1 月至2012 年5 月忻州各级医院诊治的56 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治疗方法,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 年1 月至2012 年5 月忻州各级医院诊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56 例的临床资料,年龄24 ~89 岁,平均64 岁,其中男性35 例,女性21 例。病变在左下肢的50 例,占89.29%;病变在右下肢的5例,占8.93%;病变在双下肢的1 例,占1.79%。所有患者均具有临床症状及体征,并且均先行双下肢静脉彩超及D-二聚体化验检查,后经双下肢静脉造影明确诊断。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措施 全部患者均采用了卧床休息、改善微循环、利尿、抗凝、溶栓(包括远端浅静脉滴注溶栓、深静脉置管溶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深静脉切开取栓)等综合治疗。

56 例患者中,24 例进行了单纯抗凝治疗(其中包括1 例为手术后3 d,1 例为腹膜后血肿,均为溶栓禁忌),30 例进行了抗凝加溶栓治疗,2 例进行了深静脉切开取栓加抗凝治疗。发生肺拴塞2 例(均为右下肢混合型)。30 例溶栓患者中15 例放置了下腔静脉滤器(其中13 例为髂-股静脉血栓,2 例为肺拴塞)。住院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出院后,对每一位患者都做了随访。

1.2.2 疗效判定指标 住院期间,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小腿腓肠肌压痛、腹股沟三角区压痛、Homans 征是否转为阴性;肢体肿胀程度(具体为观察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是否缩小)。

出院后对随访患者做CEAP 分级(0 ~6 级)的评估。C0:有症状,无体征;C1:毛细血管扩张;C2:静脉曲张;C3:水肿;C4:皮肤色素沉着或湿疹、皮脂硬化;C5:皮肤色素沉着或湿疹、皮脂硬化,伴有已愈合的溃疡;C6:皮肤色素沉着或湿疹、皮脂硬化,伴有未愈合的溃疡。

2 结果

本组56 例中44 例疗效显著,达到预期效果,1 ~3 d后疼痛、肿胀等症状开始缓解,出院时小腿腓肠肌压痛、腹股沟三角区压痛、Homans 征均转为阴性,膝关节上、下15 cm 处周径明显缩小,占治疗总数的78.57%;12 例疗效欠佳,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其中进行单纯抗凝治疗后的7 例,抗凝加溶栓治疗后的3 例,手术切开取栓后2 例)。出院后随访发现C37 例;C43 例;C51 例;C61 例,占治疗总数的21.43%。

3 讨论

尽管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深静脉血栓形成仍然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生命的疾病。单纯的活血和抗凝治疗是有效的,但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单纯的活血和抗凝治疗显然不够,应采取活血、抗凝、溶栓、放置滤器、取栓等综合治疗。

3.1 卧床休息

限制患者活动,患肢抬高45°,可做患肢踝关节屈伸运动。监测生命体征,做好记录。避免改变体位,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大便通畅,防止肺栓塞而危及生命。

3.2 改善微循环、利尿

应用改善微循环药物,如丹参、红花、疏血通、灯盏花素等溶于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同时可加用利尿药物,如呋塞米。

3.3 抗凝

抗凝治疗是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标准治疗,大量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已证实抗凝治疗可抑制血栓蔓延,降低肺栓塞发生率和病死率以及复发[2]。常用药物为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 拮抗剂、Xa 因子抑制剂。

常用的抗凝药为肝素与华法林。肝素及华法林个体剂量差异特别大,用药过多可致自发性出血。因此,在用药过程中要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使APTT 维持在正常值的1.5 ~2.5 倍之间,INR 维持在1.8 ~2.5 之间。肝素还可引起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使用3 ~6 d应复查血常规。低分子肝素出血性不良反应少,血中半衰期与肝素相比明显延长,使用时多数患者无需监测凝血功能。研究证明,低分子肝素对已发生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3]。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慎用或者不用低分子肝素,而用肝素。Xa 因子抑制剂无需监测凝血指标,治疗剂量个体差异小,且用药方便(口服,每日1 次),可达到临床抗凝效果。本组24 例均无抗凝禁忌,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华法林、Xa 因子抑制剂进行了单纯抗凝治疗,近期疗效明显。

3.4 溶栓

溶栓必须是在抗凝的基础上进行,常用的药物是尿激酶。溶栓治疗是深静脉血栓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使静脉血栓快速溶解并早期恢复血流,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一般在发病1 周内溶栓治疗的效果最佳,病程超过1 个月疗效明显降低。通常溶栓治疗的时间控制在2 周以内,超过2 周后,认为血栓已趋于稳定,不主张再应用溶栓治疗的方法。溶栓治疗时,一定要严格掌握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严密监测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及凝血酶时间(TT),严防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如有并发症出现或经静脉造影检查发现溶栓12 h,血栓无明显减少时,应停止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期间,嘱患者平卧位,不要做下肢的屈伸运动,更不要挤压下肢肌肉,以防止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必要是可放置下腔静脉滤器。

3.4.1 远端浅静脉滴注溶栓 在抗凝的基础上,采用患肢踝上及膝下各扎一根止血带的方法,将尿激酶经足背浅静脉持续滴注,每隔3 ~5 min松开止血带1 次。尿激酶总量每日可用到100 万U,持续用5 ~7 d。此种方法适用于血栓范围较小的患者,一般情况下多数患者的血栓可得到溶解,临床症状也可同时得到缓解。

3.4.2 深静脉置管溶栓 对于严重的髂—股静脉血栓,一般采用多孔导管穿过血栓的全长进行溶栓治疗。具体方法是穿刺深静脉,将溶栓导管直接置入血栓闭塞的深静脉内,使溶栓药物经溶栓导管的侧孔流出,直接作用于血栓,最大限度地发挥溶解血栓的作用,提高血栓的溶解率,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率。研究表明,发病后14 d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置管溶栓的再通率达100%[4]。将尿激酶经溶栓导管在短时间内进行团注量灌注,每6 h1 次,尿激酶总量每日可用到100 万U。多数患者的血栓24 h后可得到完全或基本溶解,血流也可基本恢复。

本组30 例采用抗凝加溶栓的患者与单纯抗凝患者相比,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别,但随访结果显示,采用抗凝加溶栓的治疗方法,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概率明显减少,表明在抗凝的基础上进行溶栓治疗,可使静脉血栓快速溶解并早期恢复血流,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3.5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在置管溶栓期间,可以预防性放置下腔静脉滤器,但并不是所有置管溶栓的患者均需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因为下腔静脉滤器只能预防致死性肺栓塞,而并不能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所以,只有当较大的栓子部分黏附或者是漂浮在静脉内时,才放置下腔静脉滤器。下腔静脉滤器应放置于双肾静脉开口处与双髂静脉分叉处之间,并尽可能使滤器的顶端位于最低肾静脉开口的下缘。应注意的是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远期效果不理想,易发生局部出血,下腔静脉滤器内血栓形成,滤器移位等并发症[5]。因此在考虑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时应慎之又慎。本组15 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其中13 例髂—股静脉血栓患者未发生肺拴塞,2 例肺拴塞患者症状和体征未加重。

3.6 深静脉切开取栓

对于严重的、病变时间在1 周之内的、或经溶栓治疗无效的、或溶栓治疗禁忌的髂—股静脉血栓,特别是已发展为股青肿的患者,为减轻患肢张力,改善血供,避免截肢等后果的发生,应积极采取外科手术切开取栓。方法为切开股静脉,先用Fogarty 导管向近端取尽髂静脉内的血栓,再用手或橡皮驱血带自足踝向近端挤压,以驱除小腿及腘静脉、股静脉内的血栓。本组2例股青肿患者均进行了深静脉切开取栓加抗凝治疗,近期疗效显著,随访发现均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这表明,手术切开取栓虽能迅速降低静脉腔内压力,挽救患者肢体及生命,但并不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在治疗过程中应从简单、经济、安全和挽救肢体出发,尽量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的发生,消除病因,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1] 蒋米尔,张培华.临床血管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吴庆华,董国祥,罗小云,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普通外科学杂志,2008,23(3):235-238.

[3] 邱贵兴.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中心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2):801-22.

[4] 潘 扬,马思星.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 贵州医药,2002,26(10):913-914.

[5] 武 欣,余恒锡,张 建,等. 下腔静脉滤器在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2):97.

猜你喜欢

滤器下腔抗凝
Denali和Celect下腔静脉滤器回收单中心经验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两种工况下8 种腔静脉滤器疲劳强度的对比研究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花粉过滤器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