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化与五年制高职生人格建设关系之析解
2013-08-15周建梅
周建梅
(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苏州 215000)
人格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复杂的统一体,关于人格的定义有许多种,我国心理学家黄希庭综合各家的定义后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富有一定特色的心身组织”,健康完善的人格结构对于生命个体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经典文化指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中的优秀文化成果,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历史的筛选流传下来代表某一时期精髓的思想、理念及相关作品。可见,经典文化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化的最高代表,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经典,都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和自然的历史长河中得出的最深刻的认识和总结。共时态地看,经典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最高文明成果组建的精神平台,它常常构成一个时代的文化标高;历时态地看,经典文化是几千年文化精粹连缀成的等高线,它构成了民族的精神原典,是高效的德育利器和美育利器,任何人从中都会获益无穷,在五年制高职生的人格建设中经典文化同样可以发挥相当积极和高效的作用,助其建设成健康美好的人格。
如何开发利用经典文化、如何将经典文化用于教育领域,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和教育机构进行了这方面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2001年2月25日,由国家图书馆主办的“经典文化建设推广理念研讨会”在图书馆红厅召开,来自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教科院等单位的40多位专家会聚一堂,就经典文化建设与推广各抒己见。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说:“‘经典文化’是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历史的筛选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精品,具有重要的审美功能、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因而,努力弘扬‘经典文化’,充分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就是顺理成章的了。”江泽民访美时在哈佛发表的演讲中说到:“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瞰地理,由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这些民族文化精要结合时代特点来发展,是任重而道远的”。
从1994年起,在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科学家扬振宁先生和中国大陆诸多有识之士的倡导和推动下,“儿童东西方文化导读”活动在台湾率先开展,之后发展到中国香港、大陆直至北美和东南亚,这一活动旨在引导13岁以下的孩子诵读古今中外经典篇章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和人格培养的目的,目前两岸三地10多个大中城市的数百万儿童参与了该活动。国内一些中小学校的经典文化教育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报刊杂志中时见这类报道, 如重庆开县岳溪镇中心小学全面启动了以“读经典、养品性”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创建工作;山东邹城二中等学校开展了“弘扬经典文化,诵读千古美文”的比赛,并开发出相关校本教材;浙江省杭州市建新小学背诵中外经典现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富强告诉记者:“我区通过开展文化经典教育,培养了少年儿童开阔的胸襟,引导孩子崇尚仁、真、善、美,开发其潜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湖南衡阳珠晖区教文体局党委集聚全区27所学校支部书记召开了“学中外经典,做有德之人”的主题学习实践活动研讨会、国学经典《弟子规》已走进了很多中小学校并融入了校园文化建设中……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经典文化同样是引人关注的话题,早在20世纪初,哥伦比亚大学就创设了“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两门本科生的必修课,前者致力于提供一个欧洲文学名著的标准选目,后者倾力于提供一个哲学和社会理论名著选目,这两个目录包含了大量的西方传统经典,40年代起美国已有许多大学开设了经典文化方面的相关课程……
但在国内五年制高职院校中经典文化教育氛围却很是淡薄,进行此项工作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者寥寥,殊为憾事。就业指挥棒下相当一部分五年制高职院校中存在着重职技轻人文、重实用技能训练轻人格养成教育的不良现象,在过于强调实用性、应用性的教育氛围中,学生容易盲目地追求工具理性,错误地把一技之长和社会实用性的知识看作是学习的全部,而忽视内心情感、德行培育等在内的人格建设。一些学生盲然无知于人格建设与专业学习的同等重要性,对于人格建设卓具成效的经典文化往往会被学生认为是没有多少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弃掷一旁,学生们宁愿读图上网玩游戏找娱乐,也不屑于阅读经典作品,饱含着思想营养和情感养分的经典文化因此不能将它的光芒普覆到学生们的身上以助其锻造成美好健康的人格,教师们也往往放任学生的阅读趋好,而不对其进行恰当引导。
这一切的发生说到底根源于高职院校的师生对教育目标的不明确,亚理士多德认为,教育不仅仅在于完成一种职业训练,更在于使人摆脱卑陋的习性,提升德行和操行,追求善的生活。学者李猛说大学生应该被培养成一个“具有德性而非甘于卑俗的人,追求真知而非听命于意见摆布的人,践行伦理而非恣意而为的人,能够面对世间那些根本的冲突,担负自己的言论和行动的后果的人,而不是寻觅教条的避难所来推卸和逃避责任的人”。现代文学先驱洪堡认为,“人的真正目的,是使自身的各种力量构成一个最崇高最和谐的整体”……上述专家学者们在教育的目的斯为人的教育这一点上有着共识。鲁迅先生说过“人立而后凡事举”,一个被教育成德、智、体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能更好地完成更多事,相反,一个仅仅专业过关而人格欠佳的人却难以成功地做成任何事,由此看来高职生的人格建设岂能忽略。
而当前五年制高职生的人格现状却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结构。在五年制高职生群体中,理想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积极向上努力奋进的精神风气难以形成主流氛围,自信心不足、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日子思想是难以回避的现实存在。学校重职技轻人文、重实用技能训练轻人格养成教育的倾向使得在入校初学生中存在的不良人格特质在后续几年的高职教育中难以得到很好的纠正,再加上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环境的影响学生们还会出现一些新的人格问题,因此五年制高职院校毕业生中具有健康美好的人格结构者并不够多,这一点构成了五年制高职生未来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中相当大的障碍。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le)认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元素是特质,有些特质是由遗传决定的,有些特质是环境塑造的,卡特尔结算出整个人格结构中大约有三分之二决定于环境,三分之一决定于遗传。可见人格更多是环境作用力的结果,因此为了使五年制高职生建设成健康美好的人格,应当充分发挥人文环境影响的作用,饱蕴着人类智慧结晶的经典文化在此方面作用甚大。
习近平说:“读优秀传统文化典籍是以一当十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文心雕龙·宗经篇》中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1](P.3)著名学者吴宓如此概括经典教育的作用:“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流传下来的、涵蕴着几千年思想文明优秀成果的历代经典是教导人生常理、常道、常则、常行的文化典籍,激扬和勾勒了诸多高华的生活范式与绮丽的理想,凝结和辑构了太多太多的精神亮点与生活炽点,蕴藏着丰富的生命经验和人生智慧,对于人性涪育和良善人格的建构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高效作用,将之应用至人格状况并不理想的高职生的人格建设中自是事半功倍的当然之理。作家巴金说,“用我们丰富的文化宝库,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学者朱自清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对于高职生们来说,维系人类文化命脉、点燃人类高贵精神火种的经典文化可以成为他们人格建设中的最佳思想资源,一旦高职生们接受并且爱上经典文化,不仅可以使他们在校期间的人格面貌发生根本性的质变,而且对于他们一生的人格成长都有着取之不尽的作用。
高职生的人格状况事关学生本人和国家发展的未来远景,因此深入系统地探讨高职生人格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很具战略意义。将经典文化与高职生的人格建设结合起来、从人类文明史中的资源宝库经典文化的角度入手、系统研析经典文化对于高职生人格建设的作用和影响机制这一研究内容在本文作者目前的视域中涉足者尚寥寥,而这一科研领域却是大有可为之处,这一学术荒地相当具有开垦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胡锦涛同志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的需求,面对社会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如何找准我国文化发展的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涵蕴着几千年思想文明优秀成果的经典文化永远都是文明的根基和创新的土壤,能够使我们在历史和时代的赓延和变迁中永远得以处于精神的高位和创造的峰值,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远都需要经典文化的滋养。
[1]刘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