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章太炎的魏晋文情结*

2013-08-15贺根民

关键词:章太炎魏晋民国

贺根民

(广西师范学院 文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

民国文人的魏晋情结发轫于章太炎对魏晋文的推崇,他那集政治革命与文学复古于一身的特殊文化存在,导引民国文人既检讨传统又吸纳新知的时代取向。关于文笔古奥的章氏文学书写,自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就开启认定其文论的复古观念之河,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则断论章太炎崇尚魏晋文的表象之中,潜含着礼赞文质精进的因子,后代文人前后相继,在“章学”的旗帜下全面体认章太炎的魏晋文情结。扬弃进化论的影响,章太炎的魏晋文书写,隐寓着对中华传统之文的再认和重估。

一、取千年朽蠹之余,反之正则:文学复古

山雨欲来风满楼,汹涌而至的西学浪潮惊醒了执著坚守中华传统的守堤人,是激流勇进,捍卫中华文化传统,抑或随波逐流,大口吮吸西学的乳汁,文化立场的差异拷问着民国文人的道德良知。章太炎的《菌说》、《原人》诸文藉以阐明生命的起源来描绘人类进化的图像,他提出人类社会存有善恶、苦乐、智愚双向演变的“俱分进化论”,并竭力从所谓支离破碎的语文中获取民族文化重建的能量,魏晋文所包孕的文化储备恰好成为其取资的重要来源。

1909年其《与邓实书》载:“简文变古,志在桑中;徐、庾承其流化,澹雅之风,于茲沫矣!燕、许诸公,方欲上攀秦、汉。逮及韩、吕、柳、权、独孤、皇甫诸家,劣能自振,晚唐变以谲诡,两宋济以浮夸,斯皆不足邵也。将取千年朽蠹之余,反之正则。虽容甫、申耆,犹曰采浮华、弃忠信尔。皋文、涤生,尚有谖言,虑非修辞立诚之道。”[1]本乎修辞立诚之道,藉以提升小学在民族文化工程中的地位,来彰显民族文化的复兴,这不只意味着他简单接续魏晋文化的奥义,而彰显它之于文化危机关口的拯衰起敝效用。早在青年求学期间,章太炎从俞樾、谭献、黄以周诸先生问学,他之所以由早先的模拟秦汉之风转向取法魏晋,个中不无业师谭献的言传身教之功。不过照实说来,个中还得归功于谭献之文所充溢着魏晋风度,章太炎《致谭献书》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少治经术,渐游文苑,既嗜味小学,伉思相如、子云,文多奇字,危侧趋诡,遂近伪体。吾师愍其懵暗,頫赐救疗。自尔受药阳扁,正音夔旷。渐恨向作,悉畀游光。”[2]从所谓“伪体”的秦汉之文转到魏晋之文,乃师章法不可忽视,就此而言,章太炎的魏晋情结便获得一个师承上的说明。求师问业,从师其辞到领悟其道,章太炎的魏晋风度具备了坚实的学业依托。

章太炎推崇魏晋文,看重其长于持论的特点,从玄言妙理上取得共鸣,这已超越有清以来对唐宋八大家之文的单向追步。依太炎先生看来,魏晋文具有舒卷自如之美:“夫持论之难,不在出入风议,臧否人群,独持理议礼为剧。出入风议,臧否人群,文士所优为也;持理议礼,非擅其学莫能至。自唐以降,缀文者在彼不在此,观其流势,洋洋纚纚,即实不过数语。……近世或欲上法六代。然上不窥六代学术之本,惟欲厉其末流。江统《徙戎》,陆机《辨亡》,干宝《晋纪》,以为骏极不可上矣。”[3]魏晋六朝不乏妙文好辞,但章太炎所称道的好文,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三张二潘一左之文,而在盘点魏晋六朝学术的基础上,称许那些带有清峻之气的玄理之文。太炎先生认为文章之妙,不斤斤于“出入风议,臧否人群”的品藻或比附,而在于以“持理议礼”来切入现实问题。职是之故,“守己有度,伐人有序”[3]的阮籍、嵇康、王弼、裴頠等人的文章成为其青睐和推崇的对象。章太炎秉持“向后看”的文学观念,其关键在于保存清远风骨之本,雅驯成为太炎先生魏晋情结的一个基点。这样,文章与学术相通而化合,辨名析理的魏晋文深契民国初叶的文化生态,精通学理、富有论战效果的魏晋之文便成为革命派舆论宣传的重要武器。

一切著于竹、帛者皆可谓之文,古文辞和骈文均属“文”之列,章太炎给予“文”以广阔的外延,充分彰显了其文学复古的宽广领域。章太炎非议只重形式而轻视内容的为文路径,他清点和梳理历代文的特质,认为魏晋文差可允符文学复古的需要。太炎先生对于历代文,有一套独特的文化认知谱系:“夫雅而不核,近于诵数,汉之短也;廉而不节,近于强钳,肆而不制,近于流荡,清而不根,近于草野,唐、宋之过也;有其利无其病者,莫若魏、晋。”[3]以此为度,韩愈之文便流于局促儒言之间,欧阳修之文带有汗漫之病,苏轼之文更不足论。魏晋文有别于秦汉文、唐宋文的特质并不在于其美文丽句,倒落脚于其对于学力的推崇。在民国特有的文化生态中,藉以文学实践来践履魏晋风度,不无他意图拯救行将没落的古文命运的考量。相较而论,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派的文章,特别是梁启超笔锋常带情感的新文体,不遵循冷静分析和严密的逻辑论证,秉持顺着情感奔流的行文策略,客观放大了民国初叶文学的政论气息,恰是章氏非议所在。章太炎的文学复古实践,既对维新派的康、梁之文保持一份本能的警惕,又对后起的白话文运动持保留意见。章太炎的具体策略,多依托小学的基础来存质保真,以及他有意运用僻字奥典,其古雅取向影响到文学复古的实施效应,导引和领袖民国文学取向的影响力仍十分有限,但这种以魏晋为法的复古观念,盘活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生机,它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迪意义仍不容忽视。

二、可为百世师:魏晋文的榜样作用

文体正变,向有定规。文有句读文和无句读文之分野,章太炎所认定的史家之文,即叙事之文,以征信为原则;而议论之文,即名理之文以持论议礼为尚。他确立小学和玄学之于议论之文的基础地位,也就首肯学说和文辞的相生相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章太炎推崇晚周文和魏晋文,正彰显他对学说和文辞基础的重视。如前所论,章太炎认为汉文和唐宋文总会存在或这或那的瑕疵:廉而不节,近于强钳;肆而不制,近于流荡;清而不根,近于草野。章太炎肯定诸子散文和魏晋之文,也客观树立了魏晋之文的榜样效应,其后他重新体认汉代之文和唐宋之文,正是参照魏晋之文、重估另类“文”的实践,他推崇魏晋文章,放大了其持论谨严的特点,抬升魏晋文之于文化长河的地位。

章太炎力推魏晋时期的文化成就,凸显了魏晋文的学术根基,这正与他所孜孜提倡的“五朝学”有关:“五朝有玄学,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故骄淫息乎上,躁竞弭乎下。及唐,名理荡荡,夸奢复起,形于文辞,播于小说者,参而伍之,则居可知矣。”[1]议论文的名理指向,加重魏晋文的玄学色彩。民国肇造,民族语文运动的蓬勃开展端赖现代文人对文以载道、桐城派、《毛诗序》的批判,它关系到传统与现代的分野。如果说叫板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削弱了儒学的经典地位,那么,大力斥逐桐城章法则进一步刷新了国人的文道关系脉络,它们均关合着文化正统的根基。奉义法为不祧之宗的桐城章法至民国初叶而流于空虚,越发成为章太炎等朴学派人士的革命目标。章太炎高倡魏晋文的榜样作用,不无针砭文坛时弊的考虑。其《正名杂议》云:“文辞愈工者,病亦愈剧。是其分际,则在文言质言而已。文辞虽以存质为本干,然业曰‘文’矣,其不能一从质言,可知也。文益离质,则表象益多,而病亦益笃。斯非魏、晋以后然也,虽上自周、孔,下逮嬴、刘,其病已淹久矣。”[4]锋芒所指,他大力挞伐桐城后学质文脱离的痼疾,高扬存质为本干的文学理念。较以当下的文化语境,章太炎推崇魏晋文的“百世师”之效,就表明他选择性吸收和接续传统文化的色彩,更有拯救时弊而另起一军的考虑。

一代有一代之学术,学术重求是抑或求致用拷问着民国文人的文化立场,对于维新派的改良文章,章太炎认为谭嗣同、黄遵宪之文因为不能远师魏晋,反喜言经世之说,难免会有浮夸之弊。照其来看,即便是分理明察之文还得以学问为基础:“议事确质,不能如两京;辩智宣朗,不能如魏晋。”[3]谭嗣同和黄遵宪之文虽有可观之辞,但其文辞少检格,不可谓之知文;而康有为之文谲奇自恣,更不足论。在太炎先生看来,本乎修辞立诚之道、析理明确的文章才是妙文。斫雕为朴、归乎古雅之道,魏晋之文的齐雅俗指向有效消解了桐城末学和维新之文的浮夸之习。职是之故,清晰自然、无板滞之病的魏晋文,确是救治民国初叶好言经世之说积习的最佳选择。章太炎屡屡不掩对魏晋文的景仰之情,其《国学概论》有一段赞美陆机之文的文字,适为其心底情感的抒发:“自陆出,文体大变:两汉壮美的风气,到了他变成优美了;他的文,平易有风致,使人生快感的。晋代文学和汉代文学,有大不同之点。汉代厚重典雅,晋代华妙清妍,差不多可以说一是刚的,一是柔的。东晋好谈论而无以文名者,骈文也自此产生了。南北朝时傅季友骈体殊佳,但不能如陆机一般舒卷自如。”[5]与古人对话,发思古之幽兴,又不失了解之同情,魏晋文兼有形式和内容的美学特质,抒写了传统文化之于现代语境强盛的生机和活力。

三、衡士论文:魏晋文的准则效能

魏晋六朝盛行人物品藻之风,文若其人、书若人然,显示人物的自然本性与文艺作品的内在血脉的相连特质,人物品藻展示了中国文学思维的自然化和人格化两个维度。人物品藻所推动的山水之思,张扬了士人独立人格的建构幅度,个体人格的自我完满彰显了艺术精神的独立,推动了人类生命的诗性呈现,打造了独具中国气派的人文品评体系。由诵读到师法,最后打造自家路数,章太炎对魏晋文的独特发现,不只停留在个体人格修饰层面,已上升到关注国家与民族命运与前途的高度,其本身就是基于社会现实的一种创造性的发扬。魏晋文的清峻通脱特质,既标举了它有别于秦汉文和唐宋文的高度,又客观形成章太炎衡士论文的尺码。

文学作品是文人心志的具象反映,传统的人物品藻强调遗形取神,藉以外在形貌来追求内在神韵和个体人格的契合。章太炎接续魏晋的品鉴传统,并将其运用到人物评价和推动文体革新的实践之中。正视魏晋六朝文人品行,客观分析其高风亮节和瑕瑜互见的文化特质,既体认六朝文人的范式意义,又客观地树立一个评价时人的砝码。时彦邓实、黄节等人激于国人醉心西学而导致的文化失范,于1905年在上海创办《国粹学报》,藉以宣传国粹来强化国人的保种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章太炎积极参与其事,抵制民族虚无主义,勇担重建民族文化的重任。其《致国粹学报社书》极力光大学术之源:“诸子幸少异说,而我发明者,又非汉学专门之业,使魏、晋诸贤尚在,可与对谈。今与学子言此,虽复踊跃欢喜,亦未知其异人者在何处也。”[6]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系乎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全力褒奖魏晋诸贤,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积极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服膺魏晋士人品格,从心仪追慕到自觉效仿和运用,章太炎放大了魏晋文化的镜像效应。职是之故,从评价自家弟子到品鉴历史人物,章氏文化实践透露了魏晋文化的座标色彩。曾以游侠自许的黄侃,深得魏晋人情致,《感遇》、《释侠》诸诗就是其心仪晋人风韵的折光,迨至退出世竞,壹意学术,他仍带当年“游侠人”风采。章太炎《黄季刚墓志铭》:“季刚自始冠已深自负,及壮,学成,好酒,一饮至斗所,睥睨调笑,行止不甚就绳墨,然事亲孝”[7]之语,《量守庐记》中:“季刚于靖节,未也,抑犹在陶周之间欤”[7]之论,已勾勒出一个桀骜不驯、生活在民国的“晋人”黄侃形象,以魏晋风致来比照,章太炎倒认为黄侃其人其事堪入《世说新语》。另如章太炎断论钱玄同:“始慕嵇阮,亦为增病之药,今慕颜之推,庶几得侯氏黑散矣。”[8]章太炎对魏晋文化的独特发现,甚至带有某些爱屋及乌的味道,这在再估历史人物方面尤为突出,其《革命道德说》云:“举吾炎顼嬴刘之苗裔,提封万里,民籍巨亿,一旦委而弃之于胡羯,其根本竟安在耶?晋之乱于五胡也,桓温、刘裕起而振之;宋之割于女真也,岳飞、虞允文出而匡之。”[1]将桓温、刘裕和岳飞、虞允文并列,有意忽略了前者斑斑可考的乱国殃民罪状,下意识抬升了他们的民族革命色彩,这已非简单的道德判断,它展示了重新设置评价体系构想。

博取杂收,魏晋的名理之文吸收战国诸子之文的持论谨严之长,又借鉴佛学的辨理因子,形成文采斐然、具有高度思辨色彩的民国论战之文。章太炎以古涵新,他的魏晋文书写部分解构了文以载道的积习,削弱儒学一统天下的效应,允符了现实斗争的需要。章太炎的魏晋文情结,接续千年之文脉而创造性转换,启迪“五四”新文化运动正视传统、积极探索旧学的系统化路径。持论清晰的章氏文章声情激越、慷慨激昂,大有一扫千军之势,引领国人从学术和行文实践诸方面去准确体认魏晋文的范式意义。正如一枚钱币的两面,章太炎“向后看”的文学理念,客观上会漠视部分新文化人的文学实践,如果斤斤于章太炎的魏晋文观念,循规蹈矩钻故纸堆,则又忽视了晚清至民国初叶文化革新的实绩。章太炎对魏晋文的发现之功,途经其弟子鲁迅、周作人兄弟、钱玄同等人而发扬光大。继承太炎先生之志,周氏兄弟非议桐城义法和唐宋之文,转而取法魏晋六朝,已成为民国文坛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高俊林先生说得好:“章太炎的魏晋文章却显示了其持久的影响力,这种风格蔓延生发开来,在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当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它被周氏兄弟继承了下来,与各自的性情气质结合起来,分别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散文写作的两大风格。”[9]早年的周氏兄弟,践履纯文学观念,选择桐城章法和维新派“新民体”之外创作理路,骨子里承传着太炎之志。鲁迅的嵇、阮情结,周作人躬行“从孔融到陶渊明的路”,以及兄弟二人对颜延之的称许,均有异于传统文人对魏晋文化的发现,这一道书写了民国文人执著深情的魏晋情结。

四、结 语

以学问做底子、假理论为骨格,“章氏的思想和文章,有着魏晋的灵魂”[10],高古淹雅的章太炎,假复古之事业,以寄革命之精神。他的朴学理路,以一副独立自得之精神有力地冲击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观念,也为当下甚嚣尘上的政教功利说祛魅,表达了古雅和存质的文化诉求,要求文学重新回到朴质名理的轨道上来。他藉以发现魏晋文的独特价值来实现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进一步盘活了传统文化的现代生机,并上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来重新体认,显示了知识谱系转换之下民族文化重建的实绩,其提倡之功之效,仍值得我们深长回味之。

[1]章太炎.章太炎全集(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76-276.

[2]姜义华.章太炎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8.

[3]章太炎.国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7-70.

[4]章太炎.章太炎全集(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15.

[5]章太炎.国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9:60.

[6]汤志均.章太炎政论选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497.

[7]程千帆,唐文.量守庐学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2-6.

[8]章太炎.章太炎论学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508.

[9]高俊林.现代文人与“魏晋风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90.

[10]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12.

猜你喜欢

章太炎魏晋民国
章太炎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章太炎著医论 首推《伤寒》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典范 章太炎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