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2013-08-15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办学人才

程 兴 中

(沈阳大学 人事处,辽宁 沈阳 110044)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随着高校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日益紧密,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有了不同以往的需求。自1998年以来,我国新建本科院校有260多所,其中大部分为地方院校。地方院校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而培养应用型人才又是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是以地方高校所处的区域环境需求为导向的,这就要求地方高校要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文件的相关精神,更新教育理念,明确发展策略,依托有利的地域条件,提升办学水平,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应用型人才的分类及能力结构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1]。

1.应用型人才的分类

根据应用型人才自身的特点可分为三类。一是技术应用型。即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以“应用”为宗旨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及构建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它的基础理论教学以实用为目的,专业课则要强调专业性和应用性,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更强调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校企合作来培养人才。二是知识应用型。知识应用型人才是指理论知识比较深厚,技术技能比较扎实,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的人才[2]。三是创新应用型。创新应用型人才指理论知识深厚、技术能力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这种创新型人才。

2.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

应用型人才的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应当熟悉和掌握所从事专业或行业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即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这种实践能力是学生毕业之后从事这一专业工作所必需的,其具体内容和要求因专业不同而不同,每一个专业都有一些特殊的专业技能要求。运用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来处理工作对象中的实际问题,对实际工作对象进行动手操作,操作的结果应该是满足该专业或该行业领域要求的工作成果。二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破除墨守成规、循规蹈矩,追求新构思、新设计,运用新方法、新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只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从而发挥创造力[3],并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热爱并执着地追求自己的事业。三是协同能力。创造工作需要依靠团体的力量,个体之间需要进行各种有效的交流才能促进创造事业的共同发展。因此,应用型人才需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提高人格魅力和与人共同生活、合作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也是自身竞争能力的体现。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多元化需求的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任务。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它们的知名度不及那些“985”、“211”院校,但它们却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因此,立足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实际,培养满足本区域需求的对口人才,是地方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约有200 所地方高等学校,这些高校都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特点,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各自的地域优势[4],立足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地方社会发展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应用型人才[5]。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根本是贯彻与实践面向市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2]。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与传统精英教育模式不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再以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作为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唯一的标准,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需求这个大市场的反馈来进行检验,即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凭借区域优势,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基本定位,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调整专业和课程体系,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人才质量支撑体系,探索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打造学科品牌突出的综合性大学、对外合作广泛的开放式大学、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性大学是地方高校的追求和价值目标[5]。因此,地方高校必须拓展视野,在特色构建上下功夫,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特色构建必须体现在其所培养出的学生身上,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1.明确办学定位,彰显地方性

办学定位是一所高校办学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对学校发展具有统领和引导作用。地方高校如何扬长避短,发挥地域优势,避免办学实力薄弱、办学历史不长的短处,关键在于要明确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体现地方性。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一定建立在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地域文化的基础之上,利用地方经济、资源特色建立特色专业,以更好地为地方服务。其次,人才培养特色要利用地缘优势。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经济、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样才能为地方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再次,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地方因素。地域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应该是能够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食粮。在文化传承、文化辐射、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中,地方高校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加具有地域文化特质[6]。

2.根据地方特色,打造重点专业

高校的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首先,做好高校的顶层设计,利用综合性的优势,在新的更大的平台上整合。围绕特色大学的建设目标,以“需求导向、基础依托、特色发展、整体提高”为原则,通过改革与建设,在重点专业的平台上,整合优化资源,提高效益,使学校专业机构布局显著优化,形成既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又与同类院校错位发展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专业格局。以应用型专业为主体,打造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并合理布局其他专业,加强传统专业的内涵建设,发掘新的生长点。其次,要注重专业建设成效,通过这些跨学院的专业建设来辐射与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实践教学的建设。最后,要注重学生在重点专业上的成才,这是建设重点专业的根本目的。

3.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做好顶层设计,积极开展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总结经验,逐步辐射到相关专业。首先,要强化能力为先,按照“学生素质综合化、培养内容个性化、实践实训全程化、成才途径多样化”的要求,全面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研究性学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由知识性学习向自主研究性学习转变。积极引入业界资源,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增强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其次,要推进校地共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地方高校的优势,因此,要着力推进与地方合作,增强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7],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同时还要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李金奇.浅谈大众化背景下的地方高校发展战略[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1):132.

[2] 许青云.在改革创新中培养高素质人才切实担负起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历史使命[J].河南教育:中旬,2012(3):27.

[3] 王荣德.地方高校开展“最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80.

[4] 刘健,王春,李奎山.应用型人才的层次及其实践环节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8):126.

[5] 张锡侯.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08(9):26.

[6] 陈晔,林铿,孙忠梅.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4):45.

[7] 张锡候.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7):3.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办学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