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2013-08-15周新辉
□李 健 周新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报告第一次专门论述生态文明,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呼应,更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走科学发展之路,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社会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一、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写入党代会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一次新选择,要把“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2]随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提高我国的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化了十七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中。胡锦涛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3]可以看出,十八大报告重点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体现了我党对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第一,生态文明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表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不管是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环境的保护,还是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性上来讲,经济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走科学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它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党对我国生态文明道路的深入探索,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进一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真正落实。“美丽中国”的建成,不仅会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更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这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标志。可见,我党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体现了我国建设美丽中国的价值诉求。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充实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党科学地审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在十八大报告中科学及时地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由“四位一体”发展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要求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一种更高水平的发展方式。这是因为,社会发展的目标在于“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5]而生态文明建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科学的发展理念,更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因此,要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的发展,就必须以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这个前提,将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发展。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生态文明思想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的问题有了新认识,促进整个社会走上文明发展道路,充实了对“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的回答,更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阶段。在农业文明时期,区域性的生态问题还不足以引起全人类的恐慌。而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害。随之出现的生态文明则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和扬弃,是人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进程。由此,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基本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由此得到进一步拓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一致性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作为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和谐发展。而科学发展观统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表现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又表现在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和谐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本质也是生态自然和经济社会双赢的科学发展道路。尤其重要的是,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协调发展提升到建设生态文明的新高度,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重要特征。就此而言,科学发展观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撑和政策引导,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第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原则。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统筹兼顾是从全局、长远出发,不是把“人—社会—自然”这个复杂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要素割裂开来和孤立起来,而是统筹兼顾各方,即关注的是“人—社会—自然”这个复杂生态系统中各个生态要素间的协调全面发展。胡锦涛明确指出:“大量事实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往往会影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如果资源能源供应高度紧张、经济发展与资源能源矛盾尖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难以实现的。”[6]可以认为,科学发展观并不单单要求我们重视保护自然环境、重视生态平衡,而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出发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保持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作为各方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它的目标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支持生态平衡的实现。而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也是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所要坚持的。因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原则就是把整个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整体,要求人类摆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即人类要像保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因此,要想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就必须把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追求的目标,建立一种符合自然生态发展规律的社会。所以说,科学发展观中强调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体现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原则。
第二,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保持一致。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只承认人的价值,而忽视人以外的存在物的价值,因而,在处理人与物的关系上,很容易把两者对立起来。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突破了那种仅把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作为社会发展目标的传统观念,把社会发展理解成为经济的发展、人的生存质量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全面优化。它意味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和生存效益的最佳组合。”[7]可见,科学发展观追求的生态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问题,但从本质上说,人对自然物的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根本上就是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以人为本”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类是生态文明的主体,处于主动而不是被动的地位。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以人的全面进步为前提,实现人类发展的最高追求。因此,科学发展观包含的以人为本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都是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最终实现人们的真正利益,两者具有根本的一致性。
第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相一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要注重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结合。”[9]它要求人们在索取资源满足基本需求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从而为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正如胡锦涛所说:“在推进发展中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发展的目标,又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10]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类发展模式的变革,即强调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就是要摆脱唯GDP 主义和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取而代之的是把人、自然、社会以及自身当作一个相互依存、辨证统一的整体,以达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所推崇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举措
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恢复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11]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坚持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采取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更加公正合理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而这些无疑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第一,建设生态文明,要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理念,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从而为创建生态文明提供可靠的物质条件。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重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走集约式发展道路,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才能达成生态文明的成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与人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是从人类的整体长远利益考虑的,它的目的是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不仅要顺应生态原则,使得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符合自然规律,还要顺应人的发展规律,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从而保持人的生存、促进人的发展。可以说,建设生态文明,要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要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障人与社会的和谐。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首先要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其次要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培养制度。最后还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12]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引了新方向。因此,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把我们人类自身置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力求正确认识并通过与自然界相互依赖,达到共同发展,最终建立起一个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
[1][3][8][9][1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本书编写组编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9,9,42,39 -40.
[2]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本书编写组编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0.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5]张述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视域中的科学发展理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6).
[6]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5 -6 -27.
[7]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
[10]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选编上(二)[M].新华月报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55.
[1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