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挑战与应对——论非确定性与大学生的价值教育

2013-08-15胡晶君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确定性价值观价值

胡晶君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 510640)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改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关键词,人们总是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之中。社会的转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会领域的分化,伴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在面临纷繁物质诱惑的大千世界时,在面临多元价值观的激烈冲突时,传统的价值教育已难以解决目前遇到的新问题,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困惑和迷茫。作为未来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承载着国家民族建设的重任,其价值教育尤其重要。如何在充斥着非确定性的现代社会,提高大学生价值教育的实效性,是我们亟须深刻反思的问题。

一、非确定性的内涵

从价值论的角度,非确定性是指各种价值选择之间并不存在一个高低排序,人类各种价值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1]

非确定性产生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革之中。在传统社会,自然经济是其经济基础,个人的生存依赖于家庭的自给自足,“他们劳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持各个所有者及其家庭以及整个共同体的生存。”[2]个人生存于由宗法关系维系的自然秩序之内,还未形成个体的观念,个体只是作为特定社会中的一个特定角色而存在,个人价值的实现在于能否完成既定的角色。传统社会的每个人的地位生而定之,依附于于家庭和家族,其价值由其社会角色所固定。“每一个人都占据分给他的位置,他必须依此行事。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预先规定了他的行为的整个‘脚本’”,[3]任何与其角色不相符合的思想和行为,都将受到谴责。传统社会个人的价值确定性非常明显,只要外在的秩序不变,个人的身份、价值、意义都将从既定的外在秩序中获取。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资本在各地自由流动,作为劳动力的个体从农村走向城市,人类对自然的依附逐渐减少,对家庭和家族的物质、人身依赖逐渐消除,“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4]个人以往所依赖的外在秩序已经被打破,当个人价值实现的外在依据不复存在时,个人转而将自身作为价值追求的标尺。个人欲望的实现成为现代社会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但个人的欲望是不断变化的,新的欲望不断产生,最终结果是人类的欲望将永远得不到满足,我们无法知道人类欲望的终点,无法预料将要发生的事情。“在其他任何社会中,那种确定性和安全性——尤其是这种‘肯定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的给人以保证的感觉——都没有像在这个新的世界主义者栖息的界线不明、制度化不足、管制不足而且太频繁地失范的超国家性的领土上一样,崩溃得那样引人注目、突如其来……”[5]

伴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人与人的关系从相互依赖向相对独立转化,人的价值从确定性向非确定性转化。

二、非确定性:大学生价值教育的新挑战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的特殊时期,无论是价值教育的外在环境还是价值教育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确定性对我国传统大学生价值教育的冲击不言而喻。

传统的大学生价值教育面临的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从国家、政府到个人都遵从一套完整的不容置疑的价值体系,每个人很容易就从社会角色来判定个人价值。价值教育只需要把这套共同的思想观念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要按照这种确定的观念来指引行动,就能实现个人既定角色的社会价值。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外在秩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有价值依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都已经解体,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外在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复杂性、差异性和偶然性。这种外在世界的多种价值观所构成的多元文化反过来又增强了大学生价值教育的不确定性。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我国特殊的现代化进程,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矛盾共生性在我国尤为突出。我国还没有完全完成现代化的同时,后现代性已经随着西方思潮的涌入而悄然兴起,形成传统、现代和后现代矛盾共生的特有景观,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当我们正全力追逐着现代性并为现代性付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两极分化等诸多风险代价;另一方面,现代性还未完结之时,后现代性的消费价值观、享乐思潮已悄然兴起,造成整个社会出现道德真空、信仰缺失、信任危机等失范现象。[6]由此,大学生的价值观变迁不仅需要从传统价值观向现代价值观转变,同时还接受着后现代价值观的猛烈冲击,价值多元成为大学生价值教育所面临的非确定因素。马克斯·韦伯最典型地表达了这一立场,“你侍奉这个神,如果你决定赞成这一立场,你必得罪所有其他的神”,[7]价值的“多神化”与“诸神的争斗”是现代人所必须接受的“时代命运”,它“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决定着降生于这一机制之中的每一个人的生活,……也许这种决定性作用会一直持续到人类烧光最后一吨煤的时刻”[8]。

影响大学生价值教育的另一个非确定性因素还突出表现在大学生主体性的增强。在传统的价值教育中,大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单一价值观念即可,将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可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不需要大学生个人对价值观念进行价值判断。但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个人主体性的凸显,在价值领域就表现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追求他所认可的价值观,增加了大学生教育的非确定性。一切价值判断的标准和依据完全取决于自我,任何非个人的,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的价值权威就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价值是由人的决定所创造的,……每个人的良心都是不可被推翻的,……而价值乃奠基于选择,它只能拥有纯粹主观的根据。”[9]由此,麦金太尔指出:“价值行为者从传统价值的外在权威中解放出来的代价是,新的自律行为者的任何所谓的价值言辞都失去了全部权威性内容。各个价值行为者都可以不受外在神的律法、自然目的论或等级制度的权威的约束来表达自己的主张……”[10]因此,现代社会的一个典型现象就是价值的个体主义,即从个体自我的角度对价值作出独立理解和诠释。作为更加追求个体自由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更加希望由自己来选择自认为恰当的价值体系,传统的价值灌输已成为不可能。由于价值判断的标准完全取决于自我,再加上大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的个体差异性,使得大学生价值教育的非确定性凸显。

我国的大学生价值教育一般以灌输式教育方式为主,由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宣讲主流价值体系,注重概念理论的讲解和榜样楷模的塑造,忽视学生实际的个人利益诉求,价值教育的泛政治化和理想化导致价值教育的效果越来越差。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畅通,大学生主体性的增强,这种强调价值绝对性的确定性的价值规范灌输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三、和而不同:大学生价值教育的新路径

多元文化与一元文化相对,是对一元文化的解构,其价值判断的方式相对主义的态度,在貌似对不同价值平等对待的文化风貌下,隐藏着的是令人惴惴不安的非确定性。在大学生价值教育非确定性凸显的新形势下,如何让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的文化世界中安身立命,关注大学生的个人价值选择和实现显得尤为重要。面对这种非确定性的现代价值教育现状,必须改变原来的教育模式,适应多元价值并存的现代社会。

教育本身的价值之一就在于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因此价值教育必然立足于社会的主导价值,并以此为基点来确定价值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即在主导价值“和”的基础上探究大学生价值教育的新路径。

1.价值教育的基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性。

虽然现代社会的价值存在极大的非确定性,但价值本身具有客观性和客观标准,价值不仅是个体的而且主要的是社会的。在某一个特定的社会中,总坚持着某种意义的价值一元化导向。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例,表面价值状况上呈现多元化的状态,但深层意义上看,多年来的民主、法治、人权等价值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已内化为其价值标准,从这个意义上看其实是一元的。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形成大家公认的价值体系,就会失去文化之本,失去精神家园,学校作为教育场所,担负着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人的使命,因此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主导价值的导向性。

主导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中处于主要地位,发挥主流引导作用的价值观,它是一定阶级利益和意志的反映。在我国,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冲突,模糊了价值观的边界,导致了人们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标准的根本蜕变。因此,学校更要在教育过程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方向。

如果按照相对主义价值教育的理论,认为价值完全取决于主体的主观情感、兴趣、意志,主体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那就没有必要进行价值教育。即使进行价值教育,也只能是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澄清价值,提高受教育者的价值判断、价值评价能力,最终由受教育者自己作出价值选择。这种基于价值个体化基础上的价值教育,虽然突出了个体的主体性,却不能解决自由个体的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否认了价值的客观性和共性,否定了评价的客观标准,成为了“无是非性的标准”。大学生正处于价值教育的关键阶段和可塑阶段,学校把多种价值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必须坚持主导价值的导向。否则,学生就会在多元价值的冲突中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加剧价值观的混乱局面,难以辨明价值选择的方向,无法把握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内容,就不能很好地建立自己的“价值轴心”。无论社会怎么瞬息万变,善良生活的本性是不变的,公平、诚实等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是不变的。

2.价值教育的目标:学会在多元文化中生活。

传统的价值教育目标“高、大、全”,以理想化价值人格的完美高尚作为对所有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为学生树立了众多没有道德瑕疵的圣人、英雄,这些与现实生活背离的理想化目标让大学生可望不可即,使价值教育成为大学生心中一个难以实现的理想。

在非确定性突出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价值教育,应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背景、思想素质情况有针对性地设定目标,让学生在非确定性中学会选择和辨别。当代多元价值社会中,高校价值教育应该以把大学生培养成一个能够符合所在社会特征的“社会人”为目标,学会在多元文化中生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能力。

大学生的价值教育应该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以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为价值教育的切入点,引导大学生如何在平常的生活中学会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正确的价值赋予,学会在生活中发现价值并进行意义解读和价值判断,从而能独立对价值进行权重区分,明确不同属性的价值在社会生活中有限位置,通过对价值的思考、理解,在众多价值中自主选择并形成适应社会的个人价值观。

3.价值教育的内容:生活之中的多元文化。

为了实现大学生价值教育的目标,在价值教育内容上,应该密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中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方向下,以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为主要内容,着力于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价值观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只有以生活为中心,从生活本身去解析价值教育,只有从大学生本身的社会生活经验之中去提炼去挖掘,填补价值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的鸿沟,大学生才能对价值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认真对待价值教育问题,重新审视目前的生活方式并进行价值判断。

要学会在多元文化中生活,就必须利用多元文化的资源,向学生介绍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价值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在价值感受和体验中正确选择。这些价值不仅包括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应包括我国传统文化、西方的现代文化和古代文化,让学生去领悟不同文化的魅力,去发现其中蕴藏的价值观,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比较和选择。文化作为一个影响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价值。正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才使得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价值判断和选择。正是文化的潜移默化,才使得生活在一定氛围中的个体获得了价值判断的经验。因此,多元文化本身就应该是价值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4.价值教育的方法:平等开放的对话。

按照价值个体主义的观点,在私人生活领域,个人持有什么样的道德信念,遵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完全是私人的事情。只要不违反公共领域的规范,政府就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涉其活动。价值的私人化,即从个体自我的角度对价值作出独立理解和诠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11]既然,价值是个人的事情,价值教育就应营造平等开放的教育氛围,避免价值权威的“一言堂”。在非确定性特征凸显的现代社会,大学生应该具备个人价值观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因此,教育双方的关系需要发生改变,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价值教育的引导者,注重尊重关心、启发诱导、讨论对话及学生自我思考、选择、体验、澄清、反省等,使教育成为双主体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大学生勇于辨析自己的观点,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倾听,等待同学之间相互辨析之后,教师再指出其观点的问题并做引导,教师的引导应以主流的价值观作为基准。大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就可以对自我的观点进行再反思,从而有向主流社会价值观靠拢的可能。

我们认为,价值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的价值观,因此价值教育还应在生活实践中去完成。教学过程,应联系当前社会实际,从生活问题切入,利用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情景,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讨论,教师适时进行启发、分析和解答,使学生在遇到新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冲突时,能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同时,要求学生做一个有心人,把生活本身作为价值教育的大学校,在生活中践行价值教育的理念。

[1] 吴玉军.非确定性与现代人的生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6.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6.

[3] 伊·谢·科恩.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M].佟景韩,范国恩,许宏治,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129.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5] 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中寻找安全[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72.

[6] 唐土红.当代我国价值教育与价值重构的范式转型[J].思想理论教育,2009,(9):33.

[7]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40.

[8]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142.

[9] Raymond Aron.Main current in sociological thought[M].New York:Anchor Books,1968:206-210.

[10] A·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87.

[11] 吴玉军.非确定性与现代人的生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49.

猜你喜欢

确定性价值观价值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论法律解释的确定性
含混还是明证:梅洛-庞蒂论确定性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法律确定性的统合理性根据与法治实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