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培养现状及思考
2013-08-15周玉梅韩建秋
周玉梅,韩建秋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上海 201418)
一、导师队伍
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指导老师。我们不能否认,培养研究生的导师队伍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一些导师虽然有深厚的学术造旨,较高的学术地位,但由于其在教学、科研及行政任职方面要花费大量时间,因而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指导自己的学生,这就很难根据学生自身潜力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保证研究生质量。
近年来,研究生每年以30%的幅度扩招递增,导致师生比过低[4],一些导师一年硕士、博士研究生能招到10个以上,如果按三年正常毕业计算,那么一个导师一年要指导的学生就在30个以上,所以导师很难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另外,从导师的研究方向或科研经费来看,更难让每个学生都能深入地钻研下去。为了有足够的科研经费,一些导师成了“抢钱机器”,其大部分时间都忙于争取课题,因此很多研究生都要“自学成材”。
有鉴于此,导师们的职业道德不容忽视。导师要能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有目的的教导并制定研究方案。通常,每个导师都有其特定的、擅长的研究领域,但有时为了拓展研究方向,会让一些研究生从事其未知领域,这就使得研究生得不到充分指导。所以,研究生导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能力也要与时俱进地提高,增加与研究生之间的定期交流。
二、研究生综合素质
中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严进宽出现象,一些学生虽以高分考入,但动手和独立思考能力欠缺。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硕士研究生需要导师制定比较详细的研究方案,而博士研究生要在导师制定的大方向下,能够独立提出细节研究问题。研究生要在研究前期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提出问题,对比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理工科研究生还需要能独立地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和分析,进而总结归纳并提出新见解。
目前在中国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普遍缺乏良好的交流与讨论,导师不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而学生又无法提出具体问题与导师讨论,一些研究生所作的具体工作可能还存在细节上的不足或过程错误。交流、团队合作与协作、互通有无是研究领域的重要环节,这方面正是国内研究生教育或科研领域欠缺的地方。国外经常有seminar,即在导师主持下,所有学生就某个或多个主题进行深刻的交流和讨论,从而使学生脱离被动、灌输式的自我学习方式。近些年,由于大量引进海外博士等人才,注重国际交流,国内一些知名的研究机构或高校有这种定期的交流和讨论,如一星期一次,每个研究生通过讲解自己的研究进展和其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不仅提高了自身能力,也开阔了视野。但多数研究生与导师还是缺乏这种必要的定期交流,一些研究生不能够深刻领会导师制定的研究方案,盲目跟从同类研究,没有独特视角,缺乏创新性思维。
一些学者鼓励本科生跨专业考研[4],笔者认为在某些专业可能会起到很好的学科交叉的作用,但对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并不合适。本科的基础或硕士的研究方向是否能与进一步的研究衔接,有时直接决定博士研究阶段研究的成败。由于专业跨度大,某些博士研究生在其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不及硕士研究生,一些学校对研究生获得学位的要求仅以文章作为硬性评价标准,一些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可能与其在读阶段所从事的研究并不相关,这些弊端的存在很难保证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素养,从而也暴露了我国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不足。
本科生、研究生不断扩招引起的直接社会效应之一就是就业难。为缓解就业压力,考硕、考博成了一根救命稻草,一些并不想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为了一纸文凭加入考研大军,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还是以分数高低作为评判标准,考试中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所占比例并不高,基本没有能力测试,所以进入研究生队伍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学习过科研论文的写作,再经过毕业论文训练,应该掌握一些有关研究论文的写法与规则,而在实际撰写过程中,多数研究生仍无法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导师虽然通常作为通讯作者,但在修改学生研究论文时并没有真正做到严格把关,致使多数研究生在毕业后对文章的写法仍是茫然不知。另外,研究生应该阅读一定数量的与其研究领域相关的科研论文,以拓宽其学术视野,但多数研究生在阅读时抓不住重点,看不出门道。
三、研究生教育的出路
1.建立合理的研究生教育体系,提高导师专业素质
研究生教育要在本质上区别于本科生教育,不能形成呆板的教学模式,也不能让导师处于完全主控状态,要以能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为指导原则,注重师生互动与交流。学校或研究机构要给予导师一定的科研基础和经费支持,以保障导师无后顾之忧地指导学生,导师也要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如果导师的视觉只局限于国内研究,那么他所指导的研究生也很难将目光聚焦国际。导师要定期开展与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谈,了解研究生的研究进展,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以尽其才,对研究生所从事的工作要定期检验,发现问题,形成良好的互动。
2.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研究生
研究生培养政策要始终以创新、研究型为指导思想和原则,克服急躁和急功近利心态,提高研究兴趣。研究生要在其从事领域脚踏实地,打好根基,导师要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研究氛围,提供交流与合作的环境条件。进入研究生阶段后,研究生要学会主动学习,提高研究热情,增强创新意识。科学研究离不开团结合作,这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一直所欠缺的,我国研究生花费在学习研究上的时间并不少,而相对国外的研究生来说,我们取得的成绩却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导致学生盲目工作,反复研究。另外,学生与学生之间,甚至不同研究小组之间也很少合作,使得研究生的思维始终局限在自己所看到的那一点点领域,不能拓宽思路,这样就很难形成创新性的成果。
总之,要转变中国研究生培养现状,提高研究生素质,既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也要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使二者形成良好共鸣,共同促进我国研究生建设的和谐发展。
[1]张继明.为“学术型研究生”辩——兼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高校教育管理[J].2012(1):30-33.
[2]Liu Zhu,Geng,Yong.Is China ProducingtoomanyPh.Ds[J].Nature,2011,474:450.
[3]王文龙,赵妍.后扩招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危机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26-29.
[4]成立,王振宇.研究生与本科生科研融合管理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1(3):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