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三种向度

2013-08-15娄淑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哲学史冯友兰哲学

张 悦,娄淑华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三种向度

张 悦,娄淑华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冯友兰先生以一种宏观的把握,给我们展现了中国哲学各学派各家的思想由起源到发展的清晰脉络。本文对冯友兰先生的大家气度等方面的一些内容进行探讨,以求读者对中国哲学史的深度思考。

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冯友兰的名字是与“中国哲学史”的建设与发展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他将中国哲学发展与自身的思想观点结合起来,以有限的篇幅贯穿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他曾用“三史论今古”来概括他的学术贡献。①他的有关中国哲学史的著作不仅是他个人的成名之作,也是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之作,在海外及世界各国都有很大影响。

一、以宏观的视野,展现中国哲学史的基本脉络

哲学总是给人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而又各家学派自成一说,故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著称于世。冯友兰先生从史学的角度,用一种宏观的视野,以时间为线索,为我们展现了中国哲学各学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的思想由起源到发展的清晰的脉络。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他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的一个文化盛世。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和平而努力。冯友兰先生在对中国的哲学史向前推进作出精确阐明的同时,将思想与情趣相结合,让人发现哲学的思维也能在生活中展现出来。例如冯友兰先生在讲解公孙龙关于共相的学说时首先引出“白马非马”的命题,接着从三方面论证这个命题,以此引发读者的兴趣并进一步阐述“共相”的具体含义。

冯友兰先生更加偏爱儒家,他说:“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的社会哲学,也是中国人的人生哲学。”[1]但是,他也能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对待其他各家学派的思想,以时代人的思想与倾向为我们阐明观点之中包含的思想内容。这正如很多研读者的同感,你或许不同意冯先生的某些观点,但你绝对不会不明白他的观点。对于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人们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无所作为的认识之上。而冯友兰先生却向我们阐明道家主张的无为,并不是叫人完全不动,或不做事情。他的用意是叫人不要以多为胜,多少并不是衡量结果和效果的标准。“少”就是抓住要害;行事为人不要矫揉造作,不要肆意放荡。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表达了行事为人不要过分,并不是叫人不要做事的意思。道家是经过名家的思想而又超过之。[2]冯友兰总是以一种宏观的把握,一种与生活相联系的态度,向我们展现中国哲学史的脉络,为后人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学术追问的可能性。

二、以朴实的语态,解开中国哲学的概念之谜

就哲学概念之谜而言,冯友兰先生以一种朴实的语态向我们描述着各学派的理想社会和生活状态,也让我们看到在中国哲学里,无论哪种学派,其哲学思想也就是它的政治思想。

首先,冯友兰先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哲学的精神。我们曾有过对于中国哲学的概念模糊,总是把“四书”、“五经”仅仅归类于中国的古典文学著作,以一种语言文字的模式去分析欣赏。但冯友兰告诉我们,哲学是人生的系统的反思,哲人的思考是对自我的一种反思。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也使中国文化随之而不断发展。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作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哲学思想和各家学派观点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今天,许多西方人看到: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例如,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一文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有组织形式的宗教),而是伦理。……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在冯友兰先生看来,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而是为了纯净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人无论是自己思索或是与人谈论,都是在人生之中。意即中国哲学的观点和思想总是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思考的范围甚至就是一切存在的整体。我们对宇宙进行思索或与人谈论它,都是在其中进行反思。按照中国传统,圣人应该具有内圣外王的品格,既积极致力于内心思想的修养,也积极投入社会的活动。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里的“道”是指道路,或基本原理。在现实生活之中,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不断对未知进行探索,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也就在事实上,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这是对于人们人生的追问,是针对自我内心的反思,它更加直接,也更加单纯。哲学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同时也体现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在先秦百家哲学中的重要性。也是由于中国哲学多以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以一种艺术性的情趣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让人在字里行间去体会“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一种境界。实际上,“人类所有之真,善,美,历史多与以相当的地位。其未得相当的地位者,则多其不真真,不真善,不真美者也。”[2]

其次,冯友兰先生向我们澄清了中庸思想的一些混淆和误区。对于儒家的中庸思想,一是在《中庸》中对“中”的意义作出了充分说明。“中”的真正含义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而以“庸”来表示,意思就是“普通”和“寻常”。在社会生活中,“中”的思想同样适用于人的感情和欲望,“当人的欲望和感情表达的合乎分寸,他的内心便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是精神健康所必须的。”正如孟子称赞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而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各行本分,合乎分寸”。这种中庸思想的核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极必反。这本身就代表了哲学上的辩证。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就有一种趋向,朝反方向的另一个极端移动。而这种中庸所包含的感情色彩便是对恰当位置的追逐和保持。正如黑格尔所说,任何事物都包含了对它自己的否定。二是在《中庸》中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所以为大也”。冯友兰先生对此评论说:“一个有组织的社会里,有各种不同才能,不同行业的人,各有各自的地位,完成不同的作用,各得其所,彼此没有冲突,一个理想的社会,也是这样和谐的一体。”

三、以宏大的气度,再现中国哲学的“大家”风范

冯友兰先生在向我们展示一个中国哲学世界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哲人的宏大气度。他对自己肩负的责任十分明确,让人觉得中国的哲学史是在一个不断发展之中的过程。冯友兰先生在命题“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对者”中,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在具体的内容中为我们对比了儒家和墨家在观点上的异同。他概括地告诉我们,孔子对古代文明的态度是加以理性化、合理化,墨子则对古代文明持批判态度;孔子是一位文雅有修养的君子,墨子则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布道家。同时也指出,墨子对孔子的中心思想——仁义并没有提出异议。他或许在内心之中也对某一学派的观点具有倾向性,但却以一种科学的精神进行分析,向我们呈现出中国哲学在不同社会背景之下的发展。这种比较和分析不仅仅需要一种精神,更需要对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理论研究,一种横纵全面的思考和总结。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时代精神的思考方式和“学以致用”的学术兴趣。

冯友兰先生在讲到玄学的时候,这样写道:“‘玄学’的名字表明它是道家的继续,因此,我称它为‘新道家’,这是我起的新名字。”在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以一种后人为前人的观点归类命名的方式,以一种现代人所能理解的形式去向后人解释前人的思想。“只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所能见到的东西,只写我自己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水平上对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不依傍别人。”[3]冯友兰先生以一种学者境界的气度和力量,推动着学术历史的前进,以对现实问题的关怀,体现着“读书与救国相关联”的大家风范。

哲学是心灵的提高。冯友兰先生让我们懂得,哲学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学问,而是蕴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与我们密切相关。我们的任务是去寻找,去发现,把哲学高度的理论思维抽象出来,变为现实生活的指引,变为学术研究的指引。哲学是供人受用的,享受的,学哲学如果不能得到一种受用和享受,任凭千言万语,也只是空话,也只是白说。[4]哲学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思考和理想,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去学会关心的问题。因此,要用哲学的视野去思考科学和具体知识的本质,要记得冯友兰先生的提醒:“中国哲学所需要的是:除去幼稚气息,代以明晰思考”。

[注 释]

①三史”是指《中国哲学史》上下卷(1933)、《中国哲学简史》 (1948)、《中国哲学史新编》一至七册(1980—1990)。

[参 考 文 献]

[1]冯友兰.英汉中国哲学简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五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B26

A

1008-178X(2013)02-0017-03

2012-10-21

张 悦(1989-),女,黑龙江大庆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娄淑华(1955-),女,吉林梨树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哲学史冯友兰哲学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最好的尊重
我不想让你误会
遇事不要轻易下结论
菱的哲学
谢林与黑格尔论笛卡尔——以《近代哲学史》和《哲学史讲演录》为例
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自由观”——庄子现代诠释的重要进路及其反思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2012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范式研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