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化消费时代编辑的角色如何定位
2013-08-15□季坤
□ 季 坤
一、文化消费时代对传统编辑角色定位的影响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商品经济的大潮开始影响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众文化兴起,人民的消费能力迅速增强,我国开始进入消费社会。消费开始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与目标,文化也成为消费的商品。我国的图书市场也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的转变意味着传统编辑的角色也必须适应市场的要求,作出转变与重新定位。
(一)文化消费时代读者角色的转变
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读者在文化市场中具备了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消费者。读者对于文化商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这样的文化需求不仅强调图书内容与编排上多样化的选择,还要求在图书的装帧、设计、质量等方面符合消费者的心理感受。读者角色的转变,呼唤着编辑适应读者的消费需求,作出改变与重新定位。
(二)新媒体的兴起对编辑提出新的能力要求
新媒体的兴起使传统出版业面临资源重新整合、行业结构重新调整的形势。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转变,信息的传播与更新速度加快,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就图书市场而言,网站阅读、电子书这些新的信息产品开始成为人们新的消费选择。为了适应消费市场的变化,传统出版业必须探索网络出版、电子出版、手机出版,这对编辑的信息整合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快餐文化的兴起使编辑文化责任面临新考验
大众消费文化的重要特征是追求时效性,读者在文化消费中追求日新月异的信息资讯。这种消费需求的变化,刺激着出版业迅速捕捉消费社会的热点,标新立异,推动大众的文化需求。例如畅销书的编辑出版,畅销书的卖座不是因为其自身价值,而是出版社以美女、穿越、宫斗为题材,将作家当作明星来包装运营,以此吸引读者眼球,取悦读者,出版成为一种快餐式的制作。与以往严谨、长期的出版过程相比,现在的图书出版以快餐运作的方式求新求变,只求唤起读者感官上的刺激与享受,而缺少文化内涵与人文底蕴的开掘。
二、文化消费时代编辑如何重新定位
(一)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专业意识和能力
随着消费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出版业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结构的改变要求传统编辑角色在专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乔瑞雪认为:“明确编辑角色对明确编辑的责任和义务具有重要作用。”角色的重新定位,首先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型。消费社会是追求时效性的社会,编辑应该改变过去陈旧封闭的观念,用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编辑意识去统筹编辑工作。“编辑的现代化意识和能力素养在编辑现代化转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现代编辑意识不仅包括思想观念上的开放与包容,还要注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沉淀自己的学术储备。编辑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还需要加强跨专业、跨领域的学习与交流,形成现代编辑应该具备的开放视野与知识积累。
在网络时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改变了过去的编辑出版工作,现代出版与编辑工作已经无法离开计算机技术。刘清海认为,“新媒体出版时代对编辑的工作角色影响巨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编辑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编辑应该不断学习计算机技术,将最新的计算机编辑出版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协调科技发展与工作效率的合作,最大限度发挥地新技术的功用,从而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编辑出版中的广泛应用,现代化的编辑出版面临的困境是:不缺少信息,而是缺乏对信息的鉴别与整合能力。“网络时代,编辑的信息服务功能将不再限于提供信息,而是提供平台和中介服务”。对信息的鉴别与整合,成为现代编辑专业素养和能力的重要内容。这种能力与素养的要求,强调编辑主体在海量信息面前能够保持认知与反应上的敏捷,清楚自己所需,多渠道、有意识地对信息的内容、性质、层次作出快速有效的判断、鉴别,从而选择出与编辑工作相匹配的有效信息。
纵观图书市场的变化,要求编辑必须更新自己的专业素质,过去的编辑只负责稿件的选择与修改,而现代编辑必须参与到图书的成本计算、主题策划、出版营销的全过程。编辑的角色定位从单一走向复合,现代出版业在文化消费时代的新要求。编辑要把出版当成一项综合项目来运营发展。对内,要能够根据社会、经济、文化的价值尺度分析和整理稿件,用现代化的要求规范整个出版过程,在编辑、出版、发行等每一个环节,组织统筹好人员的分工与调配。编辑在整个运营过程,应该担当好统筹者的角色,明确市场动向、读者群体与文化效益,从大局出发,组织好每一环节的运转,将编辑思想落实工作的整个流程。对外,编辑则要做好与读者、作者与传媒的交流与合作。当今图书市场竞争激烈,除了增强文化产品自身的质量,还需要在营销策略上有所创新。通过与读者、作者与传媒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市场风险,扩大稿源,争取更广泛的读者群体,开掘更显著的出版优势,从而在社会上为出版社与产品创建良好的品牌形象。
(二)重视消费市场,协调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
在文化的消费市场,编辑是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之间的中介。作为市场中介,编辑必须发挥中介的主体作用,从文化产品与市场的关系探讨编辑工作。
从文化产品与市场关系角度考察。一方面,读者消费影响市场需求和文化产品的生产动向。另一方面,文化产品的生产要反映市场需求与读者品位。在二者的关系中,编辑的中介作用显得尤为关键。
编辑与读者的互动与交流,是改变传统编辑工作方式,重新定位编辑角色的重要体现。在于读者的交流过程中,编辑可以了解文化市场的发展要求与读者审美趣味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展开编辑工作,从而提高稿件的市场竞争能力。
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群体的构成,必然形成一个共同的心理:集体心理。编辑应该充分重视消费市场走向,细分读者群体,了解和洞悉不同读者的心理需求,根据对消费市场的走向来规划自己的出版蓝图,选择适应市场要求的作者、作品,从而开拓出自己的文化商品市场,培育出新的读者群体,引领整个文化市场的消费选择,协调好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关系。
比如,当前图书市场上备受读者欢迎的《女友》杂志立足女性市场,细分读者群体的年龄层次和消费需求,将杂志分为校园、家园、花园等多种版本,每一个版本都能依据自己的版本理念统筹相关稿件,形成了一批固定的读者群体。《女友》校园版面向的读者群体是在校大学生,它的主题是励志、梦想、分享与成长,在主题的引领下,编辑在稿件选择侧重于校园、就业、创业类型的故事,在版面设计上也趋于年轻化、时尚化,重视读者的反馈,为年轻人提供情感分享、休闲娱乐的平台。
(三)坚守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履行文化责任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消费主义与拜金主义泛起,图书出版为了迎合消费市场媚俗化的趋向,图书产品良莠不齐,跟风出版,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与文化精神。同一题材的作品反复出版,一时间图书市场充斥着各种穿越、职场、养生题材的书籍。比如《步步惊心》这样穿越题材的小说在图书市场上热卖,随之各个出版社纷纷跟风模仿,搜寻此类题材的稿件,打造属于自己的穿越题材系列。这类题材的小说往往情节雷同,弯曲历史,在包装设计以美女、宫斗为吸引读者的卖点,面对这样的出版形势,对编辑角色提出了更多的内涵要求,编辑不仅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中介,还需要在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为读者提供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履行好自身的文化责任。出版什么样的书籍?履行怎样的文化责任?是当今文化消费时代,编辑重新定位必须解决的问题。
当今社会人们阅读量、阅读习惯改变,出版量下滑,消费转型时期编辑必须把握文化传承与市场需求的平衡。首先,编辑应该建构自己的文化价值尺度,坚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编辑应该立足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视野,为读者选择具有文化价值的图书精品。编辑出版的意义在于既能立足读者的需求,又能综合自身的学识修养,对图书出版的整体规划、题材选择、稿件质量上作出相应的选择。图书的出版不是一味迎合市场,而是应该创造具有文化价值的图书精品,去引领读者的消费选择。实际上,读者不仅有个性化的知识文化要求,还有“主观尚未意识到的潜意识的需求”。只有深度开掘图书的文化内涵,才能满足读者潜在的阅读期待,在消费市场上占据制高点和话语权。
在稿件的统筹与选择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渗透了编辑自身的文化修养与知识结构。编辑要做好文化引导者的角色,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与积累,涉猎国内外优秀文化书籍,了解各领域的前沿动态,从而在编辑工作中能够筛选出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稿件,从而生产出能够提高读者文化水平的图书。
图书作为知识传承的载体,其对文化建设与发展而言是长远经营的过程。而在图书市场中,编辑出版为了照顾眼前的商业利益与经济回报,短视行为并不少见。如何协调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一位有高度文化责任感的编辑应该处理好经济效益与文化效益的关系,摒弃利益短视,提高文化的鉴别与判断能力,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乔瑞雪.文化传播中编辑的角色修养与角色定位[J].2012(2).
[2]吕棣.解析编辑的现代化意识和能力素养[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3]刘清海.全媒体出版对科技期刊编辑角色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
[4]陈少徐.裂变与整合:复合型编辑角色与功能探讨[J].新闻界,2011(4).
[5]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新世界出版社 2010.
[6]郭永新.新媒介环境下的“创作出版论”与编辑角色重构[J].出版发行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