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2013-08-15张庆国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6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健康

张庆国,李 楠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随着近年来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压力的增大,教师的心理负担也变得越来越重,心理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中小学教师要面对素质教育和基础改革的全面实施以及学校的评级,无形中给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例如,去年频繁发生的学生在学校遭受虐待的事件折射出了当前中小学教师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综合以往研究可以发现,很多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存在严重的问题,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较低。

高峰等1995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SCL-90对97所上海市小学3055名教师进行测评,[1]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12%的教师有明显症状,2%左右的教师存在重度的心理问题,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地区差异、性别差异以及年龄差异。黄晓芸等2009年使用SCL-90对东莞市厚街镇236名小学教师进行评测,并将评测结果与中国常模对照,[2]发现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且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2000年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的结果为,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3]刘扬等2012年针对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总体水平较低且心理健康水平与地域、性别,教学学段有关。[4]他们认为,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应得到进一步关注,加强教师心理键康状况对提高西南地区中小学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汪海彬等采用横断历史研究,选取1979年至2012年间152项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分析70601名中小学教师在该量表上的得分随年代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结果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逐年缓慢下降;不同中小学教师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在逐年增大。具体表现为:男女教师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结构性差异、农村教师低于城市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随学段升高而下降、心理健康水平在地区上呈倒V形。

以上资料显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如何应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对教师进行人文关怀,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教师队伍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中小学教师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小学教师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职业倦怠、自我意识失衡、人格障碍、情绪问题、躯体症状、人生态度问题、压力应对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

1.职业倦怠。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压力体验下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在长期枯竭的状态下,会出现工作满意度低、工作热情丧失、情感疏离和冷漠的现象。

刘晓明和王文增采用职业倦怠问卷(Maslach)和症状自陈量表 (SCL-90)探讨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对52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测评。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不同的职业倦怠维度对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情绪衰竭维度解释率最高。苏红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884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研,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真实情况。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整体上并未达到严重水平,但生理疲惫的现象较为突出,近一半的教师感到较严重的生理疲惫。伍新春等采用修订的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647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教师的职业倦怠整体程度不高,但与我国护士和美国教师相比,其个人成就感明显偏低;男女教师的情绪衰竭和非人性化程度无显著差异,女教师成就感显著高于男教师;中专学历的教师的情绪衰竭感显著低于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小学教师的个人成就感显著高于中学教师,而非人性化程度明显比中学教师低,高中教师比小学和初中教师具有更强的情绪衰竭感;教龄为5-10年的小学教师和教龄为11-20年的中学教师最易出情绪衰竭感;教龄在5年内的初中男教师和教龄在11-20年的初中女教师,可能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可见,职业倦怠是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2.压力应对和社会适应问题。教师压力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徐富明等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367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当前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多,压力强度较大。70%的教师认为自己面临较大的职业压力,63.8%的教师报告职业压力给自己造成了较大或很大影响。徐长江对黑龙江省三所中学的119名教师进行调查,发现有52.1%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压力很大或极大。许多中小学教师面对压力不知如何是好,有的表现出压力感过高,有的是压力应对不良。邢强等研究广州市339名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的应对情况。结果发现,不论教师的总体压力水平如何,他们都会使用求助、退避以及幻想等应对方式,但压力较高的教师更倾向于选择解决问题、自责、合理化三种应对方式。不同群体教师应对方式也不同。良好的压力应对方式有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问题表现为与学校领导、同事、家庭的关系不融洽;与学生关系不协调;与其他社会人群关系不入格;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各种挑战。这些都会影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李晶等研究187名中小学任课教师,发现15.51%的教师人际关系自我评价不满意,人际关系不良易导致教师出现心理卫生问题。胡永萍的研究也发现,江西中小学教师的人际关系建立能力、友好相处能力以及人际冲突平息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新形势下,教师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挑战,也会给教师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可见,正确处理社会适应问题对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3.情绪问题与躯体症状。教师的情绪反应会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心情、学习效果甚至成长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随着教学压力以及评级压力的增长,中小学教师的消极情绪影响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教师出现高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占主导的情况。以往关于教师情绪问题的研究发现,教师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压抑、悲观等。李伟的研究发现小学教师的焦虑在卡特尔16PF上的得分较高。说明小学教师存在较高的焦虑水平。高峰的研究也表明了焦虑和恐怖是小学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1]情绪问题已成为困扰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大问题。

情绪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情绪问题往往会牵动身体状况,从而出现躯体症状。主要表现出躯体不适、身体疾病等。谭志刚对湖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体健康状况比较差。有高达62.6%的教师患有慢性疾病。曹型远等对重庆市沙坪坝区81所中小学的3304名教师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重庆市沙坪坝区的中小学教师身体状况不容乐观。高峰的研究还发现躯体化也是小学教师群体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重视中小学教师的躯体化症状,调节心理健康水平变得尤为重要。

4.其他问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还包括人格问题、人生态度问题等。教师的健全人格是合格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是履行教师角色职责不可缺少的条件。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部分中小学教师存在人格问题。轻度表现为不能完全悦纳自己,不能有效控制自己,出现过激行为。重度表现为出现严重的人格障碍,如强迫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等。李伟采用卡特尔的16PF问卷对324名小学教师进行研究,发现幻想性得分较高。人生态度问题包括人生目标不恰当,过于追求名利等。这些都有害于教师的心理健康。

三、应对措施

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1.克服职业倦怠。职业倦怠问题已成为教师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尤其随着教师教龄的增长,职业倦怠问题会更加严重,如何克服它可能会成为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现代管理学认为:人并非天生厌恶工作,而是勤劳肯干的,关键是能否给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否满足了他合理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要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需要激发教师本身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满足教师物质需要的前提下,激发教师的高层次需要,让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自我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充实人生。另外,学校的相关领导和组织人员对教师的关心、诚心也会减少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学校为教师工作创造宽松、舒适的氛围,让教师对学校充满信心,增强归属感,会使教师能够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来。学校还可以组织相关的讲座、论坛,促进教师工作态度的转变,激发教师更多的高层次追求。

2.提高自我调试能力。调节心理健康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自我调试能力,教师的自我调试能力越强,心理问题就会越少。教师本身应学会自我调试,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调整和康复能力,不断改善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的主要方法有自省法、激励法、排解法、沟通法、暗示法、转换法等,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这些方法,转换心态,使自己能够发现本身可能存在的问题,运用自我调试能力解决它,从而以积极健康的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增强自我调试能力的同时,学校也要相应地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教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机制,帮助教师掌握合理的心理疏导方法。例如,可以减轻情绪工作的程度,加强情绪调节、班级管理、师亲沟通、人际冲突处理能力等。可以使用语言调节法、行动转移法、环境调节法、注意转移法、意志调节法等。每天保持健康舒适的心情,增强正性情绪的作用,减少情绪问题。

3.加强认知改组,促进人际交流。对教师进行认知改组和重建有利于教师的心理健康。艾利斯的ABC合理情绪疗法就是通过对人的认知改组和重建来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借鉴此方法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建立理性的认知,针对诱发问题可以从多角度思考,不绝对化、不以偏概全、不钻牛角尖。以理性的理念与自己展开辩论,从而采取合理有效的行动,达到既定目标。

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善于与人沟通与交往,学会心理减压,用科学人性的态度对待各类问题。学校与学校之间可以组织人才的交流学习,增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共同问题上产生共鸣,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增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间接地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4.国家政策上的大力支持。政策上给予支持,将心理健康问题纳入到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范围。2012年的“国培计划”注重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主要是为了加强教师的专业标准、教学设计、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另外,严格执行教师的筛选制度,杜绝存在严重精神疾患的人加入教师队伍;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提供工资保障,放宽编制标准;深化教育改革,减轻教师因升学率带来的压力和心理负担;改革不合理的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聘任、考评、筛选制度,创设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重视教师的发展性评价。现阶段的评价制度存在片面性,应在肯定教师优点的同时,从多个角度为教师提供信息、建议等。

[1]高峰,袁军.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上海教育科研,1995(3):40-45

[2]黄晓芸,陈丽江,祝嫦,吴玉芳.中小学教师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当代医学,2009,15(24):10-12

[3]吴思孝.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调整策略[J].教育探索,2003,(5):82-84

[4]刘扬,郭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845-847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