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

2013-08-15滕小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6期
关键词:贫困生困难资助

谭 璐,滕小艳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

谭 璐,滕小艳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除了要给予经济上的支援,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外,更要以资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辅导、重视学业指导、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学生素质等,使学生在精神上实现脱贫,以更好的面貌、更扎实的技能走向社会,最终实现经济长远脱贫,贡献社会,实现人生理想。

贫困生;精神贫困;思政教育;校园文化

谭璐/广西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副研究员,硕士(广西柳州545006);滕小艳/广西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辅导员,硕士(广西柳州 545006)。

教育部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中首次将“贫困生”界定为: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就学期间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困难的学生。[1]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占据了高校学生的四分之一,据国家教育部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高校贫困生人数为527万人,占全部在校学生总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2]调查显示,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大多“家庭贫困、品学兼优”,他们性格坚毅,勤奋好学,成绩优异,表现出色,师生相处融洽。例如在广西工学院,这类高校贫困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学校奖学金达到在校生的79.9%。

但随着经济资助的深入开展,部分高校贫困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逐步浮现出来,特别是“精神贫困”问题。关于“精神贫困”,谢丽琴在其论文《高校贫困生从物质贫困到精神贫困》一文指出,精神贫困是指面对来自诸方面的压力和各方面的困扰,由于人生观、价值观、意志品质、挫折感等的不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空虚等现象。[3]而朱华晔在《精神贫困:定义、分类与测度》中则说,对照物质和物质贫困,可将精神界定为某种个性或特性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水准等精神生活需求或对其价值观念的认同程度,精神贫困是指某个群体或个人对这种个性的精神生活需求或认同程度显著低于群体中其他多数个人的需求和认同程度。[4]不论何种定义,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具体表现有:对贫困身份的认识过于敏感,产生羞愧和自卑心理等,精神负担大;习惯了国家资助,产生依赖感,缺乏自立自强意识;认为自己受资助是理所应当的,缺少感恩之心,缺乏诚信意识;生活空虚,感觉无聊,没有方向感,没有奋斗目标……因而,加强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精神状态的关注也具有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以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状态为研究对象,并试图寻找解决方法。

一、贫困生的精神贫困现状及成因

(一)家庭经济困难产生较重的自卑心理

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偏远的地区,许多学生家在较为落后的农村。2012年,广西工学院有贫困生6094人,五分之四来自于广西农村,这些地区大部分自然环境恶劣,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导致学生家庭收入低,此外,家中兄弟姊妹较多、家有年迈多病的祖父祖母、单亲等也是导致贫困的因素。各方面的因素,使得这些学生在人生阅历、文化和体育参与度等方面都略欠于城市学生。在与周围同学不自觉对比过程中,形成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落差,产生了较重的自卑感,甚至离群索居。

(二)集体圈子扩大产生人际交往障碍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与他人交往的内在需求。调查显示,广西工学院心理问题学生达到15%,其中3%是由人际交往障碍引起的。大学生在校园里,摆脱了过去狭隘的班级观念,融入了更大的交际圈子,在为人处事、人际交往方面面临新的挑战。

(三)传统观念下产生较重的精神压力

高校贫困生大多有强烈的以知识改变命运的愿望和出人头地的欲望,因而在学业竞争、竞赛等活动中,产生了大于其他同学的精神压力。在传统观念中,知恩图报、饮水思源一直被大力宣扬,这些贫困生多数得到国家、学校的资助,姑且不论其是否主动回报国家和社会,在世俗观念看来,他们更应该有强烈的感恩意识。调查显示,60%的学生因为害怕自己的表现不符合众人要求或者担忧学业不够优秀而产生了焦虑心理,这些学生中,30%的人为轻度焦虑,60.9%的人自认为有中度焦虑,还有9.1%%的人自认焦虑过重,曾经为此失眠、焦躁不安。

(四)主动性不强、自我意识较差

在高校贫困生中,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实现父母的殷殷期望。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主动性不强,自我意识较弱,没有学习动力,没有方向感,表现不尽人意。这小部分学生既无法清晰认识自身的状况,也无法确立奋斗目标,不明确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不能很好地培养自身作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技能。在这种缺少自我意识的情况下,不仅学校制定的培养计划对他们产生的功效被削弱了,而且也因此缺少了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包括独立的人格和思想。

(五)较少的参加课外文化生活而产生空虚感

面对贫困生的身份,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觉进行自我调适,把压力变为动力,努力学习,生活充实。这类经济困难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热心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志愿者活动,担任学生干部服务同学等。当然,也有不少的贫困生,不能很好地看待经济困难问题,处理不好各种关系,活在自我的世界里,甚至还有自闭的倾向,产生了无助的空虚感和无聊感。

(六)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意识

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还存在较多漏洞,仅凭借家庭情况调查表、三级贫困证明等相关材料作为评定的依据,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假贫困”的现象。此外,在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方面,大部分学生都能心怀感激之情,按时还贷。但是,还有个别学生不按时还贷,甚至恶意拖欠。

二、改善高校贫困生精神状态的对策

(一)扩大资助项目,增强经济支援力度

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究其源头无疑就是经济问题。2004年颁发的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资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5]目前,国家已经建立起以“奖、勤、助、免、贷、补”为主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截止2009年,国家资助学生3106.04万人次,资助总金额达347.2亿元。[6]

但是,不难看出,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量和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其次是高校提供为数不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资助的有限性和需求的巨大形成鲜明的落差。因而,扩大社会、企业救助面的方法成为有效解决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其一,加强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设立奖助学金,学校为企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当前,工学院设立了移动奖学金、鸿尊奖学金、恒大奖学金等企业奖学金,但尚不能满足资助需求。其二,建立校友基金会,为家庭特困学生提供额外资助。此外,还可以通过降低学生在校园内的消费物价,例如食堂菜价等,减轻学生的生活负担。

(二)重视学业指导,实现精神和物质长远脱贫

经济援助工作是改善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一个突破口,以此为主线,还要开展更多的活动,使贫困生经济脱贫和精神脱贫相随。贫困生的产生是一个复杂、多层次的社会问题,在校时给予有限的资助,只能帮助他们暂时缓解困难。教授、指导他们拥有更多的技能,特别是在学业上得到悉心指导,更好地掌握生存、竞争本领,不仅能缓解贫困生因“知恩图报”观念产生的焦虑心理,也是让贫困生实现知识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的长远做法。

(三)心理辅导、人文关怀、感恩教育等相结合,提高思政教育水平

概括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7]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在思想观念上,帮助塑造贫困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心灵的导航灯。帮助贫困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使得他们有进取的动力。在贫困生中树立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周边的学生,形成辐射模式,使他们有努力的标杆。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思政范畴的一个重点。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以及心理互助队,例如中南大学的朋辈心理互助队,广西工学院的心理健康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引导学生走出生活的阴霾。然而,贫困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往往自卑和自傲相矛盾,欲望和羞怯相斗争,目前,专门面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室、心理应对措施几乎没有。因而,高校一方面有必要建立起广泛的心理预警机制,增强心理健康室设施投入,另一方面,由于贫困生自尊心过强的问题,可采取西方教堂里忏悔房式的倾诉模式,面对面,却看不见对方是谁,创造轻松、愉快、不设防的心理问题倾诉机会。

强化人文关怀是思政教育的一个途径。美国著名教育家内尔·诺丁斯提出的关心理论,认为关心是对生命的同情,是一瞬间的怜悯,是人世间所有的担心、忧患和苦痛。她更强调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关系是相互的,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双方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8]因此,在关心贫困生方面,我们应以关怀为核心,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尊重、关心、理解学生,用“存在即合理’的思维认识问题、解决矛盾。深入贫困生内心,从心开始,更好地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以提高其道德素养。高校应注重从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增强经济困难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提高其诚信道德觉悟,激励其诚信道德情感。同时,强化高校贫困生感恩的思想,一方面对国家、社会、学校等心存感恩之心,另一方面还要教育高校贫困生在学习之余,热心帮助周围的同学,为学校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贡献。例如工学院的“梦想助跑团”,同时,在学成后,感恩国家,回报社会。此外,还要开展自立自强教育,帮助贫困生培养昂扬的斗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四)建立实习基地、开展学生活动,拓展学生能力

教育的目的在于人才培养,人才对国家的贡献多通过就业完成。贫困大学生获得国家、社会的帮助,其强烈的回报愿望和对自身就业能力的怀疑往往造成贫困生的精神压力,产生焦虑心理。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出路,提高其综合能力,为就业能力的塑造添砖加瓦,不失为改善学生精神压力的途径。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从教学层面来说,要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方式。目前,多数高校已经开展了专业课程外就业培训课、礼仪和面试培训课等相关课程,但建立与之专业相应的实践基地还较少。长期而稳定的实践基地,不仅利于学生深化理解专业知识,还使学生增强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节约学校实习成本,节约贫困生的费用支出。从学校活动层面来说,举行高品位的、高质量的学生文化、体育活动是锻炼和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方式,活动的策划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活动的趣味性可增强学生的积极心态,活动的高格调会培养学生的气质。

(五)构建丰富多彩、人文气息浓厚、传承良好传统的校园文化

增强校园文化建设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工作重心之一,丰富的校园文化,不仅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重要影响,随其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长远影响。其一,营造关爱和帮助贫困生的校园氛围,浓厚文学气息,增强人文素养,传统“仁爱”、“博爱”理念熏陶学生情感。其二,举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起年轻人散发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充实学生课余生活,丰富其内心情感世界。其三,举办讲座,不仅是专业课,还应多开展人文气息较浓厚的讲座,特别是以理工科为主的大学,更应该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共同培养。

三、结语

高校贫困生的问题是一个结构性问题、社会性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伴随而来的精神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对于贫困生精神脱贫的工作,目前才进入探索阶段,仅仅依靠国家单个部门、社会某股力量或高校自身的力量是不够的。因此,必须把各种力量团结起来,做到经济、思想、学业、能力的全面支援,授之以渔,从根本上解决困难。不仅如此,精神脱贫工作不是单单依靠经济支援便可以解决,还需要从心理健康辅导、人文关怀、诚信教育、素质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1]教育部.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R].北京:教育部网站,1997

[2]教育部网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885/201011/112014.html

[3]谢丽琴.高校贫困生从物质贫困到精神贫困[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4(9)

[4]朱华晔.精神贫困:定义、分类与测度[J].统计与咨询,2011(4)

[5]国务院[2004]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info.ynftc.cn/ZCZD/ShowArticle.aspArticleID=42012/0610/2012/06/12

[6]教育部网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885/201011/112014.html

[7]邱伟光,张耀灿.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8][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4

D64

B

1671-6531(2013)16-0084-02

广西工学院2011年度学生资助工作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编号:17)

责任编辑:何 岩

猜你喜欢

贫困生困难资助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选择困难症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有困难,找警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