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初探

2013-08-15熊绪杰吴校彬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6期
关键词:黄冈产学研应用型

熊绪杰,张 凯,吴校彬

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初探

熊绪杰,张 凯,吴校彬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应用型人才则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针对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探索构建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应用型专业(学科)发展、提高其社会认可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作者以参加湖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服务黄冈华阳药业有限公司为例,总结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经验,并阐述了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本科院校;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

熊绪杰/黄冈师范学院副教授,理学博士,应用化学教研室主任(湖北黄冈438000);张凯/黄冈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北黄冈438000);吴校彬/黄冈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湖北黄冈 438000)。

一、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及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我国出现了一批由专科学校通过重组、合并而成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有着“百年师范老校”的黄冈师范学院正是在这个浪潮中于1999年由专科升格为本科。据统计,2010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近2000所,其中本科院校近800所,地方本科院校占80%以上[1]。地方本科院校数量多、分布广,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质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

从人才分类的角度看,人才可分为学理型和应用型两类[2]。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传统师范性质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的过程中,因为以前的办学层次、定位以及原有资源配置等方面条件的局限,开办应用型专业本科尚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这些应用型本科专业相对开办较晚,与专业相对应的师资、实验室、实习场所、实习经费投入不如一些老牌工科院校充足。另一方面的问题就是社会对这些学校培养的理工科应用型人才的认可度或者信誉度不高。因此,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探索构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应用型专业(学科)发展、提高其社会认可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3]。

本文作者2010年申请参加湖北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入驻黄冈市罗田县三里畈镇黄冈华阳药业有限公司,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服务期间,除自己进行技术攻关外,还带领学生(7人)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半年,以企业的课题进行毕业论文(6人),暑假又带领学生(4人)进行生产见习2个月。经过一年的服务,给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自己也有了一些切身体会。在此基础上,作者就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提一点肤浅的认识。

二、对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认识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4],就是在一定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某种能够稳定培养学生获取系统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就是生产、教学、科研三种要素相结合用于培养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学模式[5]。产学研合作能充分利用生产、教学和科研资源,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以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教育和科研实践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不仅是地方高校提升应用型专业办学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拓展自我发展空间、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实现自身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

三、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

黄冈华阳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科技型企业,主要产品是左旋肉碱系列及阿伐他汀中间体系列。所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高,产品销售良好,发展势头强劲。企业对化学、化工、制药方面人才具有强烈需求,一方面也担心招收的学生是“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尽管企业采取了很优厚的条件招聘大学生进厂工作,但由于地方偏僻,加上厂区环境不太好,大学生不愿意去企业工作。由于武汉高校的毕业生不愿意到黄冈下面的一个镇上去工作,公司寄希望于黄冈师范学院培养的地方毕业生,但也对黄冈师范学院培养的化工、制药等工科性质的人才持有怀疑的态度。一是学生是否下得去,留得住。二是学生所学知识能否与企业有效对接,特别是学生缺少车间大生产工艺经验,企业要花一年以及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大学生。

2010~2011年期间,作者到黄冈华阳药业有限公司脱产服务一年。进去后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开展技术攻关,积极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由于企业人手不够,为实现新工艺转化,征得企业同意,2010年底,首批应化07级7人进入车间顶岗操作,学生与工人同工同酬。顶岗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车间的生产工艺原理,还熟悉了大生产中生产设备的构造、原理和操作规程,并且能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革新方案,为企业节省了生产成本。7人中,有2个表现突出,被厂方留下担任重要岗位重点培养。在毕业论文阶段,作者指导的六名学生全部以企业课题为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全部进企业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实验。在作者的精心指导下,结果每位同学都或多或少地解决企业现有的问题,给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由于论文题目都具有现实意义,学生做毕业论文的兴趣浓厚,他们的能力在实战中得到了提升。同时作者将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性质分解,让学生参与,作者总体把握,因而工作效率也大大加快,可谓一举三得。为进一步巩固毕业论文成果,加强成果转化,暑假作者又选取4名学生赴企业暑假实习。进车间,做实验,写论文,实习两个月,使成果进一步得以应用。

后来这些学生给作者的反馈,普遍感觉是二三个月的时间比学校四年做的实验都多。他们实验时不但要考虑可能性,更要考虑经济性和可操作性,比单纯做书上实验要考虑的多。并且实验时有老师指导,慢慢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收获很大。

企业对作者围绕企业课题,指导学生慢慢进入研究角色的做法很欣赏,不但资助了全部研究费用,还发给学生一定的报酬,鼓励学生做出成果。学生经过这样一段时间训练,基本经熟悉了设备、工艺和相关行业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临走的时候,企业老总对作者说:“你的学生只要愿意留下来,我全要了!”

(二)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在黄冈华阳药业有限公司服务期间,得益于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服务计划”的实施。与此同时,黄冈师范学院学校科研处也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因此,笔者可以在少带课或者不带课的情况下全身心投入企业的技术难题研究中。作者认为要使这样的培养模式成为一种正常化的运转模式,尚有如下问题需进一步商讨。

1.良性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形成。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到“产学研合作”不仅是科研的合作,更要认识到它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特别是应用型人才与企业对接的一种培养模式。个人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在国家行政干预下,校、企双方投入都较大,企业的积极性比较高,这种培养模式的运行比较成功。随着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大增加,而企业资源有限,加上学校在实践环节投入不足以及企业的认识不到位(“学生给企业添乱”),这种教学模式被逐渐削弱。有的院校把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看做产学研合作的全部内容;或是强调简单的“人才’培养”功能,对产和研合作甚少;对于指导产学研合作的方针政策不健全,过分看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影响了具体工作的实施。总之,这需要地方高校进一步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以及建立高校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体制。各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整合各种有效资源,制定相关制度及一系列激励机制等,为产学研合作培养的有效运作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

2.地方高校的服务意识和教师的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合作,可以通过学校、企业、政府的参与来实现。政府部门牵线搭桥,企业、高校(高校教师)之间相互选择,“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会考虑选择高校(高校教师)的特长与实力,也会考虑成本。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是太高,实验条件也不够完备,部分企业会选择实力强、信誉度高的省会211高校或985高校。但省会高校与地方企业对接过程中也会有“不屑一顾”、“路途遥远”、“服务费用高”等考虑。因此地方高校要利用地域优势和人际优势,见缝插针,提高服务意识,主动出机。地方高校教师则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找到着力点,“一炮打响”,建立良好的个人声誉。学校科研处需要做好横向项目的严格管理和及时督促老师结题。

3.地方企业合作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黄冈市市属于二级城市,企业大都为中小民营企业。企业由于缺乏产学研合作经验,尚未尝到合作培养人才带来的甜头,对产学研合作的认识尚不够到位,主动寻求合作办学的企业较少。校企合作也仅停留在项目支持、科技成果转让、提供实习基地等方面。许多企业喜欢需求“短平快”的项目,对于立竿见影的科技成果十分欢迎;而相对耗资大、时间长的开发项目、人才培养项目显得不够积极主动;不愿投入资金建设产学研基地,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高校较长的人才培养周期与企业的短时间内较高的经济效益要求也形成了校企的主要矛盾。解决该问题一方面需要企业更加胸怀大志、立足长远、看好大局;另一方面需要校方做好企业的思想工作,拿出有关扶持企业政策,先主动投入,待企业产生效益再反哺合作基地。政府部门科技局或科协需进一步加强协调作用,牵线搭桥。

产学研合作是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地方高校要善于研究区域特色,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找准地方需求,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撑,寻求与地方良性互动,以达到锻炼教师、培养学生、增强科研实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目的,最终实现校企双赢。

[1]陈国发.新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85-187

[2]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57-59

[3]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7-9

[4]徐理勤,顾建民.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5]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1,22

G642

B

1671-6531(2013)16-0077-02

黄冈师范学院教研项目(2011CE28),湖北省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项目(XD2010404)

责任编辑:何 岩

猜你喜欢

黄冈产学研应用型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作品选登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写生作品选登
黄冈师范学院书法作品选登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