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2013-08-15李念良李望国
李念良,李望国
高校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李念良,李望国
高校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合作是新时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适应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新观念,加强协同创新理论研究,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积极构建校校、校所、校企(行业)、校地(区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
李念良/广东白云学院讲师(广东广州510450);李望国/广东白云学院副校长,副研究员(广东广州 51045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核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方面广,需要汇聚校内外多方力量并整合高校、企业行业等多方资源。协同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是高校新时期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战略之一,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等,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高校创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践改革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高校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必要性
1.协同创新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政方针。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特别强调,高校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提出,“推进高校与其他培养主体的协同,鼓励高校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在新的形势下,高校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探索协同创新理念,积极践行协同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协同创新是高等院校实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基础。协同意味着各个子系统的目标规划、建设、运行和发展等都要围绕总系统的总目标,服从而且服务于整个系统。按照协同创新的理论要求,创新工作应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去实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然会涉及到多个子系统,这就客观上要求不同的子系统协同来实现。除了高校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甚至政府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均有自身的优势与可以利用的资源条件,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各系统共同合作,形成合力及协同效应。
3.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经济社会的转型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主要问题:一是培养的学生偏重理论学习或研究,综合实践能力比较弱,一些高校没有系统构建或者梳理完善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缺乏切实有效的校外实习基地支撑,很多学生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较差,难以很好地适应岗位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二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实施及实习训练时,没有很好地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三是高校与行业、企业等联合培养人才不够,学校培养的人才很难真正适合企业或行业的实际需要。要解决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加强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之间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
二、高校构建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新时期,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学校内部机制改革入手,克服制度障碍,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积极探索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在传统的校企协同合作与创新的基础上,走出校政协同创新、校际协同创新等新路子,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面改革,走渠道多样化、主体多元化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切实提升应用型、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培养质量。
1.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结合,探索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高校开展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应加强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在具体科学研究中,注重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和案例结合。不仅需要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包括协同创新的内涵、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理论体系研究等,而且应加强实践方面的探究,如一些高校开展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等。
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高校应注重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合作研究为特征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建立基于学科、课程、学分制的人才培养理念,优化课程体系,推进“合作性”学习、“一体化”教学、“项目化”训练、“开放式”实验以及“多证书”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立足教学工作实际,形成诸如“3+0.5+0.5”、“3+1”等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现场学习、课题设计、项目研发等,将企业(行业)人才需求直接引入在校期间培养,达到学生学以致用、学校培养对路、企业缩短培养期三方共赢的效果,强化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2.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高校要实现新的形势下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是校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与高校之间联合办学相对来说容易实现,是现代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表现和客观需要,也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趋势。高校和高校之间协同创新的方式和途径比较多,因为高校在专业设置、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不同的高校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势必有不同的优势和特色,在师资力量、课程资源丰富程度、教科研力量、教育信息技术、学生实习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合作的空间很大,这些都是实现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
二是校所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研院所有优质的科研资源和科研团队,这是高校培养人才必须充分利用的资源。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是以教学为主的院校,虽然对科研也比较重视,但在教职工科研工作力度、学生参与科研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科研院所正好有着非常优势的科研资源,包括科研信息、科研队伍、科研技术等,双方的合作空间大。同时,高校和科研院所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如均是以知识型员工为主的机构,在彼此合作中比较容易沟通,有利于深入开展相关工作。在科研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和科研院所双方可以较好地整合科研人员、研究项目、研究平台等,对构建学术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非常有利。
三是校企(行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工程的实施等,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以此为契机着力构建学校与企业(行业)联合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新机制。依托高校与企业(行业)结合比较紧密的学科或专业,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地方产业升级转型和行业结构调整,探索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研发与应用人才培养平台,积极开展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四是校地(区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在日常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往往论证不够充分、调研力度不足,培养的人才所掌握的知识或能力往往达不到实际需求,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等掌握远远不够,甚至有闭门造车的情况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把握不到位,这也体现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和区域合作不够紧密、出现脱节的情况。因此,校地合作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等是当前高校必须充分重视的一个课题。同时,加强多元化的科研成果转化,探索构建地域辐射模式,充分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在此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科交叉型、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五是国际交流与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应加强与国外大学或教育机构的合作办学,一方面提升学校自身的教育品牌和国际知名度,营造国际化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推动以合作性学习为特征的研究性教学改革,提升自身教育教学工作质量和开放型人才培养水平。受文化等因素影响,国外大学或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多值得国内高校学习借鉴的地方,如基于学生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等。通过与国外大学或教育机构的多方位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开阔我国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是高校有效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基础和根本保证。新时期高校要建立切实有效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和新模式,必须深入研究协同创新的相关理论,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积极构建校校、校所、校企(行业)、校地(区域)、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
[1]陈劲,阳银娟.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J].科学学研究,2012(2):161-164
[2]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战略[J].当代教育科学,2012(7):29-31
[3]Dubberly H.Toward a model of innovation[J].Interactions 15,2008(1):28-34
[4]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科研项目 (高等学校)“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2JK017)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G64
B
1671-6531(2013)16-0076-01
责任编辑:何 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