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述评

2013-08-15王升臻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本质政治思想

王升臻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河南焦作454000)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理论、元问题。它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生存与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立论之本。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日益成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等元理论日益受到关注,学者们在借鉴相关学科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

近年来,学者们借鉴不同的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但大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纵观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属性论”。这种观点主要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属性的角度,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论”又可分为“一元论”和“多元论”。

“一元论”者大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阶级社会,是一定社会统治阶级这一特定主体的特定实践,主要代表人物有张耀灿、陈万柏、孙其昂、石书臣、杨威等。如张耀灿、陈万柏等认为,“自阶级形成和国家产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种客观存在。[1](p1)在阶级社会里,各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反映了本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特征。”[2](p10)孙其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它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内容是什么。”[3]石书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两个方面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性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4]段建斌认为,“作为阶级社会和阶级利益的伴生物,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只应是阶级性。”[5]杨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6](p63)此外,也有“一元论”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政治性只是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并不等于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7]

“多元论”者大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政治发展的历史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回溯到人类社会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进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来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本质属性,主要代表人物有李辽宁等。如李辽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立体的。政治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伦理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性;社会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个体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性。”[8]王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可以概括为:政治目的性、内容历史性和手段多样性。”[9]

概言之,“属性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属性入手,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对于我们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局限性也是显易而见的,即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相混淆。本质是与现象相对应的一个哲学范畴,是具有稳定性的一定事物的根本属性,但本质又不是本质属性,二者有着质的区别。无论是本质属性和一般属性都是事物表象的一种现象。“属性论”者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本质属性予以严格区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出现了用现象代替本质的状况。

(二)实践论。这种观点基本都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实践活动,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郑永廷、褚凤英等。

从哲学角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性、超越性的实践活动。如郑永廷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主体性的增强,其作用越来越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是一种多属性、多因素的特殊活动。”[10]从人学角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超越性实践活动。如张艳新认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具有超越性的独立实践活动。”[11]从文化角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构建活动。如郑忠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主体间的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的传承,是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文化互动过程,是创新主体协同建构的实践活动。”[12]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矛盾角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个体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实践活动。如褚凤英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调节个人与社会的思想政治关系,促进个人思想品德与社会意识形态同质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实践活动。”[12]从价值角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如谢宏忠认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14]

概言之,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思想政治教育到底是人类怎样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学者们存有争议,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我们认为,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看作人的实践活动的思路是值得肯定的,关键是如何来进一步深化这一研究,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其他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哲学、道德、宗教等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三)原则论。这种观点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式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了探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代表人物有刘书林、陈立思等。

他们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灌输”[15](p20)此外,刘建军、侯爽、杨林香等人也认同这一观点。侯爽认为,“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灌输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原则,更不是具体的方式方法。”[16]我们认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这一点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无需置疑,也就是说,灌输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这种把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观点值得商榷。

(四)工具—目的论。这种观点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角度,区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本质与目的性本质,主要代表人物有张澍军、李合亮等。

如张澍军提出,“社会哲学视野与德育的工具性本质;人学哲学视野与德育的目的性本质。”[17](p71-134)李合亮认为,“人们对教育本质的争论,直接影响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或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自然体现、内含教育的本质,但思想政治教育毕竟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性。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既应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为阶级、社会服务的一面,也应该看到它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有其‘建设人自身’的根本属性。”[18](p120)概言之,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角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对我们具有重要启发。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能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因此,这一观点还有待商榷。

(五)思想互动论。这一观点借用社会学中“社会互动”理论,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主要代表人物有余仰涛。他提出,“思想互动是一切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属性。群众性思想互动式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19](p138-143)

应该说,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视野放到了所有社会形态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属性,对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互动,更重要的是人类在思想互动过程中自主地构建自身的精神家园。此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还有管理论、政治教育论、群众工作论等等,也有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质进行了探讨。应该说,当前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了广泛探讨,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基本上都是各抒己见,尚无定论,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是今后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不仅重要而且紧迫。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存在的不足

当前,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以及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讨的不断深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不仅条件成熟而且尤为紧迫。但有关这一课题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其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起点局限与视野相对狭窄

当前,学者们立足阶级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也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其立场大都是从阶级社会角度来切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我们认为,重视对阶级社会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自觉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无疑是重要的,也值得肯定,但对原始社会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和分析更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如果仅仅局限于对阶级社会中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这一自觉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无论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来讲都是不应该的。因此,突破当前阶级视野的局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视野成为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本质与本质属性混淆不分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本质属性不是一个概念,但当前学界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内在联系,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其在相应级别的本质只有一个,而由本质所决定、派生的属性不止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性质、特点,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表现形式。二者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不能把二者相混淆。

(三)一元论与多元论争论不休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到底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学界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是永恒的、凝滞的,而是历史发展的,不断生成的。试图从古今中外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寻求出一个绝对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只能是徒劳,也是无意义的。[20]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元,那就是阶级性或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到底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呢?我们认为,从哲学角度来看,本质应该是一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也不例外。为何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会出现多元论呢?其实这主要根源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起源、概念等元理论问题认识不清所导致。

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发展趋势

面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存在的不足,今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

(一)理清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起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视野

思想政治教育起源是一个已无法用实践来证明的理论问题,但并不是说它无法论证。当前,学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人类阶级社会,原始社会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因为,原始社会没有政治。正如刘德厚教授指出:“在传统政治学理论中,政治只是被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范畴来看待。这个理论传统,在西方最先由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建立起来。……他们的这种政治观,在很长的时期内影响着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这就是说,这些思想家们由于受到了科学发展水平和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无法认识史前社会的真实状况,也无法从人类历史发展的整体过程来理解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全貌。于是,政治是人类社会出现了城邦—国家这种特殊的政治社会组织之后才有的观点,就成了后来关于政治起源的传统观点。”[21]受传统政治观的影响,当前很多学者虽然承认原始社会有思想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但不承认有思想政治教育。如张耀灿教授认为:“从根源本质上看,思想道德教育是优化、提升人的生存、发展方式不可缺少的途径。进入阶级社会后,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了阶级性、强化了政治主导,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而作为优化、提升人的生存发展方式的根源本质、共同本质仍然存在。”[22]

其实,我们认为,有人就有政治。只是在原始社会政治只是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刘德厚教授指出:“人类的政治生活同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一样,都是生存所必须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政治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有关。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23]同理,思想政治教育也起源于原始社会,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始终。任何事物都是从自发逐渐走向自觉,政治及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那种只重视政治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状态,而忽视原始社会政治及思想政治教育自发状态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它无疑影响政治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因此,如果学界把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仅仅停留在阶级社会,即思想政治教育自觉阶段,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自发阶段(原始社会)和将来的高度发达阶段(共产主义社会),那么,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将难以拓展。

(二)理清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等元理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

当前,学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往往从概念开始。受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影响,学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4](p50)这种观点认为,只有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自觉形态的社会实践活动才是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原始社会的自发状态以及在共产主义社会的高度自觉状态。这种由概念推演本质的思路是值得商榷的。毛泽东指出:“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如果我们按照教科书,找到什么是文学、什么是艺术的定义,然后按照它们来规定今天文艺运动的方针,来评判今天所发生的各种见解和争论,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25](p853)同理,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也必须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

由上所述,如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自发阶段也纳入到我们研究的视野,那么,当前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将需要拓展和深化。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一定社会的群体及其个体,它包括原始社会的部落群体及其个体成员、阶级社会中的一定阶级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类高级群体及其个体成员。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原始社会自发形态、又包括阶级社会中的自觉形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还包括将来共产主义社会高度自觉状态。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应该这样来界定,即一定社会群体,借助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介,进行思想政治交流互动,双方在吸纳、认同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继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

(三)理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本质属性,克服“一元论”与“多元论”的争议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首先,从纵向看,我们可否从人类不同历史时期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本质上进行拓展和深化。这一点,宋成剑同志已经展开了一些研究,他提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可以采取精神生产理论的取向。”[26](p3)他从马克思精神生产视野中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对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本质具有重要启发。如果坚持这一思路,我们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人类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27]。换言之,精神生产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跨越时空的唯一本质。从这一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元的,即人类的精神生产实践活动。其次,从横向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与其他上层建筑的哲学、道德、宗教、艺术等有何本质性区别。也就是说,与哲学、道德、宗教等同为人类精神生产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性区别,即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从这一角度,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又是多元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唯一的,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是多元的。因此,如果我们从上述两个角度,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必将取得质的突破。

[1][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4]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5]段建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09,(11).

[6]杨威.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孙佩锋,尉天骄.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兼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J].学术论坛,2011,(10).

[8]李辽宁.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多重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综合版),2007,(11).

[9]王建.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J].思想教育研究,2007,(7).

[10]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J].教学与研究,2001.(3).

[11][20]张艳新,赖雪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新论[J].探索,2005,(4).

[12]郑忠梅.文化视野中得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探析[J].中国市场,2006,(40).

[13]褚凤英.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再认识[J].探索,2010,(3).

[14]谢宏忠.价值引导: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15]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16]侯爽.关于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研究[J].思想理论导刊,2009.(10).

[17]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8]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9]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1][23]刘德厚.重视对“广义政治”理论的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22]张耀灿.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重新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24]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5]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6]宋成剑.精神生产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27].王升臻.文化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新论[J].探索,2012,(2).

猜你喜欢

本质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回归本质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童年的本质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