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对大学生“亚健康”的有效干预
2013-08-15孔红新
孔红新
(常州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江苏 常州 213002)
0 前言
“亚健康”一词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一般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却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性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1]常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烦躁,情绪难以控制,动辄发火,情绪低落,心情沉重,整天闷闷不乐,头痛头昏,失眠,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工作效率大大降低等。亚健康是疾病前期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不仅工作、学习效率低下,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而且人体的免疫功能也明显下降,如不能及时加以干预和调整,最终会导致器质性病变,严重威胁健康。亚健康可发生于任何人群,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普遍和突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常常觉得生活毫无意义,学业无法正常进行,对前途和未来心灰意冷。黄丽玲的《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1]和由娟的《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报告》[2]都充分证明了这一客观现实,说明当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高校体育该如何充分发挥其价值功能,竭力对大学生亚健康进行有效干预。[3]
1 大学生“亚健康”的成因分析
1.1 客观原因
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是导致现如今大学生亚健康的早期根源,而导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又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有来自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刘海元[4]认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主要有:①社会因素。人口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视高考为改变命运和生活的唯一出路,使社会、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忽视了学生的体质健康。②教育因素。应试教育轰轰烈烈,越改越执着,造成校长、家长和学生惟考定终身,学生课业负担沉重,无暇顾及体育锻炼。③体育因素。虽然近年来体育事业取得了新成就,但有关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却没有实质性的改观,国家的体育职能没有充分发挥。④校长因素。许多中学校长普遍认为惟有高升学率才是名校的生命力,在他们领导的学校里,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学习时间不断延长,体育课被挤占削减,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严重不足,学生体质难以得到增强。⑤家长因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学生家长的普遍期望,部分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没把孩子身体素质的长远发展与规划孩子的学习同等看待,在这样的家长引导下,学生们只顾学习,没有时间进行体育活动,久而久之,体质健康水平必然下降。⑥学生因素。学生在社会、教育、体育、校长和家长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每天疲于奔命地学习,没有时间去运动,也基本不喜欢运动,在课业负担重、睡眠不足、营养过剩的情况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只会下滑。由以上分析得知,体力活动不足只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表面原因,而真正的原因是由以上所有因素共同导致的。
1.2 主观原因
1.2.1 体力活动不足
体力活动是指需要肌肉消耗能量完成的任何形式的身体运动,它通常包括休闲性、家务性、交通性和职业性体力活动四种类型,竞技运动和体力锻炼都被划归为休闲性体力活动。美国健康与大众服务部(HHS)制订的2010年人类健康计划中共列举了促进健康的十大措施,其中增加体力活动位居第一,可见体力活动对改善和促进人的健康的重要性。王正伦[5]在《大学生体质与体力活动的相关分析和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每周有规律地参加大中强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每周大中强度活动的天数为2 d左右,这与每周上1~2次体育课刚好对应,说明大学生体力活动主要来源于体育课,而课余时间的体力活动偏少,尤其是女生的体力活动。体力活动的严重不足将大大降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成为“亚健康”的诱因。
1.2.2 生活方式不良
“健康来自于良好的生活方式”,由彭丰[6]研究得知: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男生吸烟的比例接近40%,部分男生存在饮酒过量的问题,也有一定比例的女生饮酒;在饮食方面,男生高脂高盐的摄入水平高于女生,而女生则爱吃甜食和油炸食品。闲暇生活方面,男生选择体育活动的比例为11.6%,而女生几乎为0。在上网方面,每天上网3 h以上的学生比例达14.2%,在节假日通宵上网的学生达24.5%,更有少数学生已网络成瘾。不良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1.2.3 心理调节能力不强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期,发展中的不平衡常使他们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如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及恋人之间等,往往会因为一些事情与人发生矛盾,一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就会因此感到烦恼和心情压抑。在学业方面,同学之间的学习能力都非常接近,一旦有同学稍不努力或其他客观原因导致学习成绩落后于他人,往往会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精神上的压力,会使人处于亚健康。
大学生有满腔热血,渴望自己将来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一展宏图,但现实是残酷的,面对就业的激烈竞争,大部分学生会感到心理压力很大,而那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就极易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意志消沉,对人生丧失信心,拒绝与人交往,更有甚者会产生厌世轻生的危险念头。因此,心理调节能力不强,极易使大学生们处于亚健康状态。
1.3 高校体育现状剖析
高校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增进健康,不仅要教会学生体育运动技能,还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知识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能力、习惯以及良好的品行,并发展个性。[7]在落实目标过程中,不应将目标范围随意缩小,错误地将高校体育局限于体育课程教学,而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思想,激发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为实现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纵观近年来的高校体育,尽管教改的步伐从未停顿,但是改革的成效却不尽如人意。调查数据[8]显示:完全掌握1~2项运动技能的男生占19.6%,女生仅占5.8%;基本掌握运动技能的学生约占50%;而没有掌握任何运动技能的男生占8.6%,女生占10.3%。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堪忧。课外体育活动的状况也同样不容乐观,一是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不重视,没有建立完善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体制,活动项目不丰富,布局不合理,竞赛体系未形成等,二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因未掌握运动技能而缺乏自信,影响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由此可见,高校体育目标落实不到位,功能发挥不充分,使大学生极少参与体育锻炼,导致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2 有效干预大学生“亚健康”的措施
从以上三方面的剖析得知,根源性因素错综复杂,情况短期内无法得以改观,只能从高校体育入手,加大改革力度,充分挖掘高校体育的功能,对大学生亚健康进行有效干预。
2.1 调整体育课程内容
2.1.1 增加健康教育内容
调整现有体育课程内容,增加健康知识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时数,教师可通过体育理论课或健康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强化他们的健康意识,使他们自觉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学会对自身的健康状态进行判断,并掌握对亚健康进行干预和转化的方法。
2.1.2 增加时尚体育项目内容
时尚体育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凝固,被人们普遍采用的最为流行的,以健身、健心、健智、娱乐休闲、社交等为目的的社会体育项目,它既包括可以竞技的运动项目,也包括以个人活动为主的健身娱乐活动。[9]当代大学生是最富有激情的群体,他们追求新潮,标新立异,对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为尊重和满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发展个性,在体育课程内容中应大量增加时尚体育项目,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运动项目,而学生能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运动,体质就能得到增强,干预和转化亚健康才有可能变为现实。
2.2 营造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2.2.1 营造“生活体育”的文化氛围
高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必须将体育与生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通过体育理论课、体育与健康生活专题讲座、宣传橱窗、新闻传媒等形式和手段,在校园内大力营造“生活体育”的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生活体育”的理念,让大学生懂得健康是生存的根基,体育应作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且对人的终身健康、幸福生活具有支撑和保障作用。大量事实早已证明,身心健康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即使品行再好、学问再大,也难以报效祖国和人民,更谈不上有自己的幸福生活。
2.2.2 提升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开展都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不一一解决就会严重阻碍高校体育的发展,更严重的是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也将无法改变。为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有效干预和转化“亚健康”状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和完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的规章制度。第二,丰富和充实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将时尚体育项目纳入其中,以吸引更多大学生的参与。第三,构建竞赛体系,以促进校内各项体育活动和比赛的开展。第四,形成奖励机制,划拨一定的经费用于奖励在课外体育活动比赛中获胜的学生或团队,以激励学生更自觉积极地参与其中。大学生通过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不仅锻炼了体魄、愉悦了精神,而且其亚健康状态下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降低的情况也可得到极大改善,因此自觉积极地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能直接有效地改善自身的健康状况。
3 结语
综上所述,学校是干预和转化大学生亚健康的主阵地,而高校体育理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对大学生亚健康进行有效干预,通过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增设符合大学生身心需求的时尚体育项目,营造浓郁的“生活体育”文化氛围,提升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等措施,帮助大学生增强健康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克服不良的生活方式,选择适合自身体质及健康要求的运动方法和锻炼形式,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达到对自身亚健康状态进行有效干预,并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的目的。
[1]黄丽玲.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相关因素分析与对策[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6):43-44.
[2]由娟.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4):796-797.
[3]赵裕虎,张红.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85-87.
[4]刘海元.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原因及解决对策[J].体育学刊,2008(1):67-71.
[5]王正伦.大学生体质与体力活动的相关分析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2):67-72.
[6]彭丰.江苏地区职业院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及干预对策[J].学校体育,2011(8):60-62.
[7]王磊,曹平.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影响的理论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10(1):29-30.
[8]肖丽琴.论高年级大学生终身体育与课内外体育俱乐部[J].湖北体育科技,2006(6):740-741.
[9]楼晓娟.时尚体育:上海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元素[J].体育科研,2011(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