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东地方民俗“走太平”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价值

2013-08-15王运武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刘平太平民俗

周 荣,王运武

(滁州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皖东“走太平”活动,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符号,为古代淮河以南地区许多县乡共有的一项大型民俗活动,即:在每年的正月十六这天,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手系红布从当地的太平桥上通过,以求全年的健康平安。经过不断发展,最终只有皖东全椒传承了这项具有1500多年的民俗活动。现在已经被相关部门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被民俗专家们称为中华古老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本文从历史文化学视角审视“正月十六走太平”社会现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原因。通过对“走太平”活动的起源、传承和发展的研究,使这项民俗运动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和喜爱。

一、“走太平”民俗的历史渊源

相传东汉初年,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刘平出任全椒长。其执政期间,宽仁淳厚。刘平也深受朝廷赏识,为奖其功,朝廷特拨巨资要将全椒城扩建为三十里大城池。但当年天灾不断,刘平果断决定,将朝廷拨给建城的粮款用于救济灾民。于是,将原规划建三十里的大城池缩小为仅三里的小城池,使宏大的“城包街”城建变成了“街包城”这一古代城建奇怪现象。而这件事让一些反对刘平的贪官们告到朝廷。于是,刘平被罢官,并要立即押解京城砍头。百姓知情后,纷纷前往衙门跪求押解官宽限一天,望刘平在全椒过完小年(元宵节)再走。正月十六大清早,全椒百姓感念清官刘平恩德,倾城相送,沿途跪拜,直到城东小桥。临别时,上万百姓烧香跪拜为其祈祷,保佑刘平逢凶化吉,平平安安!后来百姓为记念好官刘平,每逢此日,必到此桥上跪拜祈祷。此桥也被改为“太平桥”。日久,渐渐衍化为一大民俗——“走太平”。[1]

二、“走太平”的历史变迁过程

(一)史料中关于“走太平”的记载

《汉书》载有“天下太平,五谷成熟”和“澄日太平”之谚,此为全椒走太平肇始。南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对走太平桥这一习俗有专门描述,楚俗以正月十六日为太平日,是日出行,谓之“走百病”,是为了消灾祛病。隋朝大将军贺若弼为造福于民,亲自率人在原桥处建造一座较大的新桥。老百姓为纪念这位恩人将新桥名为“贺橹桥”。此桥为古代滁州至庐州(今合肥)古驿道的必经之桥。椒人每年正月十六扶老携幼“走太平”,于是清康熙年间将“贺橹桥”改名为“太平桥”。民国九年《全椒县志·风土志》记载:“正月十六日,倾城士女出游于东门太平桥,取祓除不祥之意,不知何昉。谚谓之‘走太平’,是日谓之‘太平日’。游人不远数十里而至者,爆竹及鼓吹声至夜分不绝”。

(二)“走太平”民俗的升华

隋朝大将军贺若弼曾经驻扎于全椒。贺将军见全椒民风纯朴,遂派人帮助训练民团,以提高护国安邦的能力。贺将军见城东小桥年久失修无法抵御春夏洪水,为造富于民,又亲自安排在小桥边建筑一座大桥。全椒百姓为其取名“贺橹桥”。自那以后人们在追忆清官时,又增加了护国安邦、造福于民的成分。

明永乐初年,一官员路过全椒,与劳作的秀才们因方言的误会发生口角。此人到南京诬告椒人“培土出主子,有谋反之举。”永乐帝十分生气,欲血洗全椒。都御史陈瑛是滁州乡亲,闻之稟道:椒人淳良,绝不可能谋反,“培土出主子”可能是“培土出举子”,因此官为湖南人,“主与举”读音难分。愿以身家性命担保。永乐帝派人明察,果与陈瑛所言一致。陈瑛死后,椒人为感恩将其衣冠葬于太平桥垅上,每年祭礼。

一千五百多年来,“走太平”的线路也逐渐形成一个基本框架。当初为了纪念好官刘平的恩德,人们在正月十六这一天从城里到桥头,然后鸣炮烧香跪拜祈祷,由南向北走过太平桥。这条路线是当初刘平被押解出城的线路。后随着乡村人员的参与,人数逐渐増加,行走线路也也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走太平”范围的扩大,行走线路也逐渐的合理化。到了后期行走线路基本约定为“三桥两街”。即:汉代建的积玉桥——袁家湾老街——宋代建的红栏桥——太平大街——太平桥。从地形上看,积玉桥、红栏桥、太平桥逐渐升高,含有步步高的美好愿望。从距离上看,三桥两街之间路程相差不大,走完全程5里多路也浑身发热,额头生汗,有健身袪病之效。从谐音上看,人们取积玉桥的“玉”字,取红栏桥的“栏”字,取太平桥的“平”字,三字连读为“遇难平”,可理解为:一年中遇任何难事都能顺利解决。取袁家湾老街一个“袁”字,其与“圆”谐音,取太平大街一个“平”字,自此意为“平安团圆”。至此,“走太平”活动升华为皖东地区百姓非常喜爱的民俗。[2]

三、“走太平”民俗的社会文化价值

(一)休闲健身价值

古代“走太平”活动,一方面纪念清官、好官,另一方面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而在现代社会,人们相信科学,使得民俗体育原有功能逐渐减少,而健身娱乐等功能增强。民俗体育的健康功能其实自从民俗树立之日起便以客观真实地存在了,只是民俗体育的健康功效一直不是民众自觉追求的目标,而是社会民众始终在“无意识”地受用。[3]因为现代的生产方式使人们之间的合作加强,人们需要从事的经济活动内容丰富。平时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这使得一方面与亲朋好友的团聚少,另一方面也使得体育锻炼的时间也少。而“走太平”活动全程步行5里路左右,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人们每天都是酒肉侍腹,在正月十六这天出来走一走,走完全程却也浑身发热,额头生汗,亦有健身袪病之效。同时,正月十六也是中国传统春节结束了,亲朋好友们又要准备开始新年的工作,此时聚在一起参加“走太平”活动,使参与者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而且通过活动达到了交流情感的目的,使积压在心中的烦恼得到释放,心理获得平衡,从而能够以舒畅的心情面对工作学习。参与“走太平”活动,注重的是参与的过程,有较高的休闲健身价值。

(二)教化价值

走太平的发展与传承主要依靠人们的自发行为。在初始时期,人们是为了纪念清官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反映了百姓崇尚清廉,拥戴爱民清官的良好愿望。通过与历史人物紧密联系起来,变成人们追思古人,颂扬为民办好事、为民办实事的清正官员的民俗活动。这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教化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日益提高,其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走太平”已成为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太平过程中,人们都是来自四面八方,有的是全家,有的是走亲访友。一方面,人们在活动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在节日与请朋好友在一起的快乐,既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又增加了家庭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走太平”民俗所含有的的长幼尊孝、礼、信、仁、爱等一系列的社会规范系统在这里完全可以体现出来。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人际交往日益淡漠的今天,更有其独特的教化意义。

(三)旅游开发价值

走太平流传至今,不仅是皖东人民每年元宵节的主要民俗活动,而且近年来已经走出国门,成为皖东地区春节旅游文化活动之一。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字,2009年、2010年走太平的人均在35万人次,2011年达到了45万人次,2012年突破50万人次。还有在华的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及专程从国外组团赶来的外国民俗文化专家和爱好者。2011年印度尼西亚的两位将军和留学生观光团跨南海至全椒“走太平”。他们对全椒的走太平民俗怀着浓厚的兴趣,纷纷赶到太平桥上走一走,体验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在经多种媒体宣传和报道,成为蜚声中外的名俗活动。春节即将结束之时,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既加深了感情,又了解了风俗文化。使得在享受民俗文化大餐后,得到身心愉悦。近年来,皖东地方政府把民俗活动与特色旅游相结合,做了大量的宣传与推介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如:2012年首次把走太平由原来的一天变成3天,同时还推出系列活动(经贸会、旅游节等)。充分挖掘走太平的旅游开发价值,对发展地方经济,传播皖东儒林民俗文化,让省内外及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灿烂的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2]佚名.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1500 余年的民俗活化石[EB/OL].2012.2.14.http://www.zjypw.com/news/2012/02/105793.htm.

[3]王若光,刘旻航.我国民俗体育功能的现代化演进[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0):25.

猜你喜欢

刘平太平民俗
冬季民俗节
基于弹性模型的飞机操纵动响应分析
太平风俗美
吵架
民俗中的“牛”
守正创新让“太平泥叫叫”叫得更响
劝君莫做“太平官”
期待太平湾上的“不夜城”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