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文学“狂欢化”教学模式初探

2013-08-15苏玉鑫丁岩堂

长治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节英美

苏玉鑫,丁岩堂

(滨州学院 外语系,山东 滨州 256603)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人文社会科学地位的变化,特别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进,作为英语语言文学学科重要支柱的英美文学教学,目前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2000年教育部最新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授课的内容可包括:文学导论,英国文学概况,美国文学概况,文学批评。”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学课最突出的一个学科特点便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文学知识,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成。而“狂欢化”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平等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思维模式的发散性等,能有效地避免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许多弊端,为新形势下英美文学教学改革创新思路。

一、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模式越来越显现出自身的局限。

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强调文学知识的灌输,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教师授课主要从背景知识、作家生平、作品介绍、写作风格、意义及影响等着眼。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知识点全面、系统,但让学生养成了单纯地背诵知识要点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僵化的思维模式,既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习英美文学不得要领,每天忙于被动地记忆知识点,不去大量地阅读英美文学名著(有的学生由于词汇量有限,读英美文学名著忙于查生词,完全等同于精读课程的学习,既浪费时间和精力,又达不到扩大知识面的目的,事倍功半,得不偿失),而为了节省时间只好走捷径,只读简易的英文缩略本、汉译本或干脆只看看由文学名著改编成的影视作品,这样“文学”一词本身所具有的“阅读实践”意义便消失了,[1]6这与《大纲》中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也严重脱节了。更有学生认为,学文学用处不大,即使学的再好,等将来从事基础英语教育工作也排不上用场,所以,除了报考研究生的学生外,文学课并未引起大多数学生的重视。英美文学课渐渐被边缘化。[2]184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认为,“文学无用论”背后是一个错误的逻辑前提,即只有“用”才是衡量“学”的标尺(针对“学以致用”而言)。因为“高等教育的任务主要不是提供职业培训,而是为受教育者打下终身发展的基础,培养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获得开阔的文学、文化视野以及各种比实用技能更重要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辨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解析能力、表述能力、沟通能力等等。这些抽象的东西捏合在一起,我们今天称之为综合素质。所以,我们的学习应该超越应用层面,拥抱更加广博的知识。”[3]5-6而“拥抱更加广博的知识”对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英美文学、文化课无疑扮演着身份重要的角色。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的编写特点和质量也是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传统的教材大都是文学史与选读,文学欣赏与批评理论相互脱节。有的教材往往注重文学史、作家生平的介绍,而忽视了对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的节选与欣赏;有的教材只注重节选内容的罗列,忽视了对作品本身的赏析;而大多数英美文学教材几乎都忽视了文学理论的引入与推介,这样,没有文学批评理论的涉猎,直接限制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理解视角的拓展,也禁锢了学生知识视野的扩展。传统英美文学教学模式与新形势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适应急切呼唤新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二、“狂欢化”诗学理论简介

“狂欢化”诗学理论是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语言哲学家巴赫金(Ъахтинг,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文艺观的核心问题之一,其在巴赫金整个批评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狂欢化”源自“狂欢节”式的庆典,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或更早时期的酒神崇拜。在奥林匹斯神系中,酒神狄俄尼索斯主管丰收,所以每年丰收时节,人们都要杀猪宰羊,到神庙中敬献给酒神,并在祈祷中表演舞蹈。祭献活动结束后,人们戴上面具,身着奇装异服,到街上狂欢游行。在狂欢节期间,人们尽情地放纵自己的原始本能,与同伴们一起纵情欢乐,开怀畅饮,狂歌狂舞。[4]74-75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庆典活动逐渐丧失了祈祷和巫术功能。

巴赫金将狂欢节式庆典活动的礼仪、形式等的总和称为“狂欢式”,其具有“全民性”、“仪式性”、“距离感消失”及“插科打诨”等外在表现特点。巴赫金认为,“狂欢节上形成了整整一套表示象征意义的具体感性形式的语言,从大型复杂的群众性戏剧到个别的狂欢节表演。这一语言分别地,可以说是分解地(任何语言都如此)表现了统一的(但复杂的)狂欢节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渗透了狂欢节的所有形式。这个语言无法充分地准确地译成文字的语言,更不用说译成抽象概念的语言。不过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同它相近的(也具有具体感性的性质)艺术形象的语言,也就是说转化为文学的语言。狂欢式转为文学的语言,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狂欢化”。[5]175这一表述其实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狂欢化”的艺术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点便是自由性、对话性和开放性。

狂欢式的自由性将分离开来的遥远的东西都集中到一个时空点上进行自由展现,进行交往和对话。而“对话”的前提便是自由和平等,不具备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对话”也就成了“独语”、“话语霸权”、“一言堂”了。同时,既然是“对话”也就说明了大家都有发言的权利,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也预示了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可以是多样性的、开放性的、未完成性的。这种“狂欢化”的思维模式对于新形势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改革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三、英美文学“狂欢化”教学模式特点

“狂欢化”诗学理论中的自由展现观念运用到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全员自由地参与到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思考和讨论中,自由发表意见,交流想法,同时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英美文学的自信心。

“狂欢化”理论强调的平等对话观念,直接关涉英美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问题。教师不再是“一言堂”的“堂主”,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应该与学生一起平等地参与到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讨论当中,允许学生平等地与教师对话、交流思想和看法。要知道学生有自己的知识体系,有自己的理解层次,允许他们从自己的认知水平上谈自己的理解、看法,教师对其理解和看法应该给予重视。学生新的理解、看法甚至会给教师以启发,这样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形成教学“共赢”的良性循环。

“狂欢化”理论中的开放性、未完成性直接导致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多元化、多维性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指对每一步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应该、也不能只有一种理解,只有一种“标准答案”。文学本身就具有一种开放性的特质,文学作品写就之后其意义的解释权已不被作者所独有,因为读者也参与到作品意义的建构中来了。正如接受美学家们所认为的“文学作品不是一个摆在那儿恒定不变的客体,而是向未来的理解无限开放的意义显现过程”,[6]287正是由于读者的参与才使得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断丰富,发散出色彩斑斓的艺术光辉。通过这种课堂讨论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客观全面的认识作家的生平与艺术风格,多角度地理解文学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

结语

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形势下,英美文学课程不但不能被压缩、被“边缘化”,而且应该同样受到重视,因为这更关乎到英语专业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问题。而要想受到重视,必须加快英美文学教学模式改革,英美文学“狂欢化”教学模式以其平等性、开放性、未完成性等特点,从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地位、多维思考、多元视角以及批判性意识培养等方面重新进行定位、分析和思考,相信会对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

[1]郭英剑.从文学理论的缺席谈起[J].郑州大学学报,2002,(5):6.

[2]张戈平.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5):184.

[3]廖昌胤.关于外语专业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思考——虞建华教授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12,(4):5-6.

[4]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4,(5):74-75.

[5]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88.175.

[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2 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87.

猜你喜欢

巴赫金狂欢节英美
动物狂欢节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购物狂欢节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巴西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
英美常见表达